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胤涵,張成剛
(1.東北電力大學,吉林 吉林 132012;2.華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常態化疫情防控是企業所在地及周邊沒有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不存在中、高風險地區,屬于沒有疫情發生、低風險、非應急狀態下的疫情防控,但仍有外來輸入感染的風險。常態化疫情防控也是其他各種情況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和前期準備,必須建立長效機制。
成立疫情防控領導機構,企業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負責全面工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負責分管領域防疫工作,明確各級人員職責分工。領導機構下設疫情防控辦公室,由主管部門牽頭開展疫情防控,其它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落實工作部署,做到機構、人員、任務“三明確”,管人、管物、管環境,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機制。
按照屬地化管理和“誰用工、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兩個體系”(即:指揮體系、工作體系)、“三層”(即:領導層、組織管理層、執行層)、“五級”(即:廠部領導、管理部室、車間、班組、崗位)網格化管理要求,將疫情防控責任落實到人頭,分片包干,一級保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形成無死角、全覆蓋疫情防控責任體系。
(1) 關注疫情防控動向,掌握國家和地方政府發布的疫情信息,貫徹落實疫情防控要求。根據當地疫情變化,及時調整疫情防控工作部署。
(2) 完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內容應包括網格化管理、進出廠管理、疫情排查、健康監測、環境清理、個人防護、外出請示報告、測溫點、臨時隔離觀察室和醫務室設置、通風消毒、防疫物資配備發放及臺賬管理、防疫垃圾處理、疫情報告與消殺整治、監督檢查和獎懲等。明確各級人員責任制和責任范圍,構建疫情防控管控流程和獎懲激勵機制。
(3) 按照當地政府疫情防控要求及“五有”(即:有疫情防控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責任人、有適量防護物資儲備、有屬地醫療衛生力量指導支持、有隔離場所和轉運安排準備措施)、“五早”(即: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救治)原則,結合企業實際落實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
(4) 查明人員來源地、所在單位和近14天行蹤軌跡,并進行掃碼、測溫合格,嚴禁來自中、高風險地區人員、密切接觸人員進入,發現紅碼、黃碼人員應禁止進入并報告當地防疫部門。來自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市的人員,應提供近7天內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并經“健康碼”核驗和體溫檢測合格方可進入廠區。外來人員進入廠區必須規定路線、時間和接觸的人員,控制其行動范圍,減少與人員接觸。有外地旅居史的企業員工應做好自身健康監測,主動報告旅行史、接觸史及身體健康狀況。
(5) 電廠控制室、檢修現場、車間、班組辦公區、檢修間、休息室、員工宿舍、運轉宿舍、食堂、通勤車輛、電梯間、衛生間等工作生活場所和公共區域,應明確清掃、通風、消毒辦法和要求。垃圾應分類管理,密閉化運輸,日產日清。
(6) 強化疫情防控培訓。將防疫知識列入年度安全培訓計劃,編制疫情防控知識手冊,在現場設置宣傳欄、標語、條幅,節假日前應開展疫情防控教育,加強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定期開展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培訓演練,增強快速、有效、正確處置疫情的實戰能力。
(7) 加強防疫物資儲備。配齊配足口罩、手套、護目鏡、酒精、清潔劑、消毒液、洗手液、噴壺、消毒腳墊、鞋套、體溫檢測儀、體溫計、防護服等防疫物資,滿足防疫實際需要。建立防疫物資臺賬及領用記錄,定期檢查保養,對儲備使用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實現科學儲備,精準供應。
