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張慧, 厲寶仙
(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較大的糧食作物,兼有糧食、飼料、工業原料等用途,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浙江屬于南方丘陵玉米區,種植面積較小,種植區域地形復雜,平原、山地、丘陵、海濱島嶼等均有分布。浙江雨熱同期,溫、光、水條件適合玉米生長,春、夏、秋都能種植,并以種植鮮食玉米為主,占玉米種植總面積的2/3。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浙江省鮮食玉米在種植品種、技術、模式上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特點。
2013年浙江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旱糧生產的意見》,促進了玉米等旱糧作物新一輪發展。鮮食玉米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品質,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市場需求不斷增大,經濟效益顯著,農民種植意愿高漲。近年來,浙江省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hm2,總產量50萬t左右。優勢種植區域相對穩定,主要分布在杭州、麗水、金華、紹興和寧波。2020年浙江省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杭州占17.2%、麗水占14.9%、金華占13.2%、紹興占11.6%、寧波占11.9%。
鮮食甜、糯玉米呈現了迅速發展態勢,新品種不斷涌現。2014—2020年浙江省有38個鮮食玉米品種通過審定,位居全國各省(市、區)前列。近幾年主栽品種有所變化,老品種面積逐漸下滑,新品種快速增加。
鮮食糯玉米品種蘇玉糯2號、蘇玉糯1號在前幾年有壓倒性優勢,但近幾年種植面積不斷下降。而美玉8號、美玉7號、燕禾金2000、浙鳳糯2號快速發展,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尤其是美玉8號,近年種植面積占全省糯玉米種植面積10%以上。錢江糯3號、浙糯玉16近2 a種植面積明顯增加。
鮮食甜玉米品種華珍、浙鳳甜2號、先甜5號、金玉甜1號、浙甜2088、浙甜2018在浙江種植時間均已超過10 a,且種植面積位居前列。長期以來,華珍種植面積一直處于全省甜玉米品種的首位,但近幾年種植面積不斷下滑。新品種金玉甜2號、浙甜11、金銀208,種植面積增速勢頭強勁。
借助設施大棚、育苗移栽等技術,浙江省玉米可實現全年種植,除單一玉米種植外,還創新了糧經結合、間作套種、水旱輪作等多種種植模式。目前,生產上推廣的主要種植模式有:浙貝母/鮮食玉米-鮮食秋大豆(秋甘薯),鮮食玉米、大豆、甘薯栽培模式,鮮食玉米+晚稻水旱輪作種植模式,鮮食玉米地膜+小拱棚+大棚設施促早種植模式[1-2]。經濟效益顯著,浙貝母/鮮食玉米-鮮食秋大豆(秋甘薯)平均產值達37.50萬元·hm-2、凈利潤1.65萬元·hm-2[3];鮮食玉米、大豆、甘薯栽培模式平均產值為12.45萬元·hm-2[4-5];鮮食玉米+晚稻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全年產值約6.60萬元·hm-2[6]。鮮食玉米地膜+小拱棚+大棚設施促早種植模式錯開玉米集中上市期,提早上市,增加經濟效益0.60萬~0.90萬元·hm-2。
鮮食玉米“一基一追”施肥技術、鮮食甜玉米乳苗移栽技術、鮮食甜玉米“一畦二行”機栽技術有效解決了鮮食玉米種植過程中施肥量大、施肥次數過多以及甜玉米種子價格高、種子出苗差、苗弱和玉米移栽農機農藝不融合等問題。鮮食玉米“一基一追”施肥技術比常規露地栽培減肥40%~50%,比常規大棚栽培減肥10%~20%、省工50%~60%,可節本0.15萬~0.45萬元·hm-2。鮮食甜玉米乳苗移栽技術與常規育苗技術相比,減少了緩苗天數,成熟期提前2~4 d,顯著增加了種植戶收益。鮮食甜玉米“一畦二行”機栽技術,移栽時采用2行蔬菜栽植機,一畦播二行,有效提高了作業效率,節本增效明顯。
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報告顯示,當前國內市場上玉米汁、玉米粒等鮮食玉米產品市場供應量和需求量比為 1∶200。市場需求量巨大,農戶種植意愿強烈。浙江省玉米種植南甜、北糯、西部籽粒玉米的格局逐漸過度到區域同化,分布更加廣泛。近幾年水果玉米以其皮薄、汁多、質脆而甜,受到市場追捧,種植面積從2015年零星種植,快速發展為2020年的0.08萬hm2。據嵊州、建德等地幾個水果玉米種植大戶反饋,往往還未上市,已經被采購商搶訂一空,且經濟效益可觀,純收入達7.50萬元·hm-2。
近年來甜加糯、糯加甜、水果玉米等鮮食玉米受到市場追捧,經濟效益顯著。但糯玉米、甜玉米品種繁多,且或多或少還存在皮厚、渣多、口感差等問題,導致主導品種不突出。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省種植的鮮食玉米品種有131個,其中應用面積超0.067萬hm2的品種僅23個,且各品種間種植面積差距不大,面積排名前十的糯玉米種植面積在0.133萬~0.333萬hm2,甜玉米在0.047萬~0.133萬hm2,并且各年份之間排名前十的鮮食玉米品種均有變化。
由于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漲以及農戶的經營規模過小,玉米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種植成本偏高,特別是鮮食玉米收獲時籽粒含水率較高,對機器要求高,籽粒破損率高、含雜率高、收獲質量下降、機械功率消耗大等是目前市場上收獲機械存在的普遍問題[7]。機械收獲發展滯后是制約浙江鮮食玉米機械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也是導致種植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據嵊州種植戶反映,水果玉米雪甜7401每季種植成本高達7.50萬元·hm-2,僅設施基質穴盤苗每株成本就有0.6元。
