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羊毛就是一種比較高端的原料,由于其蓬松、保暖、易于上色等特性,被廣泛用于大衣、羊毛衫等冬季服裝上。然而羊毛也有一些明顯的瑕疵:縮水、直接貼身穿著產生刺痛感。隨著物質生活的滿足,人們對于高端舒適服裝面料的追求越發嚴格,羊毛的這些缺點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環境。在這種矛盾中,人們也對于綿羊毛進行了性能改善:如綿羊毛扎人,是羊毛鱗片的剩余皮質層和髓質層引起,如果能通過外界方法將這些物質腐蝕或者去除,即絲光綿羊毛,就能提高毛衣的舒適感。具體而言,公認的主要通過“氯化法” “酶減量法”以及“氧化法”實現。以上幾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實用性和缺點,就結果而言,通過以上幾種方法確實改善了綿羊毛的貼身穿著體驗,是比較有效的方法。幾種方法的本質都是通過試劑破壞綿羊毛的鱗片,即角朊。盡管絲光綿羊毛提高了舒適度,然而綿羊毛的鱗片本身對于羊毛枝干就有保護作用,將它破壞以后,綿羊毛本身的性能有所降低[1-3]。
一般實驗室綿羊毛與桑蠶絲的定量試驗都選擇75%硫酸分析。但綿羊毛是一種耐酸不耐堿的纖維,而絲光過的綿羊毛,在長時間的硫酸環境中容易出現受損、吸酸膨脹甚至部分溶解的現象。針對于此,本文參考試驗操作通則[4],選用35%鹽酸進行絲光綿羊毛/桑蠶絲的定量分析方法,同時通過試驗數據分析以及試驗后的纖維形態觀察,確定了這種方法用于絲光綿羊毛/桑蠶絲定量的可行性。
濃鹽酸(25℃,25min)法:用35%濃鹽酸把桑蠶絲從已知干燥質量的絲光綿羊毛/桑蠶絲混紡面料中溶解去除,計算不溶物的質量百分比。
75%硫酸法:參考GB/T 2910.18—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8部分:蠶絲與羊毛或其他動物毛纖維的混合物(硫酸法)》[5]。
隨機從檢驗樣品庫中尋找5塊不同顏色、不同厚度、不同織法、已知標準比例的絲光綿羊毛/桑蠶絲樣品進行測試,每組試驗均由不同人員做平行樣。經本實驗室前期試驗研究結果,濃鹽酸法不需要對樣品進行褪色,直接拆散成紗線即可。
35%濃鹽酸,稀氨水,75%硫酸,稀乙酸。
高低溫水浴振蕩器,快速烘箱,砂芯坩堝,干燥器,通風櫥,分析天平(精度:0.0001g),具塞三角燒瓶(250 mL),帶顯示屏的BX4顯微細度儀。
35%濃鹽酸法:鹽酸易于揮發,在純醋酸溶液下的PKa值高于硫酸,PKa值越小,所對應酸的酸性越強,因此鹽酸的酸性比較低,是一種相對溫和的酸。試驗過程中,首先進行絲光綿羊毛在濃鹽酸中修正系數測定,如表1所示。

表1 絲光綿羊毛在濃鹽酸中的修正系數
75%硫酸法:未經絲光的綿羊毛在濃鹽酸中的修正系數為1.00,在75%硫酸中的修正系數為0.985。首先用常規的硫酸法對5組樣品進行試驗。在洗滌過程中,即發現纖維有些碎化,強度很低。用纖維細度儀拍攝照片,如圖1所示。

圖1 75%硫酸法的絲光綿羊毛試后樣
根據試驗操作手冊,將5組樣品依次進行兩種試驗,測試結果均為凈干含量。結果如表2。
由圖1和表2可看出,采用75%硫酸法試驗時,桑蠶絲已經完全溶解,而絲光綿羊毛在75%硫酸中呈現出明顯的吸酸膨脹、鱗片嚴重損傷、鱗片水解的情況。數據結果也與標準值偏差較大。如表2所示,幾個樣品都是絲光綿羊毛的量偏小,其中5號樣品最大偏差>5%,超出定量要求的最大誤差。這是因為在絲光過程中,綿羊毛表面鱗片的二氧化硫鍵和肽鏈斷裂,降低了綿羊毛的強度以及耐酸性能,在強酸性環境中出現水解,降低樣品質量,因此75%硫酸法不是一種優選的絲光綿羊毛/桑蠶絲定量方法;濃鹽酸法結果穩定可靠,和標準投料值誤差小于1%,是一種可行的檢驗方法。

表2 不同面料的測試結果
對試驗后的樣品進行觀察拍攝,得到試驗以后的絲光綿羊毛的形態圖,如圖2所示。圖中可以明顯看出,經過鹽酸試驗以后,桑蠶絲完全溶解,同時絲光綿羊毛的形態纖細,條干順直,鱗片貼合,并未有明顯的損傷,也沒有膨脹現象。

圖2 35%鹽酸法的絲光綿羊毛試后樣
對于絲光綿羊毛在濃鹽酸法中損傷比硫酸損傷小,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75%硫酸黏稠度比較大,在洗滌過程中抽濾比較難,容易出現酸殘留,在試樣烘干過程中由于高溫導致纖維燒傷,影響試驗結果和纖維形態。
(2)綿羊毛雖然是一種耐酸的纖維,但長期在酸的環境中,綿羊毛鱗片上的肽鍵也會與酸反應,出現水解,使得纖維受損或者溶解。75%硫酸法耗時很長,絲光后的綿羊毛本身纖維的強度就有所減低,在這樣長時間的強酸環境中,受到損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這也會導致試驗結果偏離。
(3)與濃鹽酸法相比,75%硫酸還需要對試樣進行褪色處理,在褪色過程中,保險粉與纖維表面的染料發生化學作用,使得顏色剝離。對于絲光綿羊毛而言,這相當于又多經過了一次化學處理,絲光綿羊毛表面的鱗片更加容易與酸反應,影響試后樣的重量。
由試驗數據比對,結合以上原因分析,在絲光綿羊毛/桑蠶絲混紡面料定量中,濃鹽酸法是一種比較可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對絲光綿羊毛損傷小,也不需要褪色處理,耗時短,是優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