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紅
(河南省安陽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中心 455000)
飼料生產企業社會責任感缺失,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一味降低成本,優選價格低廉和殘留化肥、農藥的農業初級原料等影響較大的飼料原料,違法添加違禁添加劑,不顧安全標準與法律法規違規生產,導致飼料中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為了迎合養殖企業追求產品的利潤率,短期急速提高畜禽產品產量,會產生飼料添加劑超范圍超劑量使用的情況,甚至會選擇有毒替代品。飼料中添加違禁物品、添加劑的超量超范圍使用,會影響畜禽產品本身的質量安全,最終導致消費者身體健康被威脅[1]。
從業人員缺乏專業化培訓,認為飼料是畜禽食用,在生產過程中忽視飼料安全衛生,歸根到底是衛生意識較弱,未能意識到飼料生產過程規范的重要性。在飼料生產、倉儲、運輸、存儲任一環節都可能因為操作不規范導致飼料出現變質引起飼料質量安全問題,比如:生物性污染如黃曲霉污染、沙門氏菌污染;非生物性污染如化學物質污染中有機物污染、重金屬污染等,從而影響飼料安全,進而影響養殖企業經濟效益和消費者身體健康[2]。
經過綜合治理,合并取締不合規范的養殖戶后,仍存在部分農戶采取分散養殖的方式進行自配料或使用過期飼料進行畜禽養殖,增加了飼料監管難度。監管經費不到位,基層檢測點少,檢測人員不足,檢測設備跟不上,導致檢測工作無法進行,只能送檢上級部門或承包第三方。飼料監管涉及多方面內容,缺乏完善、系統、全面的飼料相關標準和行業規范,飼料質量難以保障,且因標準等不完善,飼料保質期大多由生產廠家隨意規定,添加有飼料添加劑的飼料,休藥期及禁忌未明確標示,容易引起飼料質量問題。
養殖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積極轉變傳統經營理念,不斷優化管理理念,減弱利益至上趨向,培養從業人員飼料衛生意識并進行專業化培訓,避免生產不規范導致飼料安全等問題,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感。國家相關部門做好法律法規教育普及、技能培訓宣講、衛生宣傳等工作,建立養殖企業和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感[3],提高其素質,減少飼料生產安全隱患,助力畜牧養殖行業的發展。
飼料新技術不僅有利于養殖企業利潤提高,也有利于消費者身體健康,因此要加大科研投入,積極研發綠色安全飼料新技術。鼓勵飼料生產企業采用先進的飼料加工工藝、技術,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應用智能化控制技術,最大程度降低飼料安全問題的發生[4]。推廣和更新飼料技術,可以極大遏制飼料污染和農藥殘留問題的發生,減少飼料中存在的有害物質,提高飼料生產加工產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也能高效使用原材料,使得飼料營養成分更加全面,保障飼料質量安全,助力畜牧行業的發展。
我國已建立的飼料產業法律法規雖然能應用到生產的各個環節,但是對飼料安全管理問題沒有具體規定,飼料監管部門應建立健全飼料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飼料安全的監管力度,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實施方案確保飼料安全,如監管部門除例行監測檢驗、專項檢查之外結合不定時隨機監測等。飼料在生產的任一環節都會產生安全問題,因此,對于生產環節加強飼料原料的監管,確保不使用違規藥物,避免使用化肥、農藥、重金屬等含量超標的飼料原料和被糞便等污染的飼料原料;對于倉儲和存儲環節,對保管飼料期間保管人員、保管環境進行監管,避免飼料變質或被污染;對于運輸交易環節,做好相關指標監管抽查工作,杜絕有毒有害飼料進入市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