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慧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雖然說從工業化時代以來,人類社會發明和創造出了各種各樣尖端的技術產品,這些科技產品改變了以往人們利用資源的方式,讓人類社會能夠在最短的時間當中盡可能地利用更多的地球資源來發展進步。但這樣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項消費增加了。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統計,1979年全國城市垃圾的清運量是2500多萬噸,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運費是1.16元/噸,是1979年的4倍。由于城市沒有建立一個非常完善的生態機制,在相關的地球資源輸入城市運轉消化之后,排泄出來的各種垃圾廢物常常讓人們束手無策。我國在2000年以前,并沒有將垃圾進行詳細分類處理的習慣,要么就是將這些垃圾進行填埋處理,要么就是直接將垃圾露天焚燒毀盡,這樣的方式雖然不會占用大量的土地,但是投資驚人,并且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陷入惡性循環當中,最終危害到的將不僅僅是人類自身,而是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物種。
通過此次垃圾分類導視系統的設計實踐研究,需要完成以下目的:首先是通過這樣的一種城市標識設計,能夠普遍地提升大眾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環保意識,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的行動浪潮中來;其次是希望創新城市垃圾分類導視系統的設計,探索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垃圾分類的導視系統結合起來,打造城市全新的標識文化系統。
此次論文研究實踐是緊緊貼合當今世界的發展主題以及城市當中的主要問題的,通過這樣的立足點來創造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作品,因此本研究具有相當程度的實用價值,并且能夠為其他的相關研究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研究素材。
中國在垃圾分類導視系統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兩大特點,一個是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相對來說起步較晚,嚴格地算起來,只有在最近的幾十年這方面的研究才正式地引起了中國的學者以及設計師們的關注和實踐,相對較短的研究時間也直接導致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缺乏相關的理論基礎以及研究經驗,使得中國在垃圾分類導視系統設計上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另一個則是中國這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漸地趨向于一種模板、雷同式的狀況,很多城市的垃圾導視系統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沒有體現出區域特有的文化經濟和創新之處。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二十一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社會發展理念觀之一,追根溯源,這個理念最早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來的,當時這個理念一經提出就獲得了國際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認同,許多國家都紛紛地把這種理念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當中。
簡單地說,可持續發展理念就是當代社會人能夠在利用資源的時候既保證自身的需要,又能夠做到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它強調的是對整個地球資源的協調把控和合理的使用方式。
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之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關注,各個領域和各個方向的人們都在開始用自身的想法和理論去將這種發展理念運用到實際當中,也衍生出了許多相關的理論以及非常顯著的成果。比如:節能減排、綠色食物、垃圾回收等都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上衍生出來的。人們在做產品設計時,會更加注重考慮產品材質的環保性能;人們在做城市景觀設計時,在地面的鋪裝和景觀設施上都會采用一些回收材料或者是比較環保的材料;在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利用回收材料制作出來的商品。這些現象都很明顯地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理論正在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入地影響社會的發展。
垃圾分類導視系統的設計在以往并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和研究,一方面是由于在過去人們普遍都只是把垃圾當做一種直接扔掉的廢棄物來處理,這就讓人們沒有形成對于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意識;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在過去的社會發展中,垃圾廢物并沒有成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這也就使得過去的垃圾分類導視系統在設計時僅僅是基于可以使用和具備基本的美觀性就行的理念,但是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創作出來的產品已經在新時代的發展中體現出了很多不足和弊端,迫切地需要更新過去的垃圾導視系統設計的理念,讓這種理念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以及社會發展需求。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融入無疑對于垃圾導視系統設計是一種全新且具有價值的嘗試。
在21世紀的今天,可以說絕大部分的人群都知道可持續發展理念,人們也都切身實際地感受到了身邊的資源正在一點一點慢慢減少。盡管人們都知道這些理念性的東西,但是卻極少有人能夠真正地在自己的生活當中行動起來。很多垃圾亂堆亂放、資源浪費的現象在社會當中仍然是屢見不鮮,此次研究希望通過設計實踐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用垃圾分類系統這樣的一種方式來引導群眾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喚起他們的資源節約利用意識。
縱觀當下,雖然說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當今社會已經獲得了比較快速的發展和普及,但是從領域性和方向性來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多層次滲透性還表現得非常不足。本論文通過垃圾分類導視系統結合城市標識、文化、大眾消費、民眾生活行為等方面的內涵探索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加深入地滲透發展。
在以往的垃圾分類導視系統設計中,人們選擇垃圾桶的材料更多地是考慮材料本身的牢固性以及耐久性,很少能夠從材料本身對于環境的影響以及材料的危害性上來考慮,這也就使得過去的垃圾桶大多都是采用塑料、合成化學料等材質,這些材質雖然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就在中國地區投入使用,有著相對悠久的使用壽命,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但是依然有著非常明顯的弊端。這種材質的垃圾桶使用久了之后很可能會由于垃圾侵蝕材料而發出難聞的氣味,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這種氣味尤為明顯,而且部分的垃圾還會和塑料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的物質,這對于民眾們的安全是極為不利的;從材料的回收性來說,塑料的垃圾桶破損之后只能通過銷毀焚燒的方式處理。
想要提高垃圾桶材質的環保性,可以使用一些化學穩定性較高且危害性較低的材料,比如近些年來使用得非常廣泛的木頭、金屬和高強度壓縮板都是非常好的環保性材料,這些材料不僅在使用過程當中非常安全,而且當它們發生破損不能正常使用時,還可以將這些材料回收起來利用到其他的地方去。
不同的色彩往往會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經過長期的研究發展,人們普遍為每一個不同的色彩賦予了不同的象征和隱喻性,每個色彩也都有屬于自身的一些內涵,這些內涵在人們做設計實踐選擇色彩時提供了相應的指導。垃圾分類導視系統也應該采用符合人們審美價值觀以及心理接受能力的一些色彩。
紅色常常代表了一種刺激和危險性,所以很多的國家和城市都會選擇紅色來作為那些具有危害性的垃圾的背景色彩,在本研究中所探討的是一種環保的、可持續利用的導視系統設計,因此在選擇色彩時也應該符合這樣的理念。綠色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具有生機和活力的顏色,這樣的顏色能夠讓人們覺察到希望和生命力,這恰恰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有著諸多的相似性;而黃色是所有色系當中最顯眼的顏色之一,同時純粹的黃色常常帶給人們一種安全感。
導視系統當中的符號對于使用者來說,也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人們在丟垃圾的時候常常會根據垃圾桶上面的標識符號來判斷應該將垃圾丟在哪個桶里面,這時符號標志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能夠更快更加準確地讓使用者們判斷出符號所表達的信息內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點。
設計使用具像化的設計,這種設計形式非常符合當今社會人們的使用習慣。2019年上海地區實行垃圾分類之后,很多民眾都站在垃圾桶面前表現得不知所措,因為人們普遍都不具備相關的垃圾分類常識,不知道應該把手里的垃圾丟在哪個桶里面,但是如果能夠利用這些具象化的標識來引導民眾們進行垃圾分類,不僅能夠節省大家扔垃圾的時間,而且也強化了大家的分類意識。
此次研究,希望通過設計實踐來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用垃圾分類系統這樣的一種方式來引導人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喚起人們的資源節約利用意識,讓垃圾分類導視系統結合城市標識、文化、大眾消費、民眾生活行為等方面的內涵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加深入地滲透發展,喚起人們的資源節約利用意識,讓設計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