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琳琳,馬騰壑
(河北工程大學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056021)
前人研究發現控制雞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生長發育的等位基因為伴性遺傳基因,其顯隱性順序為Kn>Ks>K>k,雞全身羽速還受常染色體上副羽短少基因(ts)和副羽遲緩基因(t)影響,其顯隱性順序為:T(正常)>ts(短少)>t(遲緩),且與K 位點之間沒有互作效應。 我們可以根據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的羽長差值來鑒定雛雞性別,且已經廣泛應用在實際生產中。
控制羽毛生長發育的基因還有常染色體上控制羽速的基因T(T,ts,t)主要影響控制雛雞羽毛生長完整性,基因T 可使青年雞在背部羽毛發育更完整。 ts 基因控制著覆翼羽的生長,凡具有tsts 和tst 基因型的雛雞,在出雛時,翼羽生長與正常雞不同,其中,主翼羽與正常雛雞無明顯差別,但覆翼羽只生長了3 根,10 日齡時, 主翼羽和覆翼羽僅3~4 根生長正常, 且尾羽發育緩慢,直至3 周齡時尾羽才開始發育,6 周齡時,主翼羽和覆翼羽與正常雞翼羽生長發育長度一致, 尾羽直至8 周齡才生長發育;t是覆翼羽遲緩基因, 因此t 會使所有覆翼羽發育緩慢,tt 基因型會使初生雛雞無覆翼羽,且主翼羽短于正常雛雞主翼羽長。
雛雞羽毛的成熟程度可以作為觀察肉雞是否成熟的指標,同時我國大部分消費者, 經常借助于肉雞背部羽毛的成長情況來判斷土雞的肉質以及品質。 部分雞在18 周性成熟時往往背部羽毛發育仍不完全,雞羽毛仍處在生長期或起始期,即未達到干毛期,此時,雞屠宰褪毛時不易褪干凈。 劉清朝等在三黃雞羽毛緊湊度選育研究中, 發現干毛比例與羽毛密度和主翼羽長度呈不顯著相關,但干毛比例屬于中等遺傳力性狀,羽毛成熟度與雞早熟性狀顯著相關, 我們可以通過選育促進雞在性成熟前達到羽毛完全成熟。
近年來,羽速基因在雞雌雄鑒別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許多學者研究發現,羽速基因K 和k 在實際生產應用中,不僅影響雞的翼羽生長,還對雞的器官、身體生長發育及其他經濟性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林家棟等研究發現瑤山雞中等長型居多,并且出雛之后的體重明顯小于其他三個對照組, 但二者并不存在相關關系。 陳忠等還發現雖然慢羽羽型間體重差異不顯著,但快慢羽分組間有顯著或極顯著差異。 馬如雪等分別對壩上長尾雞的體重進行比較,除16 周外,慢羽母雞體重均高于快羽母雞,且12 周達到顯著水平。同樣劉小輝等學者也得出相同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證明,蛋雞的開產日齡、開產體重和體尺性狀對蛋雞的產蛋性狀呈顯著相關關系。 孫漢等對萬載康樂黃雞的開產日齡、開產體重和開產蛋重等研究表明,慢羽雞的開產日齡較快羽雞遲了6.5d, 但慢羽型的開產體重和開產蛋重顯著大于快羽型, 且500 日齡蛋重高于快羽雞,280 日齡蛋重快羽型顯著大于慢羽型,可能是由于慢羽雞開產較晚引起的。 周希平等研究發現崇仁麻雞快羽母雞較慢羽母雞蛋型較好、蛋殼較厚,蛋的比重較大,蛋黃比也較大,內部品質蛋黃比率顯著優于慢羽母雞,但快羽母雞的血斑率和肉斑率均較高,繁種時應引起重視。 劉聰運用酶切方法檢測慢羽雞中是否有ev21 基因的插入,在健康清遠麻雞慢羽品系中構建了有內源性病毒21 基因插入 (ev21+) 的L1亞群與無ev21 基因插入(ev21-)的L2 亞群,分析其對產蛋性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兩個亞群產蛋性狀無顯著差異。
Martin 通過篩選ev21 位點周圍的十四個標記中的拷貝數變異,用定量PCR 研究K 基因座。 該研究中詳細揭示了K 等位基因中存在串聯重復, 重復導致催乳素受體和編碼精子鞭毛蛋白2 的基因部分重復,證明快慢羽對精子存在未知的影響。 宋素芳等發現羽速基因對固始雞公雞體重也有一定的影響,8~20 周齡,固始雞的快羽公雞的體重顯著高于慢羽公雞,而賈汝敏研究發現隱性慢羽白公雞的脛長大于且細于快羽公雞, 胸肌發育飽滿。 馬如雪等對壩上長尾雞公雞研究得出,壩上長尾雞快羽公雞在0~10 周齡時快羽雞體重于慢羽雞無顯著差異;12~20 周齡時體重無顯著性差異。
曹寧賢、 杜炳旺等對貴妃雞快慢羽品系種公雞精液品質等外觀性評定以及實驗室的測定。 最后證實:快羽公雞與慢羽公雞在精液質量等方面,不僅存在品系間精子的畸形率差異不較小,而且其他測定品系間項目都有較大差異的結果。 更甚者精子活力、射精量、精子密度等方面,慢羽品系公雞優勢高于快羽品系。
綜上,羽速基因對雞羽毛生長發育情況、生長發育情況以及繁殖性能的影響因品種而異。 即使同一品種,在不同時間點的試驗結果也有所差異, 這說明羽速基因對雞的影響可能也受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