雖然近幾年浙江鮮食玉米快速發展,但大部分是小規模種植,超過6.667 hm2的種植戶只有幾十戶。浙江地處東南沿海,雨熱同期,自然災害頻發。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標準低,農業技術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受災損失,整體而言,玉米生產抵御大災能力弱。加之鮮食玉米自身特性和育種水平,抗性較低,病蟲害危害嚴重。蚜蟲、小斑病、南方銹病等對鮮食玉米影響較大。特別是銹病已成為危害秋玉米的災害性病害,易大面積發生,甚至造成絕收,近來年還有加重趨勢。2019年5月浙江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雖然近年防治效果理想,未造成嚴重危害,但已成為玉米生產的重點防治蟲害。
鮮食玉米乳熟期收獲后,在室溫下最多存放3~4 d。目前,常用的保鮮方法是塑料保鮮袋冷藏,該方法保鮮效果欠佳,造成鮮食玉米只能就近銷售、集中上市。雖然目前生產上推廣分期播種、分期采收,但受制于保鮮時間,不可能做到跟隨市場價格調整上市時間。另外,由于規?;庸て髽I少,產品種類單一,產業化程度低,鮮食玉米加工品主要為速凍玉米、甜玉米罐頭、玉米飲料等,精深加工不足,產品附加值低。
營銷方式仍然停留在產地批發市場、上門等客以及展銷會等傳統方式上。現代農產品營銷體系尚不健全,如生產過程營銷、體驗營銷、互聯網+、綠色營銷等僅僅在起步階段,所占的比例較小,造成產銷脫節,導致出現滯銷賣難問題,嚴重影響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3.1.1 培育篩選適合市場需求的鮮食玉米主導品種
加大研發力度,利用發揮好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收集利用優質種質資源,研究選育優質、抗病、適應性廣、種子活力高、易于加工的新品種,突出品質要求,在優質的前提下提高產量,培育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主導品種。同時,要進一步挖掘糯玉米、甜玉米品種的潛力,加大對特色功能性鮮食玉米品種的研究,培育篩選諸如高花青素、高葉酸、爆裂玉米等特色玉米品種,引領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3.1.2 著力提升鮮食玉米生產機械化程度
聚焦綠色增效,圍繞提高播種質量、提高田間管理效率,著力開展鮮食玉米機械化耕地、起畦、精量播種或機械移栽、無人機防治病蟲害等機械化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進一步提高鮮食玉米生產機械化程度,降低種植成本,增加種植效益;集中優勢科研力量,聚焦農機農藝融合,協同突破鮮食玉米收獲機械瓶頸,篩選改進適合浙江鮮食玉米生產的收獲機械。
3.1.3 研發集成鮮食玉米采后保鮮冷鏈技術
研究不同類型鮮食玉米采后保鮮技術,聚焦采后預處理、速凍冷藏、真空保鮮等關鍵環節,篩選出安全保鮮方案,延長貨架期。同時要關注物流運輸,研發優化電商物流環節的保鮮工藝,延長保鮮期,滿足長短途運輸需求。集成涉及采摘要求、保鮮處理、產品包裝、運輸環境等的采后玉米處理及物流運輸全過程的技術規范。進一步擴大銷售半徑,推動鮮食玉米產業健康發展。
3.2.1 抓試驗示范,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利用
充分利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通過建立區域試驗站和示范推廣基地,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進行試驗示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利用。充分發揮糧油產業技術團隊優勢,集成優化鮮食玉米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配套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做好宣傳推廣工作,既要有現場觀摩、實地指導、現場授課,也要有遠程服務、云上培訓等線上服務。切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玉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3.2.2 抓總結提煉,挖掘生產實踐的發明創造
要不斷總結和提煉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的發明創造,把其中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經驗上升為可復制、可大面積應用的模式或技術。聚焦本地生產實踐,吸收借鑒國內其他地區好的經驗做法。做好提煉總結、試驗示范,促進技術落地生根,推進產業提質增效。
3.2.3 抓示范引領,助推高產高效的綠色創建
圍繞鮮食玉米減肥減藥綠色生產,在示范片重點示范推廣鮮食玉米有機肥替代化肥、簡化施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等技術模式。注重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用地養地結合,著力提升鮮食玉米種植水平,提高農民科學種田能力。
3.3.1 適度發展規模經營
要著力培育鮮食玉米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專業經紀人(營銷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適度發展規模經營,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現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
3.3.2 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
要扶持一批帶動能力、產后加工、營銷能力強的企業,推廣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企業+農戶等經營方式,實行訂單生產。推進鮮食玉米產品加工開發和轉化利用,擴寬加工產品種類,豐富玉米食品類型。利用電子商務、互聯網+、郵政配送、淘寶等新型流通業態和網絡資源,引導大眾健康消費,線上線下互動,拓寬玉米產品銷售的渠道、市場和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