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千瑜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園林既能夠反映城市現代化建設水平,也是現代化城市的主要標志。園林中的植物不僅能夠吸收城市中的汽車尾氣,還具備一定的觀賞力。園林設計是指在城市范圍內,利用園藝設計以及先進工程技術手段,再將地形進行改造,種植大量的樹木花草,利用其進行造景,提升園林設計的藝術性,建設一個自然與生活結合的休憩之地[1]。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將人與自然、建筑的關系完美地結合,從而形成和諧共處的局面。
現代植物景觀經過園藝設計與布置,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供人觀賞。植物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再結合植物的生長規律,使其形成各種配置,形成視覺上的盛宴,為城市增添色彩。植物在此自然環境中能夠提高繁殖能力,并且能自我修復,從而形成小范圍的和諧環境。
提高植物搭配的藝術性能達到完美的景觀效果。植物作為園林設計中的主要元素之一,其造景會影響整個園林的質量,能反映出園林景觀是否具備一定觀賞力。植物是自然元素,能夠直接反映出景觀的基礎設置,也能體現出地域的特征。對園林進行評價時,先觀看植物設計方面,通過不同時節植物不斷變化的形態,從而此外,在園林設計過程中,還應體現出建造、環境以及觀賞力,充分發揮植物的作用[2]。植物建造功能體現在能夠為植物做好空間規劃,使植物在景觀上的形態滿足空間需要,充分將人、自然、環境三者有機結合。在開展園林設計工作時,要注意植物搭配問題,合理搭配能夠使其觀賞性與藝術性得到提升,從而給人們帶來美觀享受。植物的種植不僅能使環境功能有所提高,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改善空氣質量,還能在防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能夠改善人們居住的環境;觀賞功能是園林設計的核心,通過植物的形態、大小等直觀上給人帶來美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提高觀賞力,才能吸引更多人前往欣賞,給人以視覺享受,并從中感受到自然的氣息。
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能源過度消耗,導致生態問題日益加劇。當前城市化建設腳步加快,人們在喧囂的城市中難以尋求愜意的自然生活空間,園林景觀能夠給人們帶來輕松愜意的心情,使人們身心都得到放松,為人們提供良好宜居的生活環境,讓人們從內心上感受自然,從而增強其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更好地維護生態平衡[3]。
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堅持以下原則:首先,在設計初期,對當地城市的人文、地理、歷史文化要有所了解,不能違背當地的風俗習慣,否則植物造景不僅毫無意義,甚至會出現其他問題;其次,在設計過程中,要對植物色系搭配協調,此部分非常重要,園林設計應具備一定觀賞力,不僅需要給觀賞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還要有一定的藝術感;再次要注重植物的高低分配,園林中造景的植物大小不一,種類繁多,生長習性有所不同,因此要科學合理的搭配,不僅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還要注重協調性;最后,要結合當地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設計人員要根據當地氣候以及自然環境的特點,防止植物由于氣候不宜而枯萎,不僅浪費了資源,還增加成本,從而影響園林的整體發展。
當前我國園林設計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在植物配置與造景方面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完善,尤其是缺乏科學性。在園林設計時,設計人員容易忽略植物的生長習性與特點,沒有思慮周全。部分設計人員在開展設計工作時,沒有結合實際效果,過于單一,缺乏靈活性,容易出現審美疲勞[4]。另外,園林設計沒有結合可持續的規劃設計,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造景引進的樹木要求不夠嚴格,只考慮到植物的顏色與形狀等方面,沒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導致許多樹種在移植以后枯萎死亡,增加了成本。此外,有的設計人員未能對當地生態環境有所了解,引進的植物與當地特色不符,從而影響城市特色的發揮。我國園林設計在逐步完善,設計人員也著重關注植物配置方面的問題,但在實際操作時,存在許多制約因素。例如,許多城市樹種開發滯后,無法滿足于園林設計過程中所需要的樹種,只能不斷更改設計方案,不僅導致景觀效果不理想,還增加了成本。
