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主草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747199)
牛病毒性腹瀉又稱牛黏膜病, 該病具有高度的傳染性,該病對肉牛、奶牛養殖業的危害較大。 因此,廣大養殖專業戶必須提高警惕性,要主動認識牛黏膜病,主動預防牛黏膜病。
近年來,因奶牛養殖業發展迅速,養殖專業戶引進品種牛時,對牛病毒性腹瀉檢疫把關不嚴,加上許多養殖戶缺乏必要的檢疫手段, 導致我地區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牛病毒性腹瀉時有發生,且造成了較高的死亡率較高。該病對犢牛危害極大。因此,我地區養殖專業戶必須認真關注牛病毒性腹瀉。
1946 年,美國獸醫學家首先發現牛病毒性腹瀉。 經過數十年研究,美國專家們分離出可導致牛病毒性腹瀉的多種病毒株。目前, 專家們已經確認,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是牛病毒性腹瀉的病原體。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病毒屬于單股RNA病毒,它帶有囊膜,大小在35~55nm 之間,外觀呈球狀。該病毒可存活于病牛排泄的糞便、尿液、以及病牛眼、鼻的分泌物,病牛的乳汁、血液之中,并可污染病牛食用的飼料、飲水和生活環境。 該病毒主要通過牛的消化道、呼吸道傳播,亦可通過母牛子宮的胎盤感染母牛腹中的牛胎[1]。
病毒進入牛的呼吸道或消化道后,便在牛的鼻、鼻竇、口、咽等部位聚集、繁殖起來(或在牛的皺胃、腸黏膜上聚集、繁殖),然后順血管進入牛的血液,再經淋巴管進入牛的淋巴組織,使牛出現病毒血癥,導致牛只的免疫力下降。 牛免疫力下降后,無法抵御冠狀病毒、輪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等病原體的侵襲,最后出現各種病癥。 若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感染懷孕母牛的牛胎,還可造成母牛流產,產下死胎、畸胎。
牛病毒性腹瀉在牛身上發作后, 根據具體的臨床癥狀,可將這種疾病劃分為四種類型:
黏膜病常見于犢牛和青年牛。 犢牛、青年牛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7~9d 后,出現嚴重腹瀉、脫水、白細胞減少,甚至死亡。總體上來看,黏膜病的發病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2]。
牛發病后,出現口腔糜爛,伴有嚴重腹瀉、脫水,牛的體溫可升高到41℃~42℃。 發病后,牛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甚至完全廢絕),反芻停止,牛鼻腔中流出漿液,口腔中流涎,牛眼睛出現結膜炎,并伴有咳嗽,白細胞減少。發病后2~3d,牛的口腔黏膜、舌、齒齦、上顎、鼻鏡等部位出現充血、潰瘍;牛反復腹瀉,排出惡臭的粥樣糞便(糞便中或含有血液斑點)。 發病1~2 周后,牛死亡。少數牛在發病1 個月后死亡。
一些牛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后發生急性黏膜病, 但僥幸沒有死亡, 卻轉成了慢性黏膜病。 罹患慢性黏膜病的牛食欲減退,逐漸消瘦,常出現間歇性腹瀉。 牛鼻鏡糜爛,或發生慢性蹄葉炎,出現跛行。 罹患慢性黏膜病的奶牛產奶量會明顯下降[3]。
牛發病后,體溫出現輕微上升,白細胞數量出現減少,單核細胞數量出現增生。 牛呈現出輕度的精神沉郁、厭食,然后開始腹瀉,糞便呈稀粥樣,糞便顏色呈灰白色,用肉眼可以看見糞便中伴有片狀的腸黏膜。 牛口鼻分泌物明顯增多。 奶牛腹瀉后,產奶量下降;懷孕母牛腹瀉后發生流產。
由于牛病毒性腹瀉的臨床癥狀與口蹄疫、牛惡性卡他熱、牛瘟極為相似,因此,不宜采取臨床診斷。 動物檢疫人員應采集病牛的血液、鼻拭子或病死牛的組織器官樣本,帶到實驗室中進行診斷。 具體的診斷方法,可采用病毒分離法,或進行ELISA 試驗檢測抗原,或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對病牛皮膚樣本進行活檢,或使用免疫熒光技術(IFA)檢測病牛血清,或對樣本進行核酸檢測[4]。 但無論采用哪一種檢測方法,檢測成本都較高。
雖然牛病毒性腹瀉已經發現60 年,但令人遺憾的是:至今無法找到治療牛病毒性腹瀉的有效方法。 因此,養殖專業戶必須行動起來,主動預防牛黏膜病。 具體預防措施有:加強檢疫管理,嚴防外地牛輸入;對飼養的牛接種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二聯滅活疫苗 (9~12 月齡的牛均應接種弱毒疫苗)。發現某頭牛出現牛病毒性腹瀉癥狀后, 應迅速對其他牛進行隔離,并迅速報告當地動物檢疫部門,要求動物檢疫部門派人來進行處理。
目前,對牛黏膜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該病的檢測成本也較高。 因此,養牛戶、養牛場必須高度重視牛病毒性腹瀉,必須積極預防牛病毒性腹瀉,在引進牛時尤其要嚴把檢疫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