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博,卜三平
(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 841000)
羊腦包蟲病又稱為羊多頭蚴病,是羊的一種最常見的寄生蟲病。隨著羊養殖業的不斷擴大,羊腦包蟲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漸升高的趨勢。在養殖場不僅要預防病毒性疾病和細菌性疾病,對寄生蟲病預防也不能松懈。尤其是羊腦包蟲病的發生能夠給養殖場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在養殖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
羊腦包蟲病的病原為多頭絳蟲,這是一種體長約在400~600mm,寬度為5mm的寄生蟲[1]。腦包蟲的形態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外觀呈乳白色且半透明,在其內部充滿透明的液體。成熟的腦包蟲能夠迅速繁殖并產生大量的卵子。腦包蟲對環境具有較強的抵抗力,能夠在自然條件下,存活數年,但其對熱較為敏感,通常在70℃的環境中可以被殺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通常以春季和秋季較為多發。本病的發病范圍較廣,各地羊場均有發生。不同品種和年齡的羊均可感染腦包蟲病,但其中以綿羊的易感性最高,在不同年齡的羊群中羔羊的易感性為最高。3歲以上的羊群對本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本病的傳染源為已經發病的肉食動物,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當肉食動物體內寄生的多頭絳蟲的節片脫落后,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對飼草和水源等造成污染,當健康的羊群采食這些被污染的飼草和飲水后就容易被病原所感染而導致發病。這些蟲卵在羊體內能夠迅速發育生長成六鉤蚴[2]。六鉤蚴是對機體損傷較大的一個寄生蟲階段,其不僅會破壞羊的腸道黏膜還可以到達腦部積液中,并在其中發育為多頭蚴。本病的易感動物為牛、羊等偶蹄類動物,也可以感染馬和豬,甚至可以感染人。其寄生在被感染動物的腦內,有時也會在脊髓等部位寄生。多頭絳蟲的幼蟲,能夠在宿主體內迅速生長發育并排出蟲卵,這些蟲卵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當易感動物接觸到這些蟲卵后,有部分蟲卵會進入腦部,生長成為成熟的絳蟲,這時就形成了羊腦包蟲病。
當病羊感染腦包蟲病時,通常最初表現為食欲下降和精神萎靡等癥狀,隨著病程的發展,病羊不斷出現神經類癥狀,如轉圈和癲癇等。當絳蟲體進入羊腦部,最初只引起腦膜炎,但病羊通常會因急性腦膜炎發作,在較短的幾天內便出現死亡,耐過的病羊由于蟲體對腦部的壓迫會出現轉圈運動,還會表現出視力障礙,甚至完全失明。當小腦被寄生蟲所寄生時,表現出共濟失調。在被寄生時會表現出后置麻痹。病程較長的病羊會表現為漸進性消瘦,最后以死亡為轉歸。
本病的臨床癥狀可以分為3種型,即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通常是指在感染1個月左右。病羊腦部已經損傷嚴重,會突然出現死亡,在死亡前,表現為暴躁和痙攣。
亞急性型是在感染2個月左右時出現的臨床癥狀,病羊主要是表現出間斷性的癲癇。每天均會發病數次,每次發病的時間約在5~10min左右,死亡較急性型慢。
慢性型多發生在感染2~3個月的病羊。病羊的癲癇發病率更低,通常為每日1次或2天1次。
出現急性死亡的病羊,進行剖檢時,主要病變出現在腦部表現為腦炎或者腦膜炎,還常見有六鉤蚴在腦膜中移行時留下的彎曲傷痕[3]。
