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紅敏
手爐,好比我們今天的暖手寶,是專供冬季暖手用的小件器物,以圓形、橢圓形為主,有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用髹漆、琺瑯、鏤雕等工藝制作和裝飾,內膽一般為銅質。口沿的蓋一般是鏤空的,方便通風換氣。手爐上方還有一個提梁,方便攜帶。
據史料記載,皇宮中取暖用的炭是紅羅炭,是由易州(今河北省易縣)所產的硬木燒制而成。這種炭堅硬耐燒,還可以隨意鋸截成段,使用起來比較方便。故宮博物院現藏的個別手爐中仍可見到當時殘留下來的灰白色炭灰。
在古代的冬季,手爐是文人雅士幾案上常備的用品。手爐的制作技藝在明清時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明代即涌現了大批能工巧匠。比如明代的胡文明和張鳴岐,他們制作的手爐堪稱工藝品中的珍品。胡文明制作的手爐以鏨花工藝見長,張鳴岐則常選用精煉紅銅來制作手爐,精煉紅銅銅質純凈、可塑性強、光澤柔和,會使手爐的造型樸實而富有變化。

清代 銅鎏金纏枝牡丹手爐
到了清代,手爐作為皇家御用品,其制作工藝升級,手爐集多種工藝于一身,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火盆也是紫禁城里取暖的必備神器之一。火盆的材質主要有銅質、鐵質、銅胎琺瑯、掐絲琺瑯等。形狀以方形和圓形為主,有的帶罩(主要起防止火星濺到衣物上引起火災的作用),有的不帶罩。
火盆除了能使人在室內外取暖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功能。比如人們將火盆用于熰(ǒu)歲。除夕時,人們會在院子里點燃柴火、炭火、火把,稱之為“庭燎”。早在東漢時期,宮廷里就將“庭燎”作為除夕必須進行的一項禮儀。古人認為除夕夜在火盆里焚燒松柏樹枝等可避災去邪,故稱歲。清代丁觀鵬繪制的《歲朝行樂圖》中就描寫了乾隆皇帝與皇子、皇孫等人在除夕時歲的場景。
帝后大婚時也會用到火盆。結婚時跨火盆,有日子紅紅火火的寓意。此外,火盆還可以用來熏衣服、熏殿。在火盆內放入速香,還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張鳴岐制作的手爐,底款總是少不了“張鳴岐制”的四字篆書款

坤寧宮里的火盆

清代乾隆時期畫琺瑯三陽開泰紋手爐

清代 掐絲琺瑯云蝠八寶紋葵花式炭盆
但使用火盆、燃燒木炭有一定的危險性,末代皇帝溥儀就在自傳《我的前半生》里講過自己以及侍寢的太監曾經在夜里因為一氧化碳濃度超標而中毒的事情。

紫禁城一些重要的宮殿里面都有地暖。“懋(mào)勤殿,先帝創造地炕于此,恒臨御之”“十月……是時夜已漸長,內臣始燒地炕”,明代晚期的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里面就記載了宮里燒地炕供暖的情景。
到了清代,地炕更是成為人們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人們在居住的宮殿地面下建造火道,將引燃的木炭放入火道,木炭燃燒產生的熱氣順著火道流動,慢慢烤熱地磚,從而提高室內的溫度。這種火道類似于東北的火炕,被形象地稱作“地龍”。
火道的入口一般都設置在室外,火道的盡頭也會設有相應的煙筒或者排煙孔來排放煙氣,設計十分科學。如今,坤寧宮東暖閣的地炕還保存得十分完好,在地基上可以看到火炕的入口和排煙設施。
硯臺是文人墨客書房里的必備用具。冬季天氣寒冷,為避免墨汁凍結,文人一般都會使用暖硯。暖硯是把硯的下部挖空成暖室,放入火炭或注入熱水,為硯池加溫,在北方較常見。有了它,文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筆耕不輟了。
暖硯的材質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歙(shè)石和松花石,還有用金、銀、銅、錫、鐵、玉、陶瓷等材料制成的,分為燒炭型和注水型兩種。燒炭型暖硯要能經受住炭火的長時間烘烤,所以一般選用質地致密、硬度較高的歙石或松花石來制作。到了清代中期,江蘇宜興紫砂陶被選用制作暖硯,工匠們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強、透氣性佳和耐高溫的特性,制出了新型的紫砂暖硯。暖硯的造型豐富多樣,一般底座較高,有兩至三層結構。
明清時期暖硯十分流行,深受皇族的喜愛。據記載,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由于天氣寒冷,暖硯成了各級政府機構中掌管書牘記錄官員的辦公標配。官員所用的暖硯還有兩個硯池,可同時研磨黑墨與朱墨,方便批閱公文。
清代時,內務府有專門制作御用暖硯的工匠,暖硯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日常書寫,而是集各種工藝于一體。這些暖硯結構精巧,造型獨樹一幟,兼有陳設供人欣賞的效用,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你看這件掐絲琺瑯夔龍紋暖硯盒,它是康熙皇帝的御用珍寶,是用青綠色的松花石制造的,上方裝飾有一圈銅鍍金鏨花螭紋,下方一周為淺藍色琺瑯地,每個立面的中間還裝飾有桃紋。這件暖硯盒內有炭火燒過的痕跡,盒底中心鐫刻有篆書“康熙年制”,十分精美。
清代最關注暖硯的人當數雍正皇帝。根據清代內務府造辦處遺存的檔案和故宮收藏的清代實物統計,雍正皇帝收藏、使用過的各種硯臺多達上百方呢。
這些取暖物品,凝聚了古人非凡的智慧,不僅在寒冷的冬天給古人送去溫暖,更為我們留下了頗具特色的文化烙印。


清代康熙時期 掐絲琺瑯夔龍紋暖硯盒

清代雍正時期 赤銅暖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