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敏
(望都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72450)
犢牛腹瀉的根本原因是腸蠕動不足造成食物無法全部吸收,進而沒有吸收的食物和水分共同排除體外的一類疾病,臨床上的犢牛腹瀉病具體有兩種,一種是感染了微生物引起感染性腹瀉,另一種是飼養員管理不到位,喂食和防治不夠科學,引起牛犢的消化不良產生腹瀉。目前,針對牛犢腹瀉病的治療方法大多是使用抗生素藥物,雖然藥效時間快,能起到治療效果,但是抗生素會在犢牛體內停留很長時間,容易為畜產品食品安全造成隱患。文章首先分析了引起犢牛腹瀉病的病因,隨后提出了有效防治犢牛腹瀉病的方法,希望能達到參考作用。
犢牛在喂食過程中,必須要有相應的定量、定溫等環節,但是由于小型養殖場的養殖人員不足,無法做到科學喂養新生犢牛,進而引起了犢牛出現營養、消化不良,產生腹瀉病。在喂養牛乳時,有的養殖人員操作不當,忘記把牛乳煮沸,所以在飼喂的過程中牛乳中可能混入微生物。對于犢牛來說,喂養牛乳的溫度應該控制在38℃左右,并按量進行2~3次喂養。對于犢牛來說,他們出生時的抵抗力大多依賴于母體,所以科學的飼喂牛乳能幫助犢牛獲取抗體,減少發生腹瀉病的概率。
妊娠期的母牛如果所攝取的飼料不是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那么飼料中就會缺乏一定的母牛妊娠過程身體所必需的物質,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等,這些元素攝取不足會使母牛代謝紊亂,造成體內胎兒發育受阻,出生后會出現發育不良、體積重量不夠、體質衰弱,免疫力低下等。
新出生的犢牛體溫調節機能較差,不能應對突變的惡劣天氣,如雨雪、沙塵、干濕天氣,所以在季節變換時,養殖人員如果未在地面墊草,犢牛在冰冷的地面趴窩,那么會直接影響到犢牛的胃腸道功能,引起腹瀉病的發生。另外,如果牛舍內部溫度低,采光不好,環境潮濕、通風不良,都會對犢牛產生大大小小的影響,也會成為引起犢牛腹瀉的一些外在因素。
針對犢牛產生腹瀉病不同的病因必須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當犢牛因為飼養管理、環境、藥物等因素出現腹瀉病時,養殖人員應及時改變牛舍環境和科學的飼喂方法,循序漸進的增加食量,漸漸幫助犢牛恢復腸胃消化功能,或者可以使用一些輔助藥物來調節,例如碳酸氫鈉等。對于牛犢腹瀉病來說,無論是哪種病因引起的腹瀉病,都會有脫水情況產生,所以養殖人員必須要認識到補液療法的重要性,市面上常見的補液種類非常多,但是幾乎每一種補液成分都是鈉離子以及碳水化合物,這些成分的主要治療作用就是糾正脫水,并幫助犢牛機體改善因脫水造成的循環障礙,除了飼喂補液之外,必要時候養殖人員還可以用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補液療法。
當犢牛因消化不良引起腹瀉病時,養殖人員要立刻停止飼喂牛乳,時間可以在8~10h左右,利用口服補液代替牛乳,或直接對犢牛灌服200mL左右的石蠟油,幫助犢牛盡快排出腸內容物;到達第2d就要喂一些磺胺脒、碳酸氫鈉等平衡腹瀉藥物,劑量控制在4g作用,早中晚各服用3次,連續服用3d,視犢牛治療情況而定。如果犢牛出現腹瀉病時,出現了嚴重脫水現象,飼養人員要第一時間為犢牛注射碳酸氫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每天注射1~2次,連續注射2d左右,快速為犢牛補充電解質。
針對細菌性牛犢腹瀉病,飼養人員應該選用見效快的西藥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選擇科學的抗生素藥物,達到既安全又能快速抑制病情的效果。例如慶大霉素、金霉素等,并且不能遺漏試敏環節,選擇藥效最佳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
病毒性腹瀉與細菌性腹瀉的治療藥物存在很大的差別,細菌性腹瀉我們一般采用的是西藥治療,病毒性腹瀉最好使用中藥治療。為此我們研究了中藥熬制法來治療病毒性牛犢腹瀉病,用罌粟殼、黃柏、茯苓、當歸、黨參、白芍等十七味重要藥材加入1L的水,煮到只剩500mL水時關火,然后放涼,并視牛犢的康復情況而分次灌服,初期每天最好是灌服2~3次。
犢牛發生腹瀉病由多種因素導致,這也就要求養殖人員針對病因找到最適合治療犢牛腹瀉病的方法,保證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的治療手段,使犢牛盡快康復,以此增加養殖企業的經濟收益,并保證養殖企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