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利兵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倉山鎮畜牧獸醫站 618107)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具有高度的傳播性,在1921 年首發于非洲肯尼亞,之后傳播至全球,影響十分嚴重。 本文將對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對于養豬場防控非洲豬瘟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在2019 年6~9 月間,選取某規?;B殖場育肥豬66 頭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兩個組別(對照組+觀察組)。
對照組33 頭,體重44~76kg,平均體重(62.8±2.2)kg;其中公豬17 頭,母豬16 頭;觀察組33 頭,體重45~75kg,平均體重(62.5±2.1)kg;公豬15 頭,母豬18 頭。
1.2.1 對照組:常規管理。定期對肉豬進行檢測,避免感染病毒,做好豬場的消毒工作。
1.2.2 觀察組:加強生物安全措施管理。 ①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屏障。 養豬場的選址要選取合適的地理位置,采用實心墻、圍欄、溝渠等于周圍環境隔開,大門閉鎖狀態良好,避免外界的動物進入。 定期對養豬場周圍的環境等進行評估,確定是否有野豬存在,如果有,禁止靠近、獵殺和食用野豬。 實行封閉式的管理,確保豬群健康。 引入新的肉豬時,要嚴格對其檢測身體健康狀態,及早發現不健康的肉豬,從而避免其他肉豬的感染。 建立入場人員登記制度, 做好消毒工作。 禁止肉豬和人們共用物品等。 ②建立有效的清洗消毒和無害化處理措施。 準備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病毒滅活采用氫氧化鈉、次氯酸鈉、福爾馬林等,對物品、場地和車輛定期消毒和檢測,設立多個消毒清潔點。 ③提高豬場工作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 采取公開課等形式,了解非洲豬瘟的相關知識、傳播途徑、病豬表現等,提升工作人員對于非洲豬瘟的認知程度和重視程度,制定相應的生物安全規程,涵蓋物品進出入制度、消毒管理制度等。 學習和培訓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預防非洲豬瘟的政策,更新豬場生物安全標準操作規程。
對比兩組肉豬機體的免疫力水平。 涵蓋CD3+、CD4+、CD8+。
應用SPSS22.0 軟件處理66 頭肉豬的數據,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并以t 檢驗進行,計數資料采用%的形式表示,并以χ2檢驗進行,組間對比p<0.05 即證實有差異。
對照組的CD3+、CD4+、CD8+指標分別為47.62±6.67、26.52±2.41、21.11±4.52, 均明顯低于觀察組的54.92±7.22、30.63±2.82、23.81±5.02,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穩定生豬生產的環節當中,最重要的即規模化養殖場,根據相關調查顯示, 我國首次發生非洲豬瘟的時間為2018 年8 月,使得我國的養豬產業受到了巨大打擊,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非洲豬瘟大部分發生在規?;i養殖場中,因此,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對于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格外地關注和重視。 我國地域遼闊,邊境線長,因此,一旦發生非洲豬瘟,無法短期內快速清除,因此,只有從根本上對養豬場進行規范化的管理,才能夠減少和避免非洲豬瘟的感染,這是成本最低的措施,也是安全性最高的措施,能夠起到有效地防控作用[1]。 養豬場防控非洲豬瘟已經成為必須進行的工作, 肉豬一旦感染, 那么將會大面積的傳播, 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目前非洲豬瘟尚無有效的疫苗進行治療,因此防控才顯得格外重要[2]。
加強生物安全措施管理是目前我國養豬場防控非洲豬瘟感染的有效措施,也是主要的手段。 養豬場應當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大力的開展非洲豬瘟排查工作,加大監管力度,并做到嚴格的消毒[3],封鎖隔離等,對人員、車輛、物資等進行嚴格的管控,減少非洲豬瘟的傳播,加強生產一線員工的生物安全知識培訓,提升其重視程度,確保養豬生產安全。
本文的研究當中, 觀察組的CD3+、CD4+、CD8+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在養豬場內實施加強生物安全措施管理的效果顯著,它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免疫力水平,大大地提升工作人員對于非洲豬瘟的認知,將非洲豬瘟的發生率大大降低,也能夠為日后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作出指導和參考,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