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1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為慶祝這一重大歷史時刻,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更為了讓后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本刊編輯部特邀專家學者編寫《百年百詞話我黨》,以短小的詞條形式,擷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歷程中的100個重要歷史事件,真實生動地再現百年大黨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在本刊上、下半月刊連續刊發。
26. 黨的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名黨員。毛澤東在會上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的講話,任弼時、陳云等在會上發了言。這次大會通過了政治決議案、軍事決議案和新的黨章,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以及新民主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綱領,提出了實現中國工業化的宏偉任務,宣布要讓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首次在黨的文件上提出要以生產力標準來評判一個政黨的歷史作用。大會還總結出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三大法寶,深刻論述了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密切聯系群眾和自我批評。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定,以毛澤東思想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從而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是七大的歷史性貢獻。黨的七大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全國代表大會,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礎。
27. 中原突圍
國民黨在完成內戰準備后,悍然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22萬人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中原軍區遵照黨中央指示,除留部分地方部隊在原地堅持斗爭,以一個旅偽裝主力向東轉移迷惑國民黨軍隊外,主力分南北兩路向西轉移。北路約1.5萬人,在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等率領下,突破了國民黨軍隊重重截擊合圍,于7月中下旬進入陜南,并于8月初成立鄂豫陜軍區。其中王震率領第三五九旅繼續北進,于8月底進入陜甘寧解放區。南路約1萬余人,在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領下,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進入鄂西北的武當山區,于8月下旬組成鄂西北軍區。擔負迷惑和牽制敵軍任務向東轉移的第一縱隊第一旅在成功迷惑敵人后,迅速跳出包圍圈,揮師東進,轉戰20余天,跋涉千里,進入蘇皖解放區。中原突圍是一次偉大的戰略轉移,有效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30個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兩塊根據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堅持原地斗爭,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對以后的戰略反攻和奪取解放戰爭的全國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28. 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3月,國民黨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受挫后,改為重點進攻山東、陜北兩個解放區,而在其他戰場轉取守勢,力求迅速結束這兩個地區的戰事,再轉用兵力于其他戰場。為打亂國民黨的戰略部署,黨中央決定:以解放區主力打到外線,調動敵人回防空虛的后方,粉碎蔣介石的戰略企圖和方針,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御。黨中央選擇地處中原的大別山區作為戰略進攻的主要突擊方向。根據中央戰略部署,1947年6月底,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經過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劉鄧大軍于當年8月進入大別山區,依靠人民群眾,艱苦作戰,粉碎20萬國民黨軍隊的輪番進攻,至11月殲敵3萬余人,解放縣城24座,建立了33個縣政權,初步完成了在大別山的戰略展開。
與此同時,陳謝大軍和陳粟大軍在黨中央指揮下分別進入豫陜鄂邊地區和豫皖蘇平原。至此,三路大軍都打到外線,形成“品”字形進攻陣勢,直接威脅南京、武漢。12月,三路大軍協同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大別山的重點圍攻。
為策應南進大軍中央突破行動,西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在彭德懷和許世友、譚震林的指揮下,在陜北和山東戰場主動出擊,鉗制敵人,形成了戰略進攻態勢。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對于改變敵我之間的攻防形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由于中原戰場的失利,國民黨軍被迫轉入戰略防御,人民解放軍吹響了奪取全國勝利的號角。
29. 九月會議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九月會議。會議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提出用五年左右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徹底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為此,確定了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的戰略任務。會議明確提出,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專政,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還有資產階級民主分子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專政制度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會議制度,而不采用資產階級議會制;關于社會經濟,叫“新資本主義”不妥,整個國民經濟還是新民主主義經濟,起決定作用的是國營經濟;要努力發展國家經濟,由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會議還討論了準備在1949年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等重大問題。九月會議為直接奪取全國政權進行了各方面的部署和準備。
30.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出席全會的有中央委員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列席會議的11人。全會聽取并討論毛澤東的報告,批準1945年6月七屆一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準由中國共產黨發起的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批準毛澤東關于8項條件為與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基礎的聲明。全會根據毛澤東的報告,制定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方針,確定了革命勝利后新民主主義建設的藍圖;規定了全國勝利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總的任務和主要途徑;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向城市實行戰略轉移的問題。全會指出,革命在全國勝利并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全會強調應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防止資產階級思想侵蝕黨的隊伍,特別提醒全黨,在革命勝利后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七屆二中全會是在中國革命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所作出的各項政策規定,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