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發丹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農業農村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53600)
南平市政和縣某鄉鎮豬場養殖一萬多頭生豬,由于夏季氣溫高,環境濕度大,加上飼養密度偏大,部分保育后期和育肥前期的豬出現生長發育不良,體質瘦弱,采食量不增的情況。 一開始以為是細菌感染, 但連續用了將近一周的抗生素治療也未見好轉,后來經實驗室診斷確定為類圓線蟲感染。
類圓線蟲屬于線蟲類寄生蟲,常寄生于豬小腸內,雌蟲呈乳白色,蟲體細小,毛發狀,長度在3~5mm,寬約0.05~0.08mm。蟲卵呈橢圓形,大小約為40~55μm×25~30μm,無色透明,卵殼較薄,內含折刀樣的幼蟲。 蟲卵產出后可隨糞便排入環境中,在高溫高濕的夏季一般需要6~8h 即可孵化出桿狀的幼蟲, 再經3d左右時間,幼蟲蛻皮,變為絲狀幼蟲,此時具有感染力。 還有一部分桿狀幼蟲經蛻皮可發育為自由生活的雌蟲和雄蟲, 雌蟲受精后產出的蟲卵與寄生在豬小腸中的雌蟲所產生的蟲卵相似,他們在環境中經5~6h 可孵化出第二代桿狀幼蟲, 如果環境適宜,還能繼續以這種方式傳代,如果環境不適宜,則經24~48h 后蛻變為絲狀幼蟲[1]。
仔豬感染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經口感染,另一種是經體表感染。 環境中的絲狀幼蟲一旦污染飼料和飲水,健康豬采食后可進入腸道內,特別是哺乳期的仔豬和保育前期仔豬,天生喜歡玩耍,經常將飼料拱出料槽,飼養員有時為了教槽也會將飼料撒在地面讓其識別,這些行為都容易使地面的幼蟲污染飼料,之后經口感染。 絲狀幼蟲可經胃黏膜鉆入血管,隨血液流動到達肺部,再由肺經咽喉返回小腸發育為成蟲。 仔豬由于皮膚嬌嫩,環境中的蟲體可主動穿透皮膚,鉆入皮下蜂窩組織、肌肉等處,經血管、淋巴管等通道到達肺部,再隨氣管中的粘液到達咽喉部位,吞咽后到達小腸,發育為營孤雌生殖的雌蟲。 從豬感染到雌蟲產卵大約需要10~12d 的時間,寄生性雌蟲在宿主體內可連續生存6~9個月。
病豬和隱性帶蟲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高溫高濕的夏季發病率最高,衛生條件差的豬場最容易發生本病,疫區豬場感染率最高時可達60%以上,未經治療的情況下病死率能達到50%。 本病對仔豬危害較大,處在哺乳階段的仔豬表現易感,有文獻報道,最早一周齡左右的豬體內都能分離到蟲卵,一月齡左右時感染最為嚴重,過了保育階段后感染會逐漸減少。 蟲卵排入環境后對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較強,耐干燥,最長可保持半年以上的生命力, 即使發育的絲狀幼蟲沒有機會感染豬,其也能在環境中存活2 個月,這些特征使得該病臨床防控難度較大,尤其是不注重環境衛生管理的豬場,每批次豬基本都發生本病。
經皮膚感染的仔豬,由于體表受到幼蟲的物理刺激,常常表現出皮疹和皮炎,當幼蟲侵入到肺部時,其活動又會影響肺泡的完整性,豬表現肺炎癥狀,炎性區域擴散時可對胸膜造成影響,引發胸膜炎,豬呼吸困難,體溫升高,時而咳嗽、氣喘,采食量下降,機體因營養供應不足而生長發育緩慢[2]。 當大量蟲體寄生到小腸時,可引發腸道寄生蟲性炎癥,黏膜增厚、脫落、出血,消化酶分泌不足,飼料消化和吸收不充分,機體同樣出現營養障礙。病豬消瘦,貧血,腹部膨脹,疼痛,精神萎靡,經常下痢,糞便中帶有血液和脫落的腸黏膜,未經有效治療的情況下,大多豬最終因衰竭而死亡。
預防本病必須做好豬場的衛生管理工作, 類圓線蟲的蟲卵對環境不良因素抵抗力很強,只有做好衛生管理,將蟲卵及時清掃,遠離易感豬群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3]。 臨床上發生本病的豬場大多都是衛生條件較差,豬糞未及時清理,飼養員使用污染的公共器具而將本病傳播。 清理糞便時建議采用干清糞的形式,這樣蟲卵不易擴散,同時,清理完的地面濕度小,不利于蟲卵的進一步孵化。 保持環境干燥,高溫高濕是蟲卵孵化的基本條件,干燥的環境可切斷蟲的生活史, 疫區豬場或曾發生過本病的豬場可在地面多撒生石灰,通過生石灰的吸潮作用使環境濕度下降,同時生石灰吸潮后堿性增強,有利于環境微生物的殺滅。
本病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同樣推薦伊維菌素、左旋咪唑等,如果是群發,建議采用拌料的方式大群飼喂,如果為單發,則用注射液劑型肌注即可。 除了化藥外,中藥驅蟲散對本病也有治療作用,方劑為鶴虱30g、使君子30g、檳榔30g、蕪荑30g、雷丸30g、貫眾60g、炒干姜15g、制附子15g、烏梅30g、訶子肉30g、大黃30g、百部30g、木香25g、榧子30g,將上述原料打碎后研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或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