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浙江/方立明 張睿
今年,是“中國鞋都”命名20 周年。
2001 年9 月25 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工業協會聯合發文,授予溫州“中國鞋都”稱號。
廿年風云激蕩、潮涌甌江,作為溫州鞋業集中度最高的鹿城區,一場產業變革正蓄勢而發。
——加快建設“一都三城五區”,推動“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這一目標被濃墨重彩地寫入去年鹿城區委九屆十次全會和今年區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
近日,記者探尋“中國鞋都”跨越之機遇與挑戰,探求政企攜手發展之路。
皮鞋、眼鏡、打火機,是外界對溫州產業印象中的“老三樣”。溫州鞋業成就過輝煌,亦曾跌落谷底,尤其是近年來,勞動力成本高企、原材料制約趨緊、工業用地不足、市場競爭白熱化,令傳統制造業短板暴露、生存維艱。
溫州鞋業,走過40 多年風雨歷程,承載著改革開放以來一代代溫州人篳路藍縷的創業創新史,更是近年來溫州打造世界級時尚產業集群的核心產業之一。
溫州鞋業,如何聚勢蓄能、涅槃重生?
在“中國鞋都”命名20 周年之際,鹿城以“重要窗口”的使命擔當,將打造“世界鞋都”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溫州“續寫創新史”的殷殷囑托結合起來,致力為續寫好新時代溫州創新史、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貢獻“鹿城力量”。
走進巨一鞋業的生產車間,一條現代化高端全自動流水線躍然眼前。在流水線的源頭,一雙雙鞋幫經過電腦360 度掃描后進入作業區,全部操作工序均由智能機械手完成。
在這里,原本“各司其職”的定型、整理、注塑3 條流水線合并為1 條,為企業節省生產空間30%以上。同時,實現減員20%、產能提升35%,產品合格率從原先的85%躍至98%。
“鞋企早已不是‘人工縫線、手制上膠’的樣子,我們將一些工藝要求較高的技術崗位,改由機器人執行,智能化改造成效明顯。”市鞋革行業協會會長潘建中介紹道,海外客商對此大感興趣,即便去年全球疫情蔓延,也擋不住海外訂單的熱情。
智能化生產的巨一鞋業,已然是鹿城鞋企“實力擔當”的一個縮影。在這座以“國字號”命名的鞋都里,每一秒都在刻錄著質量與效率——
鞋業中流傳的一個“朝九晚五”的故事,從側面反映出鹿城的向心力——一位外地鞋企老板曾感嘆:早上派出八九個采購員到鞋都,晚上回來可能就只有四五個,其他都留在了當地鞋企。
全世界每7 雙女鞋中,就有一雙產自這里;
“60 分鐘”車程內,可以配齊出產一雙鞋子所需的200 多種設備、材料、配件;
上下游產業鏈5000 多家企業、從業人員50 多萬,集聚于此;
全年生產各類鞋子超過10億雙,年產值達400 億元。
從高端制造的智能機器人,到縱貫全球的時尚設計鏈;從基于5G 技術的“透明車間”,到未來已來的“未來工廠”……走過20 年風雨的“中國鞋都”,記錄著一代代溫州人“敢為人先,吃苦耐勞”的創業歷程,更見證著溫州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涅槃崛起的新希望,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的產業集群。
世界級的產業集群,首先要有世界級的產業影響力。
當前,國際國內鞋業變局顯現,全球疫情倒逼海外市場分化,新格局下危與機并存。凡此種種都在預示著,產業新勢力有可能誕生。
鹿城,于變局中釀新局,于危機中蓄新機,政企攜手深度謀劃、果斷行動,“以創新為魂、以發展為要”的鞋業生態體系,正逐步成型。
鞋都名鎮建設、時尚名師集聚、智造名企培育、創新名品提升,鹿城從四大工程入手,將在生產制造、創新研發、數字經濟、品牌打造、生產生活配套等方面實施多項行動,推動鞋業規模突破千億元大關。
高端切入、智能驅動、轉型發展,鹿城錨定三大方向,將建設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鞋品研發創新、鞋品生產制造、市場采購貿易、行業指數發布、行業標準制定等五個功能中心。
舉辦“中國鞋都”鞋類采購節,正是鹿城打造“世界鞋都”的舉措之一。自2019 年以來,該區連續舉辦“中國鞋都”采購節,著重推動領導帶隊、展位招商、活動宣傳、采購商邀請、資金獎補等工作。為促進高質服務、高效聯動,該區還組建專班去深圳等地邀請知名鞋類采購商和品牌參加。
去年,雖遭遇全球新冠肺炎肆虐帶來的市場寒流,仍相繼舉辦三屆采購節,吸引全國客商超10 萬人次,現場訂單1400 萬雙,成交金額近15 億元,在助力復工復產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年,采購節將持續提升,爭取吸引廣州、成都、晉江等鞋業資源進一步集聚鹿城。
