萬仕平,黃家春
(四川省會東縣農業農村局 615200)
會東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氣候溫和,光熱充足,國土面積3327km2,海拔660~3300m,呈現明顯的立體氣候,年均降雨量1100mm,適宜多種作物生長,自然資源得天獨厚。通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列為財政支持的重點,積極推進生豬產業化發展進程。現在生豬養殖存在良種普及面低、養殖規模小、生產方式傳統、生產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產品競爭力不強、養殖效益不高、糞水污染環境等問題。因此,加大良繁體系的建設、搞好生豬產業規劃、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加快推進生豬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措施,促進會東縣生豬的持續和健康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有利于會東經濟可持續發展。
會東縣是涼山州的生豬養殖大縣、生豬戰略保障基地縣。2019年全縣生豬存欄28.87萬頭,出欄41.93萬頭,其中涼山黑豬存欄1.12萬頭,出欄1.15萬頭,其余為雜交的生豬。
縣內建有種豬場1個,現種公豬品種有長白、約克夏、杜洛克,實行人工授精,全縣的20個鄉鎮布設了17個人工授精點,每天由各鄉鎮的人工授精員報送精液需求,由種豬場配送,保證了全縣生豬改良,提高了生豬的生產性能。
縣農投公司投資建設了設備設施齊全的智能化萬頭母豬繁育場,引進龍頭企業鐵騎力士集團,采用租賃方式將萬頭母豬繁育場租給鐵騎力士集團,投產之后能年產22萬頭仔豬,滿足縣內規模養殖戶及生豬標準化養殖場對仔豬的需求。
每年利用生豬標準化建設資金對新建的生豬養殖場進行財政補貼;縣財政撥出一定資金對千頭以上存欄規模的標準化養殖場進行圈舍修建補貼。一些生豬養殖大戶正培育成全縣生豬養殖示范戶,逐步推行標準化養殖。
建設標準的待宰車間、生產車間、分割車間、冷藏冷凍庫以及污水處理站等配套設施,銷售、冷鏈配送一體化生豬定點屠宰,年屠宰能力35萬頭,2019年被評為四川省生豬屠宰標準化廠,是目前涼山州唯一的一家生豬屠宰標準化廠。
種豬生產水平低,縣內生豬養殖散戶,“能繁母豬”均為自留種或自行選育,養豬大戶引進的種豬品質參差不齊,難以適應生豬標準化生產發展的需要。
技術服務設施和手段不完備制約了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由于生豬價格的波動,廣大生豬養殖戶對于生豬養殖信息不對稱,造成豬價高的時候開始補欄,豬價跌的時候開始減產,但是永遠趕不上時機。
龍頭企業數量少、帶動力不強,公司與生產基地、農戶結合還不緊密,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各環節的利益分配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尚未徹底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的問題仍然存在。
隨著規模養殖的不斷發展,養殖業污染問題引起廣泛關注,環保壓力日益增大。
本地豬種屬烏金豬涼山黑豬型。該豬分布在交通閉塞的邊遠的彝族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公豬隨群放牧,任其交配,致使公豬生長發育不良,品種退化嚴重。目前無保種的規劃及資金支持。
堅持養豬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并重的方針,始終堅持農業循環經濟的先進理念,根據土壤的糞污消納能力和循環經濟的理論,在促進養豬生產向規模化、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又為種植業提供優質有機肥源,不對環境造成污染,形成立體結構和良性生態循環,實現全縣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引進生豬養殖龍頭企業,依托會東縣仔豬繁育場,引進高品質的原種豬,生產繁殖仔豬,為全縣提供高品質的仔豬,通過“公司+基地+家庭農場(合作社)”商品豬模式,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養殖效益,推動會東縣生豬產業現代化轉型升級,切實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大力推廣建設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并對老舊養殖場進行改造升級,建成全封閉式的圈舍,并配套環境溫控設備、自動給料設備、監控設備、疫病防控設備等養殖設備,同步完善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利用等設施。
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問題,始終堅持一手抓生豬發展,一手抓糞污治理,以加強生豬養殖污染監管為抓手,以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就近消納、綜合利用為主線,加快推進生豬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進程,構建種養循環發展機制,切實踐行綠色環保養殖,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廣“畜—沼—果(糧、菜)”循環種養模式,利用養殖沼液沼渣種植水果、糧食和蔬菜等,促進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
本地黑豬具有早熟、抗病力強、肉質好、繁殖力高、耐粗放飼養等優點。聯合相關科研院所優化保種方案,開展地方豬種質特性研究,啟動高性能地方豬新品系的培育工作,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優質地方豬養殖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將地方豬養殖變成農民致富的好助手。通過示范帶動,為市場提供優質的豬肉,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采取官方獸醫駐生豬養殖場制度,加強以飼料、添加劑投入品的監督;加強對生豬流通環節、屠宰環節的監管,嚴厲打擊無證運輸、無證屠宰等違法行為;采取明察暗訪、查閱生產經營檔案、例行抽檢監督等方式,對飼料流通、經營、使用重點領域進行全覆蓋拉網式清查,確保豬肉食品源頭安全。
大力開展以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和綜合科技素質為目標的培訓,培訓科技示范骨干農民,發展新型農業技術服務組織。整合政府各種農民培訓資源,加大農民生豬實用技術培訓力度,提高農戶的生豬養殖技能。
健全大數據等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預警體系建設系統完善,讓廣大生豬養殖戶能得到相對準確的生豬養殖信息,有計劃地組織生豬生產,破解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切實保護生豬養殖戶的收益,保障生豬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