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磊,張素敏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466700)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大部分人以為只要做好重大疫情的防控生豬養殖就一本萬利了,但事實上一些常見的皮膚疾病、普通疾病的發生防治不及時,仍然會對生豬養殖效益造成不良影響。皮膚疾病不僅會影響賣相,還會影響生豬的食欲、免疫機能、生長情況。研究常見的皮膚疾病的診治對預防皮膚病造成的生豬養殖損失有著重要的意義。
豬的皮膚結構分為表皮層和真皮層。真皮層飽含皮下組織、毛囊、汗腺,真皮層的乳頭層和網層及表皮附件分布著許許多多的神經與淋巴管。作為身體組織的保護層,皮膚將外部環境與內臟器官等分隔開,來保護內臟器官及組織,維持體液、電解質、大分子物質的平衡,防止微生物、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的侵入和損害。同時,又通過汗腺、神經、淋巴管等,與內臟器官及組織形成紐帶聯系,用于感知觸覺、痛覺、癢覺、壓覺及溫度的變化。豬的皮膚可以通過豬被毛調節皮膚血液供應、汗腺功能來維持體溫,調節免疫機能。豬皮膚的健康是維持豬機體健康的基礎。當豬皮膚發生壞死、斑點、水泡、豬痘、膿包、脫毛、結痂、糜爛、水腫、潮紅、脂溢性滲出物等問題時,表明豬的皮膚健康或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1]。
豬的皮膚疾病類型多、病因復雜。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皮膚疾病包括細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蟲性。非感染性包括環境性、營養性、遺傳性、腫瘤性、雜病性。其中一部分為原發性皮膚病,一部分為繼發性皮膚病。因一些皮膚疾病觀察時臨床上具有相似的癥狀,診斷時應綜合皮膚病變的癥狀、位置、大小及其他相關癥狀,來確定皮膚病的類型。部分皮膚性疾病的癥狀是口蹄疫、豬敗血癥、豬鏈球菌病、豬疥螨病等病的伴隨癥狀。這類皮膚癥狀還能夠預報豬潛在綜合性疾病。臨床診治時,要分清皮膚疾病和綜合性疾病的伴隨癥狀。常見的皮膚病包括滲出性皮炎、耳壞死、豬痘、疥螨病、豬角化不全、玫瑰糠疹、腎病綜合征等。
豬滲出性皮炎多發于仔豬,為一種擴散性真皮炎癥,可波及全身。該病由豬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臨床表現為眼周、鼻、唇、耳后皮膚出現紅褐色斑點。斑點逐漸變大,最終發展為水泡或膿胞。患處有明顯的皮脂和漿液混合形成的油性滲出物,并伴有臭味。蹄部、腳步冠狀常發生糜爛。清洗患處后采用洗必泰+氯胺進行消毒。用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阿莫西林、泰樂菌素、慶大霉素治療注射治療,每天一次,連續4~5d可見效。
豬耳壞死主要發生在1~10周齡的仔豬上,具有群發性。臨床表現為耳的任何部位都出現皮膚壞死癥。仔豬一般從耳尖向耳廓后緣發展。育成豬表現為耳基底部壞死或全耳脫落。伴有食欲不振、發熱、精神沉郁等癥。臨床采用碘伏或洗必泰消毒,采用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阿莫西林注射,每天一次,連續用藥4~5d可見效。
豬痘多發與青年豬,無全身癥狀或很輕。感染位置在腹部或咽喉部。豬痘具有接觸傳染性。患處形成紅色斑點或丘疹,后期發展為水泡或膿包,最后結痂。多發于腹壁及股內側、身體側面、背部、面部、乳房部。患處水泡與水泡性疾病及其相似,但不侵害鼻、唇、舌、腭、蹄部。豬痘采用抗生素治療。
豬角化不全臨床表現為腹部、股中部、腿遠端等位置出現斑點和丘疹病變,逐漸發展為鱗屑,最終形成硬痂片或痂片開裂癥狀。該病影響豬的睪丸發育。豬角化不全是由于長期缺鋅所致。每噸飼料加2kg鋅鹽,將飼料脂肪酸含量提高1%,鈣的含量控制在1%以內,可有效防治豬角化不全的問題。
豬疥螨病是由于疥螨寄生感染引起的豬皮膚表皮層損傷。臨床表現為耳、眼、鼻、四肢下部、踝關節周圍出現痂片,痂片面積由小逐漸擴大。伴有瘙癢、被毛雜亂、皮膚角質化或增厚的癥狀。對患處局部用殺滅菊酯和凡士林按照1∶100的比例混合均勻涂抹殺蟲。采用1%的伊維菌素或多拉菌素注射液,按照0.03mL/kg的量皮下注射。或0.02%伊維菌素、0.2%胖可求混入飼料治療[2]。
豬皮膚疾病,要慎重對待。發現豬皮膚疾病時,向確定皮膚疾病的類型和病因,在結合臨床癥狀診治。臨床檢查確診為傳染性皮膚疾病或其中綜合性傳染病引起的皮膚病變,應及時采取隔離治療。普通皮膚疾病,向確定為原發或激發性疾病,再確定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最后依據病因采取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