不僅如此,在《從“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發展行動方案》中,鹿城尤其注重培育市場主體。
鹿城區不僅對納入鞋產業集群的企業、規上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等的總量和增量,都提出具體的目標,更謀劃多項致力于培育世界級鞋企的工程。
比如,鼓勵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加強與國際時尚策源地的交流合作、資源對接,采用收購兼并、特許授權、代理加盟等方式與一線品牌合作,加快融入全球時尚網絡;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擴大自營產品、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
鹿城區還聚焦設計、生產、貿易等領域,助力本土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在各環節引進具有高技術、高成長性的龍頭企業,壯大產業鏈。
推動“中國鞋都”擴容,推進鞋都四期智能健康和時尚鞋藝制造基地項目,是鹿城助力鞋業發展壯大的又一抓手。鞋都四期項目位于仰義街道,用地114.53畝,去年僅用10 個月就完成謀劃、征遷、出讓與開工,創下該區產業項目征遷建設新速度。
琳瑯滿目的鞋材樣本,按照“超纖區”“絨皮區”“塑膠區”等不同質地,分門別類地陳列在展廳里,一位鞋品設計師步入其間,仔細地拿起鞋材樣本,與手中的設計圖比對著,精挑細選中意的鞋材。
這間被稱作“鞋材百寶箱”的樣本間,囊括了5000 多種鞋材與配飾樣本,成為鹿城鞋業時尚設計的“秘密花園”。
“鹿城鞋業要趕超世界制造業發展趨勢,由‘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邁進,就需要著力突破數字核心技術。”區委常委、副區長全一凡介紹。早在兩年前,鹿城區即力邀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溫州研究所落戶“中國鞋都”二期,主導建立鞋類設計研發與智能制造產業鏈公共服務平臺。
如今,這座以U 型鞋幫為標識的智造U 谷,已經正式運行。它打造的新材料圖書館,為鞋品時尚設計提供最前沿、最實時的流行資訊;它提供的智能生產車間,為中小鞋企提供“人才共享、設備共享”;它依托的研究院人才和行業“大佬”,致力于為溫州鞋企提供智能制造診斷與方案服務。
溫州大學鞋靴專業主任祝忠良說:“鞋都在研發創新領域的變化,符合鞋業行業升級的規律,首先是材料和零部件的標準化、數字化,繼而帶來研發的數字化,進而實現生產的智能化。”
祝忠良所體驗到的變化背后,凝聚著“中國鞋都”以數字技術賦能,培育世界級品牌的努力。
一批布局于鞋產業鏈各環節的數字化項目正加快推進——
在探索數字躍遷上,去年10月上市的中胤時尚,以數字設計優勢,打造縱向整合鞋履行業前端價值鏈的業務模式。在這一領域,中胤時尚目前具備年輸出10000 款產品的設計能力,擁有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版權等超過5000 項技術成果,全面推動鞋業品牌身價實現指數級增長。
在推動智能化改造上,位于鞋藝小鎮內、總投資3 億元的瑞星智能化制造基地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的90%,該項目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女鞋于一體,將引入12 條智能化生產線,打造全市最具規模的數字化智能鞋面針織車間。
在打造平臺、助力構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上,康奈集團依托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投資20 億元,建設環球商貿港。該項目以內外貿一體化的鞋產業鏈專業市場為主體,涵蓋貿易、商務等多種業態,致力整合提升產業鏈。
在扶持小微企業數字化發展上,正岙小微園引入5G 物聯網技術,對園區能耗、環保、消防、生產安全、生活服務等進行數字化高效管理,為今后更多鞋業小微園實現園區服務“數字化”,提供有益借鑒。
一條條開足馬力的鞋企智能制造生產線,一個個火熱施工的億元以上智能化項目,一張張巧思妙想的時尚設計圖,正讓人近距離地感受著“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的活力與魅力。
正如中國自動化學會院士團隊在加入溫州市鞋革行業智能制造戰略聯盟時所言:溫州鞋業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之一,也是最有發展空間的時尚產業之一,完全可以緊緊擁抱智能制造的浪潮,進一步推進鞋革制造業與“互聯網+”“大數據+”“機器人+”“標準化+”的融合發展,致力于打造成具有典范意義的“世界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