(8) 在相對獨立的區域設置臨時隔離觀察室,外圍設警戒線,標識明確。工作期間發現有可疑癥狀人員應立即送隔離室,隔離其工作崗位及宿舍,排查密切接觸人員,并報告當地疾控部門,在當地防疫部門指導下開展后續防控工作。
(9) 設置防疫廢棄物專用垃圾桶,使用過的口罩、手套、護目鏡、消毒腳墊、防護服等需破碎處理,并噴灑75 %酒精或消毒液,消毒損毀后裝入塑料袋,再放置在專用垃圾桶內,按照防疫部門要求進行處置。
(10) 做好各類疫情防控臺賬記錄管理,定期組織監督檢查,開展疫情防控分析,整改薄弱環節,不斷加強和細化疫情防控管理。
按照“應種盡種,愿種盡種,能種盡種”的原則,組織接種新冠疫苗。生產重點區域、一線重點崗位、通勤、食堂和對外窗口單位人員應優先接種新冠疫苗,鼓勵全員接種疫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與當地相關的衛生防疫和醫療機構建立業務聯系,及時獲取疫情防控信息和專業咨詢,加強技術支撐,提高疾控預防和應急處置的專業性,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企業所在地雖然沒有疫情發生,但所在地市或臨近地區發生疫情或出現中、高風險地區時,疫情輸入感染和人員意外接觸風險增大,企業應在常態化防控基礎上,進入臨戰狀態,采取更嚴格的防控措施,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嚴防疫情“外部輸入”。
密切跟蹤國家和地方政府發布的疫情風險等級評估和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活動軌跡等信息,利用廠內局域網頁、微信群或廠區公告欄等媒介發布疫情信息,及時告知員工中、高風險地區及管控單元變化,傳達企業防疫工作部署及要求,公布測溫點、隔離觀察區設置。
員工應報告個人及家屬最近14天行蹤,查明是否到過疫情發生地區,是否與確診、疑似人員有過密切接觸,身體是否出現異樣情況等。發現有不明旅居史、疑似接觸史或有可疑癥狀的人員,應立即脫離工作崗位,按歸屬地要求進行核酸檢測,做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或居家隔離觀察,并應每天跟蹤核實隔離觀察人員健康情況。運行休班、在家辦公和執行彈性工作居家期間的人員應每天上報本人及家人活動軌跡、接觸人員情況、體溫及健康狀況等信息。
員工外出應及時了解目的地疫情情況,規避風險地區,事先向企業防疫主管部門申請,說明外出目的地、事由、往返時間、工作接觸的人員和乘坐交通工具等,獲得批準后方可外出。外來人員到企業之前,應提供近14天行蹤軌跡、居住地、所屬企業、身體狀況、來企業時間、乘坐交通工具、擬辦事項和接觸人員等,經企業主管防疫部門審查同意,交代注意事項并報備后方可來廠。
嚴格執行掃碼、測溫、戴口罩等防控措施,合理安排工作事項,減少人員扎堆、聚集。對工作場所、食堂、飲水點、洗手池、電梯、樓梯、吸煙室、衛生間、垃圾點、通勤車輛等應定期保潔、消毒,對電梯、門把手等人員頻繁接觸的地方應增加消毒次數,保持上述場所通風換氣。通風換氣應優先采用自然通風,使用空調時應采用最大新風量運行,保證供風清鮮充足,排風直通室外,空調停用時應關閉回風通道。對可能接觸到的公共設施、公共用品用具,規范做好清潔消毒。
工作期間應當將疫情防控納入安全“五同時”“兩交清”等管控流程,作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月度安全分析、班組安全日活動重要內容,將戴口罩、洗手、消毒等個人防疫措施列入“兩票”危險點分析預管控項。
員工就餐采取“分餐”“錯峰”“隔位坐”等措施,人員保持足夠的間距,避免面對面用餐和聚集用餐。食材必須經由正規渠道采購,嚴禁采購野生動物等違禁、敏感食材。冷鏈食品必須有當地政府監管檢測證明,嚴禁采購無相關證明、無追溯信息的進口冷鏈食品。食堂人員和采購的食材應由專人專車運送,人員需佩戴口罩、手套、戴眼鏡等防護用品,避免直接用手接觸肉、禽等生鮮食材和冷鏈食品,摘手套后要及時洗手消毒。食堂應設置餐具消毒設施,沒有餐具消毒設施的應采用一次性餐具。
運送貨物車輛(含鐵路車輛)及物品,進廠前應采取防疫消毒措施,室外存放貨物應消毒并保持通風良好,室內存放貨物應定期通風消毒,人員搬運貨物時應穿防護服、戴口罩、手套。員工通勤應安排“點對點”通勤車接送,乘坐人員不得超過荷載人員80 %,或駕駛私家車、騎自行車、步行上下班,不應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以減少意外接觸風險。
外來技改工程施工人員應采取集中封閉管理措施,針對防疫要求做專項安全交底,保持人員穩定,減少人員變更流動。確定工作、居住、餐飲等地點,施工人員宿舍原則上每間不超過6人,人均不少于2.5 m2,有條件的按照單人單間設置,吸煙點禁止2人以上聚集吸煙。人員無特殊情況不外出,不與外來人員接觸。根據實際情況,重要用工人員或特殊需要人員可采取駐廠集中管理或專車接送等措施。
