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如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河口畜牧獸醫站 226463)
仔豬白痢為腸道傳染性疾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發病較急,腹瀉是該病的主要癥狀,糞便呈漿糊狀,顏色為灰白色,腥臭味熏天,養殖場戶要密切留意。
2020年4月份,我鎮王某家飼養的10頭仔豬出現病態,仔豬尚未斷奶,陸續出現腹瀉癥狀,糞便呈漿糊狀,顏色為灰白色,并發出惡臭味。患病仔豬食欲差,精神狀態不佳,被毛雜亂粗糙無光澤,皮包骨頭,呼吸加快,其中1頭仔豬病情嚴重瀕臨死亡,養殖戶前來求診[1]。
檢查病豬,發現腹瀉癥狀尤為嚴重,排除灰白色漿糊狀糞便,腥臭味熏天,糞便中帶有黏液和血絲。個別癥狀嚴重的仔豬出現嘔吐及脫水癥狀,2頭病豬來不及治療已死亡。
通過對病死豬的尸體進行解剖,發現其非常瘦弱,皮膚蒼白,由于長時間腹瀉導致仔豬出現嚴重的脫水現象。病死豬腸壁喪失彈性,腸黏膜出血,腸中有大量泡沫狀內容物。
仔豬白痢致病原為大腸桿菌,飼養管理不到位,衛生狀況不佳,氣溫突變受到應激的情況下,仔豬白痢發病率更高。在診斷過程中,通過分析仔豬臨床發病癥狀及尸體剖檢變化,即可做出初步診斷。如需確診,應進行實驗室檢查。在試驗過程中,取病死豬的肝臟及脾臟等病變組織進行涂片并革蘭氏染色,利用顯微鏡即可發現一些短桿菌。接種麥康凱瓊脂、鮮血瓊脂培養基上,設置溫度為37℃并持續培養24h后即可發血瓊脂平板上生長出一些圓形、表面隆起且邊緣整齊的菌落,顏色為灰白色。麥康凱培養基上可以發現有一些菌落,顏色為紅色,對這些菌落進行涂片染色,然后使用顯微鏡觀察即可發現菌落形態和病料涂片細菌形態相同。
首先,可以采用西藥治療仔豬白痢。取1g鏈霉素+3g胃蛋白酶,將其混合后灌服給仔豬,此為5頭仔豬1次用量,早晚各1次,連續服用3d;或者取1g磺胺脒+1g次硝酸+0.6g胃蛋白酶+1g龍膽末+適量淀粉,將上述藥物加入適量水拌勻喂食給病豬,早晚各1次,連續服用3d;或者可以使用土霉素片、磺胺胍片治療,按照50mg/kg體重的劑量口服,每天服用1次,連續服用3d。在治療期間,應在飲水中加入0.1%高錳酸鉀及適量食鹽,及時補充電解質,避免仔豬脫水死亡。
其次,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之上輔以中草藥治療效果更佳,中獸醫治療仔豬白痢,應遵循清熱解毒的原則,取15g山楂肉+15g烏梅肉+15g山藥+30g黃柏+30g白頭翁+30g黃岑+30g黃連,將上述中草藥研磨成粉末狀分為9小袋,每次使用1袋加入開水沖調溫后灌服給病豬,早中晚各1次,連續服用3d。
中西醫結合治療2d,患病仔豬腹瀉癥狀明顯緩解,治療3d后痊愈,5d后復查無復發跡象。
為降低仔豬白痢發病率,應從根源入手,做好母豬產前產后飼養管理工作。具體來說,首先要確保母豬妊娠期間營養均衡,確保產后及時泌乳,促使仔豬能夠及時吸允初乳,獲得免疫球蛋白,提高抵抗力,降低發病率。不僅如此,在母豬產后3~5d,應適當增加青綠飼料喂食量,減少精飼料喂食量,滿足母豬營養需求,提高產奶量。此外,要做好母豬飼料儲存工作,避免腐爛變質降低乳汁質量,保證仔豬吸允高質量母乳。
在仔豬初生后,要及時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營造舒適的生長環境。一般情況下,初生仔豬適宜溫度為30℃~32℃,10~30日齡的仔豬適宜溫度為22℃~28℃。需要注意的是,應結合氣候變化來合理控制圈舍溫度,冬季及時升高,夏季及時降溫,保證仔豬健康生長,降低白痢發病率。
母豬產前產后,要認真做好圈舍衛生清潔工作,對墻面、地面、槽具等進行全面徹底地消毒,殺滅細菌病毒。哺乳前應對母豬乳房、乳頭進行擦拭清潔,避免仔豬“病從口入”。要確保圈舍光照通風正常,及時清理糞污,避免滋生大量的細菌,保證母豬及仔豬的健康生長[2]。
仔豬生長過程中,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量較大,硒元素、鐵元素缺乏的情況下,會極大的增加白痢發病率。所以要做好對仔豬的營養物質補給工作,仔豬出生后3d,為其注射1mL富鐵力,10d后再注射1次,能夠起到良好的補鐵效果。母豬產前喂食抗貧血藥物,能夠避免自身及仔豬出現貧血現象,降低白痢發病率。
綜上所述,白痢是仔豬飼養常見病,因此要積極做好診治工作。以一例實例分析仔豬白痢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希望能保障生豬養殖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