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鴻坤,史航
(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132012)
地域文化是經過時間洗禮而形成的一種遺產,它是經過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才使之傳承至今。在現代社會,隨著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高科技和工業文明使人類擁有強大能力的同時,這種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卻在逐漸消逝,使城市失去了自身獨有的文化氣息,使人們面臨生存環境特色消失的難題。這種背景下,現代建筑呈現出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盲目模仿西方建筑形式兩種現狀,本文通過對地域文化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中共生性和同構性的思考,探索適應當代東北地區建筑的地域性表達方式,推動東北地域文化建設和傳承。
不同自然地理環境影響著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造就了人類不同程度的文明,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和建筑特色便有所不同,因此地域文化產生的初始因素就是自然地理環境。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的前提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環境特征,使建筑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適應。
俯瞰東北地區,呈馬蹄形地貌輪廓環抱著東北平原,三面都被山地環繞。屬溫帶季風性氣候,由北向南為寒溫帶、中溫帶和暖溫帶,從東往西由為濕潤、半濕潤和半干旱,夏季短促而溫暖,冬季漫長而嚴寒。春季風大且持續時間較長。夏季降水量大,冬季較少。擁有較為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季節性凍土深度大約為1000 毫米。東北地區常見的建筑材料為砂土、黃土、松樹、秸稈、羊草、青磚等。
建筑形式很大程度直接受地域特征、人文風貌和民族風格影響。它們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與一個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了解一個地區的地域人文風貌,才能更好的將地域文化貫徹到建筑設計中去。
東北地區是滿族最早起源的地方,地處高緯度的邊陲,山水環繞、土地廣袤、原野空曠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當地人們耿直、豪爽、質樸的性格。滿族最早的祖先大多以打魚、狩獵和游牧為生,因此滿族人民的這種生活方式在面對自然時能夠形成順應自然、和諧共生,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社會生活觀念。由于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特色鮮明的建筑形式逐漸衍生出來,一直延續至今,無論從院落形制、空間布局、屋頂樣式到開間面闊、色彩、裝飾等等均受到文化習俗的影響。
“東北”一詞自有文字起,便作為一個地區載入典籍。在朝代的更替中,東北地區始終是一個臣服于中原皇室的地方政權,一直以來,具有一定的完整和獨立性,這也使得東北地區的建筑形式保持一定特征的持續發展狀態。
最早形成的建筑形式是冬季的地穴式和半地穴式以及夏季的“巢居”。這是人們最早用來抵御寒冷和野獸侵襲的方式。遼金時期,火炕出現,人們由穴居逐漸過渡到地面居住。背風和向陽兩個特點是居民的建筑選址主要考慮的因素,建筑材料選用木材,墻體由木材圍建,用樹皮搭頂,這種地面建筑形式最早被稱為“地窨子”和“撮羅子”。
建筑形式逐漸演變為人們自己建造的以磚石、泥土、草木為主要材料的鄉土建筑群。《奉天通志》有詳細描述:“正房三間或五間,或于三間之東首接蓋一間者曰‘耳房’,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房皆起脊,舊俗儉約,多用坯土砌成,近側兩山及前后皆用磚石,椽上蓋以葦笆或秫秸,上覆稗草,鋪置平整,名曰‘硬山房’。這種建筑朝向大多坐北朝南,南面設主要出入口,北面通常是宅后空院,建筑群布局主要沿東西向成帶形分布,兩撞住宅于兩側緊密連接。這種傳統的鄉土民居建筑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臺基較高,可以保護房屋基底并且防積雪,南窗較寬大,為了增加日照時間,開闊視野,進深通常比較窄,有利于防寒保溫。庭院寬敞,兩側建造廂房用于圈養牲口或儲存糧食物品等。空地栽種花草樹木,將防寒的密閉居住空間巧妙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種粗獷、混沌、反璞歸真的建筑語言,啟示著當代東北地區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表達方式。
19 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對整個東北地區進行殖民統治,西方文化逐漸滲透,東北地區社會生活開始呈現多層面,多樣化的特征。這種外來建筑文化對東北地區原有地域性建筑體系進行破壞,探索中西建筑在功能與傳統形式上的結合,形成新的地域特色。中華巴洛克就是其時融合中西建筑文化所誕生的新式產物。它包羅了外國已有的形式,也包羅了中國特有的建筑現象,這就是當時東北地區所面臨的半殖民地社會建筑遺產。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將重點放在國民生產上,儉樸建筑形態開始在國內流行,并發展為很有特色的“方盒子型”建筑。所以,這一時期建筑給人的感覺是:缺少一種屬于地域歸屬的情感關懷。改革開放以后,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們開注重始思考和探索地域性特征在建筑中的表達形式。包括城市的傳統文化、自然資源、地理條件、人文環境、技術與經濟發展水平等等信息,都將無聲無息地融入建筑設計的靈感之中。
