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時期金昌市林業和草原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推進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著力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著力強化林草資源保護,著力推動林草產業提質增效,著力深入林草改革,推動林業和草原高質量發展。
金昌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段、祁連山北麓、阿拉善臺地南緣,是“一帶一路”黃金節點城市。金昌因礦設企、因企設市,1981 年建市,因盛產鎳被譽為“祖國的鎳都”。地貌以山地、平原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山地平川交錯,戈壁綠洲相間,屬大陸性溫帶干旱氣候,境內氣溫北高南低,年均氣溫市區9.2°C,降水北少南多。年均降水量141~352 毫米,年均蒸發量2000 毫米左右,無霜期平均141 天。境內植被種類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分布規律,全市林地面積17.10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8.57%,森林蓄積量16 萬立方米。
“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林業和草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重新修訂了《金昌市全民義務植樹辦法》等,建立起了黨委政府牽頭抓總,林草部門具體負責,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推進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的工作機制。
堅持按照“南護水源、北治風沙、中建綠洲”的林草建設布局,狠抓國土綠化、防沙治沙、資源保護等重點任務落實,市域內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為9.38 萬公頃,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2.4%。設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2 個。6 個國有林場管護的林地面積占到全市林地面積的78%。完成森林撫育0.71 萬公頃,納入中央生態效益補償的10.75 萬公頃國家級公益林得到有效管護。
堅持分類施策、綜合治理,高標準建設大型防風固沙林帶,著力打造點、線、面相結合的綠洲防護體系,基本形成了封造結合、內外并舉、全面保護的生態治理模式。不斷拓寬造林治沙途徑,完成螞蟻森林社會合作造林0.52 萬公頃,上線運行“互聯網+義務植樹”網絡平臺2 個,“實體參與”和“網絡參與”一體兩翼共同發展的國土綠化新格局加快形成。
按照省林草局安排部署,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和整合工作,編制完成了《金昌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和分述報告》。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全面整改,祁連山林草“一地兩證”問題徹底解決。金川金水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式命名。
推進林草機構改革,切實加強了對草原以及各類保護地的修復和管理。推進國有林場改革,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市林權抵押貸款規模達到2200 萬元,林下經濟產值8286.44 萬元,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0 個,家庭林場9 個。推進林草審批制度改革,結合“放管服”改革,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項12 項。
新發展黑果腺肋花楸100 公頃、玉露香梨66.67公頃;結合退耕還林等政策發展杏、桃、文冠果等為主的經濟林2500 公頃,新建元寶楓種植基地80 公頃,完成人工種草16700 公頃。
全市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僅為18.57%,遠低于全國的22.96%,難以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全市30%以上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保護建設成效亟待鞏固和加強。
全市森林草原保護治理投入明顯不足,生態系統保護面臨的壓力依然較大,在推進重點生態區域治理、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方面亟需增加資金投入并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隨著造林綠化深入開展,造林立地條件越來越差,可利用的地塊基本上都是嚴重沙化地、戈壁荒灘或者石沙礫地,基本上都無灌概水源,不僅影響了當年的造林成活率,也影響到原有林木的供水,致使部分樹木干枯死亡。
隨著農區低壓管灌、微滴灌、“U”型渠等節水灌溉措施的普及,部分農田防護林無法灌溉,加之客觀存在的脅地效應,群眾對管護農田林網積極性不高,存在棄管和毀林復墾的現象。
全市林業產業“多、散、小”,支撐林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少、規模不大,產業發展扶持政策不完善,社會資本參與林草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林草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與林草產業發展還不相適應,影響和制約了林業和草原高質量發展。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南護水源、中建綠洲、北治風沙”的生態林業和草原建設布局,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與修復為主線,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的機遇,立足地處北方防沙帶和祁連山國家公園、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區位優勢,認真組織落實三北防護林六期、退耕還林還草、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重大工程,持續推進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堅持以水定林、量力而行,圍繞大工程帶動大綠化,著力加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扎實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和森林鄉村建設,構建帶、片、網相結合的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防護林體系。同時,圍繞重點風沙口治理、退化固沙林修復、農田防護林改造提升、沙化土地治理、沙產業發展等,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維系沙漠綠洲生態平衡,堅決打好防沙治沙陣地戰。
狠抓灌木林資源管護,健全森林經營制度,對現有退化喬木林實施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嚴格執行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各項制度,切實加強“兩證一合同”管理,不斷提升草原經營管理科學化水平。推進林草科技創新,強化森林草原火災預防、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治。
深入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推進各類自然保護地統一管理、全面保護、系統治理。實行自然保護地差別化管控,在保護的前提下,探索全民共享機制,在自然保護地控制區內劃定適當區域開展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生態旅游等活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產品體系。
深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健全完善目標、任務、資金和責任“四到位”的國有林草資源保護機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采取多種方式興辦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等,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投資林業。深化草原產權制度改革,合理劃分天然草原恢復區和利用區。
以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沙產業、種苗花卉基地建設為重點,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生態護林員選聘管理,推動綠色富民惠民。
健全林草資源保護機制,全面推進林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行高效的森林資源保護發展機制,提高生態保護水平。完善投融資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促進作用,健全林權流轉和抵押貸款制度,創新政策性、商業性互補的森林保險產品,加快形成財政金融保險政策合力。創新生態用水保障機制,加強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統籌考慮節水改造與林網灌溉配套,將節約的水資源向生態用水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