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騫
(甘肅省華池縣王咀子鄉畜牧獸醫站 745605)
隨著養豬業的發展, 豬病的發展也呈現出一片新的特點,由鏈球菌病到藍耳病,由藍耳病到高熱綜合癥(也稱高致病性藍耳病)。 豬只要感染呼吸與繁殖綜合癥、腹瀉綜合癥、免疫綜合癥,就會給養豬業帶來很大威脅。
病毒類主要有豬瘟病毒、藍耳病毒、圓環病毒2 型、偽狂犬病毒、流感病毒等;細菌類主要有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鏈球菌、多殺性巴氏桿菌、副嗜血桿菌等; 寄生蟲類主要有附紅細胞體和弓形體等;另外還有支原體; 發病往往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病原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引起。
1.2.1 豬舍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有害氣體含量過高。夏季氣溫過高,降溫措施不當,持續高溫、高濕,引起豬的熱應激,使豬群抗病力下降,導致大量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傳播。
1.2.2 豬場對防疫工作的不重視,技術人員保健觀念差。 豬場為節約成本,減少保健,驅蟲和疫苗接種的內容不到位,廉價藥物的使用,消毒質量低,消毒工作沒有做到位。
1.2.3 仔豬拋售,死豬的棄置及對發病區的不封閉。
1.3.1 飼料品質差,營養不足或營養成分不平衡而造成代謝性疾病。
1.3.2 大量廉價飼料或變質原料的使用,如變質玉米中的霉菌毒素引起豬只的免疫抑制和應激性疾病, 導致豬群免疫力下降。
該病主要流行于炎熱高溫的夏季和初秋季節, 以南方居多;具有體溫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傳播快、傳染快的特點(簡稱“三高兩快”);病程較長,一般在5~20d 不等,發病體重在10~80㎏左右;該病通過糞尿及消化道、呼吸道分泌物傳播,也能通過空氣傳播。 有時傳播呈“跳躍式”;病豬、帶毒豬、帶毒帶菌工具是主要的傳染源。
全群發病,持續高燒,體溫41℃~42℃,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皮膚發紅,耳、鼻、四肢、腹下、尾巴發紫發紺;眼結膜炎,眼分泌物增多,有淚斑,眼臉水腫;流涕,打噴嚏,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癥狀,腹式呼吸;部分病豬后驅無力,不能站立或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部分病豬皮膚蒼白,黃染;部分豬嘔吐、拉稀、便秘。
肺腫脹、變硬,間質性肺炎,大理石樣外觀;脾臟表面或邊緣出現梗死區;部分病豬有胸膜炎、腹膜炎,胸腔有纖維素性滲出,粘連;淋巴發黑,尤其是腹股溝淺淋巴結顯著腫脹,切面濕潤外翻,內臟淋巴結和腸系膜淋巴結也明顯腫脹,有的呈土黃色,有的呈暗紅色;氣管、支氣管內有多量的泡沫狀黏液或淡黃色膿性黏液。
病毒性疾病用藥物控制沒有效果或效果微乎其微。因此,針對當前疫病,只有做好免疫接種。 而免疫接種的重點是選擇好的疫苗,確保免疫效果。 無論母豬、仔豬和育肥豬均要接種高致病性藍耳病疫苗, 并定期進行抗體檢測, 抗體水平不合格的要補免。 每種疫苗和藥物對機體都有副作用,一定要根據場內的具體情況在專業獸醫的指導下選擇疫苗種類,不能盲目注射疫苗,導致不必要的損失。 為加強免疫接種效果,防止疫苗免疫失敗,在免疫預防注射前后10d,可使用免疫增強劑,如多糖類、白細胞干擾素等。 鑒于當前高熱病的混合感染建議使用以下免疫程序。
5.2.1 加強飼養管理 實行全封閉式飼養, 執行全進全出制度,盡量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的次數,減少應激因素。 提高飼料品質,加強飼養,盡可能選用優質配合飼料,控制霉菌毒素。 及時清理糞污,進行深埋發酵或無害化處理。 越來越多的霉菌毒素問題引起母豬熱應激,免疫抑制,產后缺乳癥,嘔吐、拒食、采食量下降,假發情或繁殖障礙等問題,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劑、沸石、無機礦物等藥品徹底解決霉菌毒素問題, 提高豬群的綜合抗病能力。
5.2.2 調適豬舍環境 冬季豬舍做到溫度、濕度、空氣清新度適當,務求保暖與通風統一;夏季避免高溫、高濕,加強通風降溫。 可以通過滴水降溫,換氣扇降溫,電扇或空調降溫等方法,使豬舍環境舒適、干凈。
5.2.3 更新意識,改變傳統觀念,樹立淘汰意識 對沒有治療價值的病豬和僵豬,應堅決果斷地予以淘汰,防止疫病傳播,并對傳染性強,危害性大的豬不治,治療費工費時的不治療。
5.2.4 正確處理病死豬,并將病死豬進行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嚴禁食用或出售。
5.2.5 治療時,使用白細胞干擾素、轉移因子、黃芪多糖、免疫球蛋白等藥物干擾病毒復制; 使用撲熱息痛的藥物, 如魚腥草、穿心蓮、萘普生等通過降低豬體溫,恢復食欲,使病豬精神狀態維持穩定;使用氟苯尼考、血凝素、多環西素、磺胺間甲氧嘧啶等藥物,治療并預防混合感染,減輕全身癥狀。
面對當前養殖業的發展,各種疾病層出不窮,我們必須更新意識,以“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綜合防治”為核心,堅持“環境控制與飼養管理是基礎;疫苗與藥物預防是手段;診斷與檢測是保障”。 保證我國養殖業順利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