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

進入兩會時間,“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一度成為熱點。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在“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任務中強調,“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較往年提及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重點有明顯不同。
數據顯示,2019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8.1%,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12.6%。研究預計,202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發展第三支柱已經十分迫切。兩會期間,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亦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聚焦的重點。來自保險業、基金業、學界的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就“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保監會信托監管部主任賴秀福日前建議,鼓勵養老保險產品創新,鼓勵保險公司積極提供健康與養老服務。
賴秀福建議,強化制度建設,包括加強頂層設計,擴大第三支柱覆蓋面和供給能力;探索建立養老金第三支柱專屬賬戶體系,打通各支柱之間資金流動的渠道,特別是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與個人養老賬戶之間應率先做好制度對接與互補;
加快以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為代表的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建議將保險系、信托系產品作為我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初期的產品主體,支持保險業、信托業先行先試養老金第三支柱并進行深化和擴大推廣。
在加大政策支持方面,賴秀福表示,財政稅務部門應加大對第三支柱產品政策支持力度,出臺一攬子強有力的激勵政策,包括稅延、稅免、直接補貼等舉措。允許個人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多交費,針對超額交費部分制定分段個稅抵扣政策。應研究設計避免過于向較高收入人群傾斜的政策制度。
在豐富養老產品供給與服務方面,賴秀福建議,建立豐富的市場化、多元化第三支柱產品體系,滿足人民不同人生階段、不同消費能力的養老和養老金融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王濱在《關于保險服務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提案》中,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加大稅收優惠力度。研究制定養老保險產品稅收優惠政策,對個人以降低領取階段的稅負為核心,打通第二、第三支柱稅收優惠,吸引更多個人參與;對機構通過差異化的增值稅減免措施,降低機構經營養老保險業務的稅負水平。
二是強化三支柱間的銜接轉換貫通。加快構建統一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三支柱間共享信息,實現不同層次養老保險產品的便捷轉換和退出,便于居民在長周期中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家庭結構、風險偏好等變化,統籌規劃和動態安排。
三是引導養老金融產品形成專屬優勢。針對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配套出臺機制相容的監管規定、會計準則、業績考核辦法等,堅定長期化定位,統一標準,統一領取期限及條件,并在估值核算、投資范圍和投資比例等方面給予鼓勵性政策,強化養老金融產品的專屬屬性。
四是試點先行推進三支柱改革。加快推進業務創新試點,大力發展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產品,包括養老儲蓄存款、養老理財和基金、專屬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等,建議選擇大型金融保險機構先行開展試點,探索多層次、多形態養老金融產品體系的業務新模式,更好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人群的差異化養老需求。
發揮稅收政策作用,推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總經理謝衛提案《關于進一步發揮稅收政策作用、推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發展的幾點建議》。
謝衛認為,作為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前的一次嘗試,無論參與人數還是整體規模都相對偏低。在他看來,究其原因固然有試點地區和產品范圍偏窄、抵扣流程復雜等問題,還在于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稅收激勵政策不到位;二是產品層面缺乏稅收優惠政策;三是未統籌考慮與年金稅收政策的有效銜接。針對這一現狀,他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進一步提高個人稅收優惠政策力度。一是在繳費環節,建議在現有基礎上適當提高第三支柱繳費的稅前扣除額度;二是在領取環節,建議比照領取年金的個人所得稅處理方式,不計入綜合所得,全額單獨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表計稅等。
其次,實施合格金融產品稅費優惠政策。一是建議對納入第三支柱范圍的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個稅遞延產品等合格金融產品;二是建議對金融機構因發行管理第三支柱合格金融產品而取得的收入,減免對應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降低機構開發、拓展該類金融產品的經營成本。
再者,統籌年金和第三支柱稅收政策。建議進一步推動年金和第三支柱在稅收方面的統籌銜接,即將繳費稅收優惠政策賦予到個人,允許個人靈活選擇運用于年金計劃或第三支柱,為第三支柱制度的良好開端和行穩致遠奠定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壽險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周燕芳在今年兩會上將提出推進商業養老保險參與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的建議。
周燕芳從制度層面、政策層面、產品和服務層面入手,加大對商業養老保險的推動,更好地服務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建設,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探索建立養老金第三支柱專屬賬戶體系。
二是明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定位,鼓勵產品服務創新。加快以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為代表的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商業養老保險作為市場機制在社會保障領域發揮作用的重要載體,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大對第三支柱產品的政策支持力度。商業養老保險相比其他金融機構的養老金產品,靈活性方面競爭性較弱,對個人養老理念認知要求較高,亟需稅收優惠等各方面政策支持,同時在政策性產品監管、銷售監管方面應給予政策松綁。
四是擴大商業養老保險投資范圍,提升長期養老金收益率。
五是簡化稅延養老保險業務全流程,提升吸引力和參與率。
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孫潔認為,第三支柱發展剛剛起步,替代率、資產規模較小,在結構特點、市場有效性和政府管控程度上均有提升空間。第三支柱代表性產品稅延商業養老保險規模非常小,并且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比較嚴重,價格也比較高,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對此,孫潔建議,加大對商業養老保險參與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的支持力度。第一,加強頂層設計,擴大第三支柱覆蓋面。第二,探索建立養老金第三支柱專屬賬戶體系,打通“三支柱”之間資金流動的渠道。第三,建議將保險系產品作為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初期的產品主體。
此外,孫潔還呼吁出臺一攬子強有力的激勵政策。包括稅延、稅免、直接補貼等舉措。還可以擴大養老金和企業年金投資范圍,提升長期養老金收益率。

孫潔認為,提升養老金長期收益率是提升第三支柱吸引力的根本。有必要進一步放開投資端限制,允許更高比例投資在權益類、另類資產;適當降低養老金產品的資本金要求,拉長年金投資業績的考核周期;對于養老金業務給予稅收優惠等。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介紹,在我國,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鄭秉文認為,長期看,中國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改革取向,應是以基金積累為基礎的“資產型”養老金制度模式,而非以現收現付為基礎的“負債型”養老金制度模式。
鄭秉文表示,我國養老金體系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急需強化第二、第三支柱。盡快擴大企業年金的參與率,引入“自動加入”機制,同時盡快出臺第三支柱的頂層設計。“應該推出一個完整的、容納所有金融產品的第三支柱制度設計方案。”他建議,應讓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在賬戶持有人身上而非產品上,讓賬戶持有人能夠用一個賬戶“通吃”所有合格金融產品,以提高第三支柱的便利性和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