慢性病例的病羊在剖檢后,在腦部和脊髓的不同部位可以發現有囊狀多頭蚴,數量、大小不等。在這些病變部位可見有骨質疏松,有時甚至有骨穿孔的情況,導致內部向皮膚表面出現隆起。病變周圍的腦組織出現陽性反應,有時還見有萎縮性的病變和鈣化。
本病通過對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的觀察可以作出初步診斷,進行確診還需要通過實驗室進一步檢查。
實驗室診斷方法是取發病羊的新鮮糞便,約10g加入到生理鹽水100mL之中進行混合攪拌,而后靜止沉淀15min后,通過紗布過濾去除雜質,取沉淀,多次進行溶解和過濾,待上清液清澈后,將沉淀物制成涂片,進行鏡檢。通過顯微鏡觀察可以見到在糞便中含有大量的蟲卵和孕節片,由此可以確定本病。
由于羊腦包蟲病的病原為絳蟲的幼蟲。因此,在羊的飼養過程中要嚴格對犬類動物進行管控,做好犬類動物定期驅蟲和活動區域的消毒工作,同時還要注意防止犬類動物與其他野生動物進行接觸,尤其是狼和狐等動物。在日常飼養過程中,要及時對犬類動物的糞便進行清理,保持飼養環境的良好衛生條件。對于驅蟲后的犬類動物排出的糞便,要進行采取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理,以便能夠將其中的蟲卵徹底殺滅,還需要對羊進行驅蟲和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定期對羊群進行驅蟲工作可以降低羊腦包蟲病的發病率。羊舍內的飼養密度要控制,還要避免多種動物混合飼養。對羊舍進行消毒時,消毒劑要求定期進行輪換使用,避免長期應用同一種消毒液而導致病原產生耐藥性。羊群應提供優質的飼料和飲水,飼料要求營養豐富,無霉變,飲水要求清潔衛生,這樣能夠提升羊群的抗病力從而減少本病的感染和發生。如果羊群要進行放牧,在放牧前,要對環境進行了解,避免在受到污染的地方進行放牧。
一旦養殖場出現病羊要及時進行診斷和隔離處理,確診為本病的病羊,在其死亡后要對腦部和臟器進行集中銷毀。在對羊群進行驅蟲時,使用的藥物主要有吡喹酮和丙硫苯咪唑。吡喹酮的用量為20~35mg/kg,而丙硫苯咪唑用量為10~15mg/kg。
本病的治療主要有兩種方法,即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是治療本病最有效的方法,在治療的同時,配合使用藥物進行治療。
手術治療可以分為兩種,即穿刺式和圓鋸式。穿刺式治療是在治療前需要準確地判斷出寄生蟲體包囊所在的位置,而后對皮膚進行剪毛和消毒,用消毒后的針刺入羊的顱骨對包囊進行穿刺。隨后將羊的頭顱扭動使得針孔能夠朝下,并將膿液順著針孔流出,將膿液放干凈后再進行術后的處理。如果囊液流出的過程中出現堵塞,需要使用鐵絲進行疏通。當流出的囊液出現少量氣泡,說明已經基本流干凈,可以將羊頭擺回原位,而后用注射器抽取2mL碘酊注入包囊中,迅速去拔出穿刺針頭,按住針孔。經過10min的保定后,將病羊置于安靜的環境中進行飼喂,大多病羊在一周后即可痊愈。圓鋸式是在需要手術的部位,通過使用圓鋸在骨質上做一個U型的切口使腦膜暴露,在確定包囊位置后,將注射器的針頭刺入腦膜流出液體,吸取干凈后,注入7~8 mL酒精,濃度為95%。在取出包囊后,用紗布將手術部位擦拭干凈,應用青霉素注入傷口,而后將骨膜拉平進行縫合,縫完以后用碘伏消毒手術后的創口,應避免頭部出現震動,同時要給病羊注射青霉素,以防止出現細菌感染。
藥物治療是使用藥物對病羊進行治療的方法。藥物治療有兩種方式,灌服的方式和肌肉注射的方式。在治療前需要對羊進行隔離并對神經興奮的羊予以鎮靜,而后使用吡喹酮進行灌服或肌肉注射,灌服時根據病羊的體重計算吡喹酮的使用量,通常為70mg/kg,將其與水混合后進行灌服;肌肉注射是采用吡喹酮和植物油以及石蠟進行混合后,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病羊體內,用藥量為60mg/kg。在治療中,有時需要將吡喹酮和降壓消炎類藥物進行搭配使用,可以適當降低吡喹酮的使用量,即為5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