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歐雜種榛子(Corylusheterophylla×Corylusavellan Hybrid Hazels)是從平榛和歐洲榛兩個種間遠緣雜交選育出的具有高產、抗寒、耐貯藏等優良特性的品種。榛子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特別適合在偏遠山區種植。甘肅省具有典型的多山少林地貌特點,榛子野生資源非常豐富,但這些資源長期以來均處于自然生長狀態。近年來,我省在臨夏州臨夏、永靖和隴南市徽縣、宕昌等地進行了平歐雜種榛子的引種栽培,并通過示范園的示范推廣,對我省榛子發展起到了顯著的帶動作用,但由于我省開展人工園藝化栽培時間比較短,在榛子栽培管理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平歐雜種榛子栽培管理技術進行規范,以期為下一步榛子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平歐雜種榛子喜光且對土壤的適應性要求較強,園地應選擇通風透光,光照充足,土壤透氣性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由于榛樹根系比較淺,選址時還要考慮園地有灌溉條件且是排水良好的平地。園址選定以后,必須對全園進行深翻整地,整地深度通常以30 厘米深為宜。
品種主要選用達維、遼榛3 號、遼榛8 號、b21 等抗寒性比較強的品種。苗木應選擇芽體飽滿、莖充實、根系發達、木質化根達6~8 條以上、苗高60 厘米以上的苗木。同時榛樹為異花授粉植物,還要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選擇花期相同或相近的3~5 個品種,定植時每個品種隔行栽植,從而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
春季栽植,在3 月中下旬至4 月上旬定植為宜,為提高成活率,定植必須在萌芽前結束。栽植密度以株行距2 米×3 米或3 米×4 米為宜。榛樹不宜栽植過深,栽植后埋土深度以根頸略低于地面為宜。栽植后立即灌一次透水,并及時定干以減少水分蒸發,定干高度以30 厘米~50 厘米為宜,定干時剪口下要有4~5 個飽滿芽。
良好的土壤環境是苗木生長和果實品質提高的有力保障,榛樹定植后要對園地及時松土除草,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每年要進行一次深翻擴穴,幼樹期園地可行間間作豆科植物,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收入。
榛樹在生長發育過程對養分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適時合理施肥是榛子優質高產的必要條件。施肥必須根據園地土壤養分狀況和榛樹生長發育不同時期,選用合適的肥料類型和施肥量。施肥方法主要采用環狀施肥和條溝狀施肥,施肥量根據樹齡大小、樹勢強弱和土壤養分狀況確定,苗木栽植當年通常不需要施肥,栽植后第二年開始施肥,樹齡2~3 年的樹體每株保證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7 公斤~9 公斤,樹齡4~5 年樹體每株施有機肥30 公斤~40 公斤,樹齡6~7 年樹體每株施有機肥50 公斤~60 公斤,此后,隨著樹齡增長和土壤養分的變化每年可適量增加。
榛樹是莖源性根系,主根不發達須根發達,根系分布比較淺。榛樹喜濕潤土壤,為保證樹體發育所需的水分,通常在3 月份樹體發芽前、5 月上中旬幼果膨大和新梢生長旺盛期及6 月中下旬灌水三次。入冬前土壤封凍前灌一次封凍水。
修剪時期主要在冬天樹體落葉后至春季萌芽前,即每年11 月份至翌年3 月份進行。幼樹期修剪目的是增強樹勢,擴大開張角度,主要以短截為主,對留作主枝的延長枝采用輕短截,對生長角度不好的強旺枝進行重短剪,剪除細弱枝和基生枝。結果期榛樹修剪以控制樹勢、平衡樹體花量和產量為目的,對強旺的主枝采取重短截、多疏枝的修剪方法,緩和樹勢增加結果母枝,并剪除細弱枝、病蟲枝和下垂枝。
榛樹萌蘗性強,根蘗條過多容易消耗樹體的水分和養分,減弱樹勢,從而降低榛子果實品質和產量,因此,為減少萌蘗條與樹體爭奪水分和養分,增強樹勢,每年都要對樹體進行除萌蘗條,除萌時剪口和地面保持水平,不能高于地面。
我省榛子栽培中病蟲害發生率較低,目前,發現的主要病害是白粉病,其危害部位主要是枝葉,一旦發現苗木感病,必須及時剪除病害枝葉,同時保證樹體的通風透光,疏剪過密的株叢,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樹體的抗病能力。另外,在植株發生白粉病害后可噴施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甲基托布津和波美石硫合劑等藥劑,持續噴施3~5 次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榛果褐苞病主要危害葉、嫩梢和果苞,發現病株及時剪除,集中銷毀,并適當修剪,通風透光。在發病初期噴施多菌靈、百菌清、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 倍液可得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平歐雜種榛子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提高,市場上對榛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種植出高產、優質的榛子成為人們的最終訴求。總結平歐雜種榛子種植技術要點,能有效提高我省榛子種植的技術水平,推進我省榛子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