熱電聯產企業的熱力公司等對外窗口單位,應控制收費大廳、信訪接待室進入人數,進入人員按人均不少于2.5 m2原則控制人數,人與人之間保持1 m (與人說話要保持2 m)以上距離,收費宜采用微信、支付寶等無接觸式支付方式。維修人員進入中、高風險居民區進行檢修、搶修等作業時,應戴好口罩、護目鏡和手套,穿防護服,對現場進行消毒,回來后要及時洗手消毒。
堅持“能減則減、能少則少”原則,不參加其他社團、企業舉辦的聚集性活動,嚴格控制企業內部會議,不舉辦線下培訓。若必須舉辦聚集性活動時,應按照“屬地管理”“誰舉辦、誰負責,誰組織、誰負責”原則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控制人數不超過50人,人數在50人以上的應事先落實防控方案和防控措施,按規定進行報備。
堅持“日報告”“零報告”,發生異常情況第一時間報告。按規定做好防疫信息收集,及時報送,據實匯報,為上級主管部門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當企業發現新冠病例、無癥狀感染者、密接人員,或者所在地發生疫情,被確定為中、高風險地區時,應進入應急狀態,在當地衛生防疫部門指導下,采取有力措施“外防輸出、內防擴散”,全力阻斷疫情傳播源,防止病毒感染和擴散,配合做好流調、消殺、健康監測等工作。
一旦發現新冠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或密接人員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按當地衛生防疫部門要求送醫隔離、治療,對其工作生活場所進行滅菌消殺,隔離密接人員。現場臨時隔離觀察室、醫務室啟用后,室外應設專人監控。
設置廠界隔離設施,禁止外來人員和車輛出入。在企業內重點部位設置防疫管控區,做好區間隔離,安裝警示標識和告知書,設人值守,嚴格執行通行證制度,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車間、班組人員應限定區間活動范圍,除設備巡視、維護、檢修、運行操作之外,其他工作應盡可能減少人員越過區間隔離,杜絕人員無事流動、串崗、聚集、扎堆,減少人員接觸。
在當地衛生防疫部門指導下,開展全員核酸檢測、接種新冠疫苗,在廠界入口處設置熱成像體溫測試儀,提高快速診斷能力。對有可疑癥狀的人員或密切接觸人員,在完成隔離、核酸檢測的基礎上,還應進行血清抗體檢測,提升判定性。
開展環境“大清掃、大消毒”活動,對公共區域、生產、生活場所進行全面清潔、消毒,增加消毒頻次,每隔2 h進行一次消毒。對電梯間按鈕、樓梯扶手、門把手等人員高頻接觸的物體表面要經常擦拭消毒。在控制室、檢修作業區、辦公室、休息室、宿舍、衛生間等處設置“消毒驛站”,配置酒精、消毒液、洗手液等防疫物資。
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合理優化工作方案。疫情期間除事故搶修外,不安排大型檢修作業和運行操作,停止外委工程發包,檢修班組人員分片輪換值班,管理人員實行機動辦公,現場增加高清視頻監控點,擴大監控范圍,具備條件的實行無人值守、少人值守,將人員控制到最少。檢修作業在采取防疫措施的同時,應合理安排工作組成員,減少作業人員和作業時間。
暫時關閉食堂、招待所、熱力公司收費大廳、信訪接待室等,收費采用電子銀行、微信、支付寶等無接觸式收費方式。在社區公布客服、維修和信訪電話、郵箱,加強輿情管控。進入社區工作應注意做好事先個人防護和事后消毒措施。
人員按要求測體溫、掃健康碼,報告個人行蹤事項,全程佩戴口罩上崗,正確穿戴防護服、口罩、手套和鞋套等,做好個人衛生,勤洗手、通風、消毒。
工作聯系應采用無接觸式的溝通方式,如:電話、微信、QQ或郵箱等。各類會議、培訓等應采用網絡視頻、電話會議等線上形式。工作布置可通過OA辦公軟件、局域網站、公告欄等進行。辦理工作票、方案措施審批、工作交代、交接班等日常工作,應確定符合防疫要求的專用區域(室),設置明顯標識,告知防疫注意事項,必要時設置隔離設施,控制參加人數,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
企業負責人和各級管理人員要壓實防控責任,靠前指揮打頭陣,盯守現場,及時掌握疫情信息,搶占疫情防控主動權,做好組織、協調、指揮、調度工作。著重解決工作配合不暢、效率不高、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加強領導帶班值班,突發狀況要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處理。嚴格查處失職失責、瞞報漏報謊報、不服從疫情防控管理、相互推諉扯皮等行為。
