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模
(湖南省資興市八面山瑤族鄉農業服務中心(動物防疫站) 423413)
交通業的發展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出行,而且也加快了疫病的傳播, 如今規模化養豬場中的特點也可以圍繞傳播速度來展開,因為當代養殖場中的疫病暴發種類增多,所以治愈難度也較大,這就要求養殖者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樹立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養殖觀念,確保生豬養殖不受疫病侵害。
在規模化養殖場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養殖密集、生產規模大、傳染病具有很大的流行潛力,若養殖者防護不當造成病原體潛入后則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在養殖場內暴發。 此外,在規模化養殖場附近往往還會存在區域性的養殖場, 各個養殖場聯系在一起,且彼此的距離較近,這就非常容易造成生豬疫病的進一步傳播,造成區域性的疫病暴發。 再次,在規模化的養殖場中對于生豬一般會采用分段式的飼養工藝, 各個來源不同的生豬被飼養在同一個養殖場內,一旦某一頭生豬存在潛在病患,則很容易對養殖場內的其他生豬造成感染,且將各個品種、來源、年齡的生豬進行混養,疫病傳播的可能性也會增大。 最后,在對出欄的生豬進行售賣時,購買商可以直接駕車進入養殖場內,而購買商所接觸的生豬種類繁多,一旦接觸過非正常死亡的生豬,則很有可能會將病原體帶入到養殖場內。
目前, 我國對于生豬的良種繁育體系相對于國外還不完善,且健康水平也無法保證,許多商品豬場通過國外渠道引進良種進行培育,但是購買者卻不了解國外生豬疫病特點,在引進后也沒有進行隔離觀察和檢疫檢測, 這就為我國的生豬養殖帶來了風險,使得不同地域間、不同繁衍體系間的疫病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如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偽狂犬病等。
隨著生豬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 生豬商品的流通加大,飼料質量無法保證,再加上用藥過程中的不合理性,濫用抗生素的現象時有發生,使得生豬的免疫體系開始下降,對于細菌性傳染性的抗藥性也越來越嚴重,發病幾率也相對增加,治療難度也開始加大。
在規模化的養殖場內,缺乏疫病防治人員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這是由于從事生豬養殖的人員一般都沒有受過正規的疫病防治教育,且專業能力較低,其養殖團體包括農民、退休人員以及其他行業的轉型人員, 缺乏對于疫病的防控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為疫病的傳播提供了條件,而且一旦發病則很難得到控制。
規模化養殖場內做好疫病防控措施, 首先就是要建立規范的消毒體系,對于養殖場內的養殖區、辦公區、后勤區等要做到徹底消毒不留死角,且在養殖場內也要定期進行除草、滅蚊、滅鼠等工作。 此外,對于進入養殖場的人員和車輛也要進行消毒,可以采用在大門內設置消毒池的方式進行消毒。 及時進行消毒以及切斷病原體的傳播渠道可以有效地防治疫病的傳播[1]。
在對生豬常見疾病進行治療時, 應該盡量少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且對于所使用的藥物和飼料應該保證其均來自正規生產廠家。 此外,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可以通過中草藥代替其他藥物,使用中草藥不僅不會在生豬體內留下殘留, 而且還能夠提高生豬的自身免疫力,提高生豬對于疫病的抵抗能力。
對于養殖人員而言,要定期參加生豬疫病防疫培訓,不斷完善自身養殖理論體系, 確保能夠正確認識各種疫病的暴發特征以及預防方式;對于檢疫人員而言,要加大對于養殖區域的監測力度,且要實驗的檢測設備及時進行更新,確保能夠及時發現養殖場內的疫病隱患。
養殖人員應該在第一時間掌握全國各地所暴發的生豬疫情,全國各地的動物傳染病發生的種類、流行的范圍、傳播速度以及危害程度都不相同,所以,養殖者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及時了解各地生豬疫病暴發和變化規律,盡早制定防疫方案,從而防治疫病的傳入。
規模化的生豬養殖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 在這個養殖系統內各個子系統都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旦某個子系統出現問題,則很容易對其他子系統產生危害。 目前生豬養殖中的疫病也呈現出了新的發展特點,且防控難度更大。 所以,養殖者只有通過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養殖經驗,及時發現潛在疫病,并且盡快實施防控工作,才能保證生豬養殖業的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