合理的建筑空間布局形式可以有效的阻擋冬季的寒風,冬天受西伯利亞冬季風的影響,刮偏北風,根據風向,沿著環繞風向方向建造連續的建筑空間體量,形成一道擋風屏障,民居建筑多呈現U 型排列,這樣不僅可以盡量避免冬季寒冷氣候的影響,還能防止建筑高度差帶來的高層風和渦流等不利因素。另外,還可以通過景觀要素的靈活應用來提高建筑布局的合理度,例如,運用擋風樹,擋風墻來引導風向,起到降低風速的效果。
東北地區地域遼闊,山高水長,地廣人稀。形成了東北人喜“大”的心理,東北人性格耿直,豪爽,簡潔、粗獷、質樸的藝術表現形式符合東北人的普遍審美,這種人文特征使得東北地區的建筑形態與空間尺度等均尋求大尚侈的表達,造型簡潔不失氣勢,風格偏向粗獷、厚重,因此,東北地區建筑多采用幾何式的建筑大體塊美感,表現建筑質樸、剛勁與力量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像是一種形式資源,利用地方特色或者傳統建筑作為設計原型,可以增強建筑的地域特征與文化內涵。例如建筑仿生形態的設計,有環境仿生、建筑形式仿生、組織機構仿生等等,將仿生形態和構成原理應用到現代城市建筑和空間結構領域中,完善設計手法,從建筑的外形角度與地域文化產生直觀的融合建筑,再比如傳統的木構架的坡屋頂形式,現代城市建筑延續了這種形式,斜屋面可以起到有效隔絕寒冷空氣的作用,還可以作為室內空間實用。近年來,坡屋頂設計結合頂面斜著順著坡度開的天窗,將頂層升級為躍層,另外還有平坡相結合的形式,也可以起到遮風避雨防寒隔熱的功能,并且使屋頂設計形式更加靈活。
建筑裝飾是通過實物、色彩、材料等方式直接的、感性的傳達建筑信息,表達能力更強,建筑的裝飾通常能夠直觀表現出建筑的風格個性,充分體現出地域文化,其內容、形式都是源于地區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等因素,它是有其自身獨特的意義,對建筑的發展有影響深刻,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象征。
建筑表面裝飾形態,是屬于視覺語言的范疇,利用圖騰、民俗、花飾等的形態細節,結合建筑的功能及特點,是將地域文化的語言轉化為建筑語言的常用手段,是一種直觀表達方式。例如東豐縣農民畫館的設計,提取了東北傳統建筑中的窗欞元素,古色古香的白色窗欞作為立面裝飾,建筑被賦予了濃郁的生活氣息。通化市科技文化中心的設計,以當地建筑窗花常用的滿族特色剪紙為母題,創作出外立面的鏤刻金屬表皮,強調了建筑形態細節的可識別性,使建筑更富生命力與感染力。
色彩在建筑裝飾設計中比重也較大,是設計效果的重要標準。東北的冬天長達六個月,冬季自然色彩又比較單一,長期被冰雪覆蓋,因此建筑通常采用暖色調,向米黃色,灰白色等再搭配鮮亮的紅色,橘色色調,給城市的冬天注入一些生機和活力。
在東北地區,陽光是很重要的自然要素,冬季太陽高度角偏低,光線照進室內的范圍大,保溫效果好。建筑的朝向控制合理,建筑便可最大面積的接收陽光。室內可以長時間保持恒定室溫,建筑內部的微氣候環境可達到最舒適的狀態。同時,利用陽光照射產生的光影變化,可以很好的體現空間的體積、層次和場景的深度,還能為建筑帶來動感和活力,給空間增添一份溫暖和情趣。
冰雪文化是寒冷的東北地區獨特的景觀,是東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構思原型,是一種創作靈感,以冰雪為主題,提煉冰雪元素,進行建筑設計,景觀設計,能放大城市的魅力,給城市注入新鮮和活力,成為東北地區的一種特色產業。
東北地區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逐步與世界接軌。一個城市要想長久的穩定的發展下去,一定要表現出他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創造出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他包括傳統習俗、自然風貌、社會形態以及長年累月形成的價值取向,它們雜糅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地域獨特的文化形式。建筑是城市發展的產物,地域的文化能影響著建筑形態的生成,建筑又反過來解釋著地域文化底蘊。城市面貌的改變離不開建筑,而地域文化可以通過建筑完美展現城市的靈魂,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的觀念很好的貫通了城市的發展和城市文化的保護之間的協調關系。
城市的快速發展下,漸漸失去了本身的特色。保留地域文化就是發覺這個地域的歷史文脈,研究地區特色的人文,發揚并且傳揚地方的傳統習俗,延續城市個性與特色。但是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不單單是對歷史的在現,它也與未來時代的發展相關聯。人類追求高質量的生存壞境,建筑的設計會呈現生態自然、高科技、人性化的趨勢,設計理念結合人的需求,在科學的基礎上,設計出人性化的居住環境。因此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形式不是一味的描摹傳統,而是有創新性的時代的設計理念,結合科學技術以及以人為本的理念,打造高技術與高情感相結合的建筑設計。
總而言之,地域文化凝結了一個區域不同歷史時代的地域特征、文化傳統與精神文明,本文以東北地區地域文化作為建筑設計的研究載體,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探究地域文化對建筑的影響以及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方式。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地域文化也會產生新的特征,體現地域文化的方式方法也會更加豐富,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是一個漫長探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