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永
(四川省榮縣高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43121)
雛鴨的生理機能會受到多方面影響,極易產生存活率低,生長活力低下等問題,增加飼養難度的同時,也會嚴重降低生產和經濟效益。由此可見,在雛鴨飼養過程中運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將科學飼養管理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的雛鴨飼養過程中也成為應當予以重視和關注的內容。
完善準備階段主要包括鴨苗種類、飼料種類以及環境處理三個方面。其中鴨苗種類是選擇飼養的雛鴨品種,需要根據實際的飼養需求進行選取。比如飼養雛鴨用于培養商品蛋鴨時,母雛鴨的選擇則是重中之重,不過在選取的過程中要做好控制,避免混入公雛鴨。實際上,無論是用于滿足哪種需求,選擇雛鴨時必須要在體態、出雛批次上把好關,也就是雛鴨不僅要行動活潑,體態均勻且豐滿,毛色正常且整潔,最重要的是必須為同批出雛[1]。飼料種類要能夠滿足雛鴨不同的生長周期,比如碎米、玉米、谷粉、青飼料、魚粉等。環境處理主要是在雛鴨進入育雛舍前,依照飼養環境的特點進行消毒、殺菌等預處理。比如四川盆地南部地區比較潮濕,可配制生石灰水對育雛舍的內部環境進行消毒,還要利用消毒藥劑對料槽、飲水器等進行清洗消毒,防止疾病傳播。
利用飼料進行喂養是必不可少的,1日齡的雛鴨在開食時主要以煮熟的碎米、小米等作為飼料。喂養首次進食的雛鴨可以放在墊子上,讓雛鴨自行進食可以提升覓食能力,或者將食物放于料槽內,便于養成規律進食的習慣,避免影響營養的攝入降低生長活力。注意采取少食多餐的策略,避免因進食過量對雛鴨的消化系統造成損傷。達到3日齡時,可以將魚蝦以及鮮嫩的青飼料切碎后放入碎米或小米中,不僅便于刺激食欲,也能夠提供體質、絨毛等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分。4日齡以上的雛鴨在飼料配比方面要不斷提高,也就是要根據齡期和生長情況的變化增加粗料、青飼料、高蛋白質等飼料的用量,而且要保證相應的比例。比如4日齡的雛鴨日糧中粗料比例應大小于45%且不小于50%。只有雛鴨能夠獲得全面的營養,才能保證其正常生長。
雛鴨飼養管理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飼料喂養環節,也要對環境控制、飼養密度、游水和放牧給予更多地重視。首先,環境控制主要包括溫度、濕度、光照、清潔衛生四個方面。其中溫度控制是根據飼養環境和雛鴨齡期進行控制,即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可以運用保溫傘、火爐以及地下煙道等方式來提升育雛舍溫度,并根據雛鴨齡期予以調整,比如適宜1~3日齡雛鴨的溫度為30℃~33℃,4~7日齡的溫度應為29℃~30℃,待雛鴨不斷生長,體質得到增強,環境適應能力也提高時,可以降低育雛舍的溫度。但降溫過程要循序漸進,控制在2℃~3℃內,不可突然發生變化。濕度的控制也是極為關鍵的,畢竟濕度的忽然變化不僅會改變育雛舍溫度,還會引發細菌滋生,增加雛鴨患病風險。如果是位于四川盆地這類環境濕度較高的地區,要及時處理育雛舍內的雛鴨糞便,并按照齡期調整濕度。比如飼養達1周后,舍內濕度要大于60%且小于70%,隨著飼養周期的延長,濕度比例也可以相應降低,比例控制在5%~10%即可。光照控制與季節有關,即日照時間長時,可充分運用自然光照,相反情況下,可在傍晚時增加1h光照時長。不過,無論日照時間長短,夜晚都需要整夜提供較為陰暗的光照。其次,清潔衛生方面是最基本的方面,不僅需要每天都需要進行清潔料槽、飲水器等,還要定期消毒,通常時間為7~10d,保證育雛舍整潔、干燥的同時,也能夠有效避免細菌滋生和傳播。最后,游水可以提升雛鴨的適應能力,也能通過水面的游動、洗浴等行動提升肌肉生長活力和新陳代謝。1日齡的雛鴨要在24h內進行,越早下水,雛鴨的活力越強,生長狀況也會更佳。不過,盡量選擇天氣良好的狀況,下水時間控制在10min以內,若采用人工干預的方式提供下水環境,還要做好防風措施,并提供充足的休息和理毛時間,否則會因絨毛潮濕引發疾病。放牧也應當注重相同的方面,不同的是可以根據齡期的增長驅趕雛鴨群至河流、稻田等區域進行放牧,選擇溫度適中的時間段且每日2次,每次時間控制在1~4h即可[2]。
綜上所述,鑒于雛鴨的生理機能易受影響,若不采取切實有效地措施予以控制,極易在飼養的過程中因雛鴨營養攝取不足、感染疾病等問題引發死亡。所以,必須要在飼養過程中加強對完善準備階段、注重飼料喂養、提升全面管理方面的重視,才能將雛鴨科學飼養管理技術予以有效地運用,確保雛鴨飼養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