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忠 成 楨 姚良科
(湖南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
目前市場所使用的混凝土原材料越來越差,尤其是砂、碎石、粉煤灰,其中機制砂的影響是最常見,也最明顯的。攪拌站管理人員及現場施工人員的素質技術參差不齊,機制砂的多變與自身缺陷難以保證混凝土和易性,導致混凝土施工性能和外觀普遍不好。故本項目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機制砂的物理性能,為湖南工程行業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生產提供參考。
本項目搜集了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岳陽市、長沙市、湘潭市和常德市各地區不同攪拌站客戶共18 種機制砂樣品,其搜集情況如表1 所示。
本項目依據GB/T 14684-2011《建設用砂》中的標準檢驗方法對所搜集湖南地區機制砂進行測定,包括顆粒級配、細度模數、石粉含量、堆積密度、表觀密度、MB值、泥塊含量、壓碎值、表觀密度、空隙率、飽和面干吸水率測試。
1.3.1 機制砂顆粒級配及細度模數
本項目參照GB/T 14684-2011《建設用砂》中的標準檢驗方法對所搜集湖南地區機制砂進行測定,砂的實際顆粒級配除4.75mm 和600μm 篩檔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級累計篩余超出值總和應不大于5%。
18 種機制砂樣品的細度模數平均值為3.2,岳陽市S9 和常德市S16 樣品最高達到3.6,永州市S2 樣品最低僅有2.7。其中中砂占比為28%,共計5 個樣品;粗砂占比為72%,共計13 個樣品,湖南地區機制砂以粗砂為主。屬于1 區的占比為33%,屬于2 區的占比為17%,沒有3 區的樣品,其他50%占比的機制砂不在任何級配區內。所收集的樣品在2.36mm、1.18mm 和0.60mm 這三個級配區間的標準差較大,這導致大部分的樣品不滿足任何級配區的要求。
表1 湖南地區機制砂信息
1.3.2 機制砂壓碎指標
本項目參照GB/T 14684-2011《建設用砂》中的標準檢驗方法對所搜集湖南地區機制砂進行測定,任一單粒級砂樣壓碎指標值取三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取最大單粒級壓碎指標值作為其壓碎指標值,技術要求應滿足表2 的相關規定。
表2 壓碎指標
18 種機制砂樣品最大壓碎指標的平均值為19.8,永州市S2 最高達到33,常德市S17 最低僅為4。其中Ⅰ類砂占比55%,共計10 個樣品;Ⅱ類砂占比17%,共計3個樣品;Ⅲ類砂占比17%,共計3 個樣品;不合格品占比11%,僅有2 個樣品。從地區上看,衡陽市機制砂堅固性較好,所收集3 個樣品均為Ⅰ類砂,而永州市和湘潭市機制砂堅固性較差,均出現有不合格樣;總體上看,湖南地區機制砂壓碎指標合格率高達89%,55%屬于Ⅰ類砂,機制砂堅固性較好,但壓碎指標的標準差為8.3,機制砂壓碎指標波動較大。
1.3.3 機制砂表觀密度、堆積密度和空隙率
本項目參照GB/T 14684-2011《建設用砂》中的標準檢驗方法對所搜集湖南地區機制砂進行測定,規定機制砂的表觀密度不小于2500kg/m3,松散堆積密度不小于1400kg/m3,空隙率不大于44%。
湖南地區機制砂的表觀密度平均值為2680 kg/m3,堆積密度平均值為1660kg/m3,空隙率平均值為38%,樣品合格率為94%,僅有一組不合格樣為岳陽市S8 號樣品,其表觀密度小于2500kg/m3。
1.3.4 機制砂MB 值、石粉含量和泥塊含量
本項目參照GB/T 14684-2011《建設用砂》中的標準檢驗方法對所搜集湖南地區機制砂進行測定,當機制砂的MB 值≤1.4 時,石粉含量和泥塊含量應符合表3的規定;當機制砂的MB 值>1.4 時,石粉含量和泥塊含量應符合表4 的規定。
表3 石粉含量和泥塊含量(MB 值≤1.4)
表4 石粉含量和泥塊含量(MB 值>1.4)
MB 值大于1.4 的占比有50%,共有9 種機制砂0~2.36mm 粒級以泥粉為主,9 種機制砂0~2.36mm 粒級以石粉為主,MB 值的平均值為2.0,最高為岳陽市的S9 試樣,高達5.1;最低為衡陽市的S5 試樣,僅為0.4,機制砂MB 值波動較大。石粉含量的平均值為6.9%,最高為長沙市的S10 樣,高達13.4%;最低為岳陽市的S8,僅為0.63%,機制砂石粉含量波動較大,沒有一種樣品達到Ⅰ類砂的要求;其中5 個樣品為Ⅱ類砂,占比28%;其中4個樣品為Ⅲ類砂,占比22%;不合格樣占比50%,其中5%為泥塊含量超標,28%為石粉含量超標,17%為石粉含量和泥塊含量同時超標。
通過本實驗,得出以下結論:
⑴較大一部分湖南地區機制砂樣品化學組成中氧化鈣含量偏高,其母巖含有大量石灰石,地區分布上上并未有明顯的差異,隨機性較大,個體差異偏大,母巖種類較為復雜,生產不均一。
⑵湖南地區機制砂以粗砂為主,平均細度模數高達3.2。大粒徑顆粒占比波動大,導致顆粒級配變差,合格率僅有50%,生產工藝尚不成熟。
⑶湖南地區機制砂壓碎值合格率高達89%,Ⅰ類砂占比55%,整體堅固性較好。其中衡陽地區機制砂堅固性最好,均為Ⅰ類砂;永州地區和湘潭地區最差,出現不合格樣。
⑷湖南地區機制砂的表觀密度、堆積密度和空隙率僅有一組不符合GB/T 14684-2011《建設用砂》,合格率高達94%。
⑸湖南地區機制砂MB 值超過1.4 的占比達到50%,石粉含量和泥塊含量不合格率高達50%,石粉含量波動較大是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
⑹湖南地區機制砂輕物質含量、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和有機物含量均能滿足GB/T 14684-2011《建設用砂》中相關規定,飽和面干吸水率未出現有明確的地域差異,均在正常工程范圍要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