疫情防控是一項全面、科學、系統的工作,也是一項謹慎細微的工作,在組織管理方面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常態化防控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扎實做好常態化防控,才能在疫情發生時臨危不亂,有序實施相應的管控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防控。為此,疫情防控應始終堅持“安不忘危”“常備不懈”,形成完善、有效的常態化防控機制,始終保持常態化防控意識,扎實做好常態化防控,夯實疫情防控基礎。
企業是疫情防控的責任主體,防控要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時段,落實的關鍵在于基層(也就是執行層)。任何防控要求和措施不能得到基層單位響應和支持,都會出現短板和死角,造成管理上的疏漏,導致問題發生。基層是疫情防控的前沿,也是成敗的關鍵。要緊盯基層,解決基層難題,調動每一名員工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做實做細防控工作,把住疫情防控第一關。
疫情防控要充分發揮“兩個體系”“三層”“五級”管理網絡的組織作用,還要發揮黨員、領導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采取領導干部分片包干、人盯人、黨員模范示范崗等舉措,以黨員、領導干部高度的政治覺悟和組織紀律性,率先垂范,帶領員工提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嚴格遵守防疫工作紀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發電企業應堅持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兩手抓,兩手硬,全面落實“戰疫情、保安全、護民生”工作要求,適應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壓實疫情防控責任,將疫情防控納入日常安全管理流程,夯實疫情防控基礎,不斷優化疫情防控措施。要加大安全投入,盯緊關鍵部位和薄弱環節,強化隱患排查治理力度,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措施和應急處置措施,穩固安全生產基礎。
(1) 做好地區交通管制應對措施。一旦疫情發生,企業所在地市將會在部分路段采取交通管制,可能會對員工通勤、物料運輸造成影響。應提前做好預想,加強與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溝通辦理通行手續,關注交通信息,隨時解決交通通行困難。
(2) 突出生產核心崗位人員防護,必要時采取調整運行倒班、人員駐廠集中管理等措施,同時充實關鍵崗位備勤力量,一方面是將原從事過運行、檢修崗位的人員作為備勤人員,建立通訊聯系,設專人管理,每日測量體溫,加強業務學習,隨時準備頂班上崗,另一方面協商臨近同類企業、勞務派遣公司等外援力量,作為第二備勤梯隊。
(3) 盤點、補充生產用物料儲備。提前謀劃,做好煤炭、石灰石、液氨和酸堿等消耗性物料和生產備品備件儲備,以滿足安全生產需要。冬季應加強燃煤采購儲存,將燃煤庫存維持在合理水平,確保機組迎峰度冬、安全供熱以及疫情極端情況下的燃料需求。
遇有節假日應合理優化生產方式和放假調休方案,從源頭上落實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保證措施。關心關愛員工生活,對駐廠集中管理的員工和就地過節休假的員工開展送溫暖活動,加強人文關懷和輿論宣傳,提供用餐、住宿和醫療等方面保障。
加強疫情防控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評估,提高預案的專業性、實用性。按照“平戰結合”的原則,定期開展預案應急培訓演練,熟練掌握各項處置措施,提高實戰能力和迅速、高效處置能力。
落實專人密切關注隔離人員心理狀況,改善生活、醫療條件,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困難,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緩解緊張、恐慌情緒,減輕心理負擔,做到身體與心理雙重守護。
加強疫情防控政策、公共衛生知識及新冠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及時發布疫情動態和防控信息,關注員工思想動態,解疑釋惑、回應員工關注的問題。遇負面輿論應在第一時間回應,用權威的回復以正視聽,從源頭上杜絕負能量炒作,傳遞正能量,避免引起恐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防控工作必須堅持預防為主,有備無患,常抓不懈,健全防控體系,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加強臨近風險地區防控和風險地區防控措施準備工作,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