園林在設計過程中,植物選擇是關鍵的一環,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結合植物的生長習性,因地制宜地選擇具有觀賞性、易存活的植物。例如,在嚴寒地區種植耐寒性較強的塔柏;在熱帶區域種植鳳凰木。北方與南方的植物習性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切勿將北方樹種種植到南方地區,否則影響整體造景效果;植物選擇前要對當地的地質環境、水文條件以及土壤進行勘測,有的地區土壤受到污染以后酸堿性偏高,不利于植物種植,因此,需要改良土壤,再結合土壤環境,從而選擇適宜的植物種植。植物成長過程中,日照也是關鍵因素,因此要考慮日照時長與強度的問題。
植物配置與造景方面對于園林設計是十分重要的,要以滿足人們對環境需求為主要目的,對景觀融合進行優化,達到理想的效果。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保證植物配置與造景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使植物造景滿足美學上的要求。在園林設計過程中,應加強園林景觀的建設,為人們帶來更多的審美體驗,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在開展園林設計工作時,注意植物造景與植物景觀在構建上的科學性,遵循植物配置的基本要求,對此進行分析,以達到預期的目標。例如,在實際造景的過程中,對植物的空間進行劃分,根據實際情況對其不斷優化,根據地段面積的情況,考慮樹冠起伏的情況,從而提升植物搭配的整體效果。例如,在喬木設計過程中,植物空間選擇上應結合到人體高度,從而選擇封閉或敞開。為了使喬木符合景觀上的建筑要求,將其分成列植與孤植,兩種都符合園林設計的相關標準,并都能營造多樣化的視覺盛宴,供人們觀賞。如果選用灌木作為園林設計中的主景,改變種植方式,采用群植或叢植的方式;如若以青草為主,要特別注意植物的色彩性,使其與地形地貌顏色一致,從而提高園林整體的美觀。
在園林設計過程中,植物配置可采取多種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需要充足的水資源,因此要建設科學合理的生態水環境,達到園林水景布置的整體效果。此時,水資源豐富的區域的園林景觀應選擇喬木,在水源周圍種植喬木,營造一種意境美,以提升整體觀賞的效果。在河岸兩側布置喬木時,設計人員除了遵循柔性搭配的原則,還要將人的感受考慮在其中,把道路高低起伏充分地展現。如果在園林設計時,將植物種植在山石附近,盡可能配置低矮植物,才能突出植物和山石的基本特征,而且顏色搭配應具備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不僅能突出園林的特色,還提升了園林自身的審美效果。
在開展園林設計工作時,植物配置能夠影響整體設計效果,要尤為重視。應考慮植物的生長周期與生長環境,選擇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法,達到植物配置的整體效果。植物之間有較大的差異,例如生長習性、生長環境、生命力等。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結合上述的差異性,選擇壽命長、易種植的植物。此外,還應將以人為本的原則貫穿在園林造景中,使園林造景的效果更顯著。部分區域需要高低起伏的植物做配置,顏色方面需要先明確主體顏色,再對周圍的花進行配色,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從而為城市居民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
在進行植物造景時,先把握住樹形的協調性,再考慮到相關整體造型,還要結合植物生長的特點以及植物生長變化,提升植物造景的觀賞性。當前普遍用喬木、灌木、花草等組成自然樹木群體,來提升整體的綠色效果。
在進行園林綠化景觀設計時,植物是一項最為主要的元素,結合植物生長的動態與環境特點,將其藝術特征充分表現出來,提高景觀的層次性。另外,在造景時,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表達植物的美,使植物景觀在造景時,不僅突出當地的人文特色,還能突出生命的價值所在,使其與周圍環境更加協調、統一。
總之,隨著我國城市建設腳步加快,園林設計工作的重要性逐漸凸顯,特別是植物造景與植物配置方面具有較大的挑戰性,有助于推動城市的經濟發展。因此,園林設計工作人員在設計時,除了要遵循必要的原則以外,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特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與土壤環境,選擇合理的植物,再進行藝術搭配,并要將地區的特色文化與人文地理充分體現,不僅給城市居民帶來審美體驗,還有助于環境的保護,從而形成人、環境與景觀和諧相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