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妍
(蘇州大學,江蘇蘇州 215123)
審美觀念是在時間、環境和群體中形成的一種基本認知和審美觀念,它指導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趣味,影響著人們的審美需要。現代的景觀設計是人們審美觀念的載體、是人們追求自然的必然結果,所以審美觀念直接決定著景觀設計的形式及風格特點[1]。因為社會發展、生活的方式的轉變、全球文化浪潮的沖擊,人們的審美觀念隨之轉化并成為景觀設計發展中的必要因素。由此,時代設計審美觀念的變化對景觀設計的影響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人們意識中的傳統景觀便是古典園林,它是在歷史進程中根植于傳統文化,經過時代興衰演變形成自然情趣與文化精神相融合。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就是從模仿自然出發,其被賦予自然的屬性和“神性”的光輝。中國古典園林常反映人的性情和審美的“第二自然”,便產生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造園理念,意在追求天然之趣。例如園林中的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縮小描摹,在有限的空間里幻化出千巖萬壑的氣勢。它的審美對象是以自然界中的元素為主,并將水、山、石等有機組合成統一的整體,以此形成了傳統景觀以自然為主的傳統審美觀念。
社會環境的發展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等促進了景觀設計的發展,加上又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理念的影響,催生出如地景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新的環境觀念。這些新興的觀念對傳統的景觀環境造成強烈的沖擊,正是因為這些新的觀念的產生,傳統景觀中以自然為主的審美觀念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的審美意識開始產生由傳統轉向現代的變化。現代景觀設計強調尊重自然、文化、人文、生命和科技的融合,通過空間、生態、行為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約翰·O 西蒙茲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景觀,并非僅僅意味著一種可見的美觀,它更是包含了人及人所依賴生存的社會及自然那里獲得多種特點的空間;同時,應能夠提高環境品質并成為未來發展所需的生態資源[2]。”現代景觀不斷探索和優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超出了單純追求自然至上的范疇,強調功能與人的感受并存,即感性與理性結合[3]。
景觀設計的改革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影響。自現代工業社會以來,人們在追求理性主導下的景觀設計中拋棄了歷史文化內涵,使得景觀設計陷入一個人文困境的局面。中國因為歷史轉型遺留的文化自卑心理,產生對西方現代文明的盲目追求,從而導致中國景觀設計產生文化斷層、核心價值觀混亂等問題,這種現象嚴重的破壞了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系。
自1960 年代后期以來,社會動蕩和文化危機的因素已使景觀設計進入了反思和轉變階段。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到對西方現代文明盲目追求的不合理性,使得人們景觀設計思想更加廣闊,手法更加多樣化,現代景觀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4]。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內涵被重新認識,人們對景觀的定義不僅是對生活功能需求的延續,更是被賦予了改善環境、提供休閑、交往、游覽空間的責任,人們對景觀有了綜合性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景觀設計的產生與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緊密相關,人們從景觀中不單單再追求視覺的美感,而是開始在景觀設計中去尋找文化歸屬感,促使了景觀設計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一方面加速了景觀設計的觀念更新,同時也提高了大眾對景觀設計質量的要求,由此凸顯出現代景觀設計的受益對象為向大眾群體。相比現代景觀而言,傳統園林景觀是一種“封閉”的模式,它的受益對象只是小眾人群。譬如從古典園林的四大特點入手: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與自然的融糅;三、詩畫的情意;四、意境的蘊含。正是因為園林獨具的這些特點,其符合的大多數都是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等人群的審美情趣,受眾對象人群基數相對較小[5]。通過傳統園林景觀的特點體分析由此可以得出,現代景觀的受眾對象及審美主體都是大眾群體,其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服務大眾,這也便是現代景觀設計的最大特點。
文化廣場作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與文化活動的場所,服務群眾便是它的基本功能。其常被稱作城市的“會客廳”,因為在這里空間是開放的,人們都可以到這里聚集、交流、休憩,沒有人群高低貴賤之分,不論你貧富與否,在這個公共空間在都享有同樣的權利。
在景觀設計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設計理念開始一步步向著以人為主體靠近并發展,做的一切努力都離不開“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相較傳統景觀而言,現代景觀設計沖破了傳統封建枷鎖,設計群體轉向大眾,讓景觀在大眾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服務群體對象的轉變,即是審美主體由小眾到大眾的轉化。
現代景觀設計不再單純追求傳統的形式層面上的設計,而是開始把景觀作為形而上設計思想的物質載體。與此同時,景觀設計也開始積極探索自身新的意義,人們也從全新視角去看待它。正如全球都在呼吁的“可持續性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需求又能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由此景觀中“可持續性設計”被人們廣泛關注,社會對景觀的審美評判標準也隨之發生改變。
景觀中的“可持續性設計”不單純意味著具有滿足人的視覺審美、情感體驗的功能,其還具備著緩解城市發展的壓力、促進生態環境系統持續發展的重要責任。在生態問題十分嚴重的今天,景觀設計就成了構建人與自然關系的首要環節,并與自然息息相關,它是現代人類追求自然生態的一種寄托。與傳統景觀相比,現代景觀不單單是圍繞形式主義和人工美學而發展,它更是以改善生態環境、調節生態系統、優化環境結構、實現自然與人文生態和諧發展為最終目標。由此可見,現代景觀設計是恢復傳統的自然美學的一種新方式,也是人們對自然審美的新發展[6]。
現代景觀不是某種樣式的設計,而是對過去生活和文化的表達,它不屬于現代社會,也不完全代表現代美學的主題。有一些設計師在實踐中仍然使用傳統的元素,但他們并沒有完全復制歷史樣本,而是在當前的背景下進行研究,探索適合現狀的設計方案。
例如美國西雅圖煤氣廠改造案例,它始建于1906 年,并于1956 年停止使用,直到1972 年,景觀設計師理查德·哈克受邀改造設計使其成為新的公園。在往常的傳統設計做法中,都是將原有的工廠遺留設備及建設全部拆除,把已經受污染的材質全部換去,重新引入環保的材料及植物,建成風景如畫的自然式公園,這必定將耗費巨大財力。理查德·哈克沒有遵循傳統做法,并決定尊重基地原有的東西,以原有的結構作為設計的出發點,而不是把它從人們記憶中刪除。其在保留的工業設備上刷上鮮艷的顏色將之改變成餐飲、休憩、娛樂等公園設施,保存了工廠的歷史、美學和實用的價值。這種改造方式與傳統模式相比,其打破了人們固有的審美理念的同時,更有效的減少了建造成本、提升了場所的視覺美感,從而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
景觀是為了人的使用,這是它的功能主義目標,因此,功能也成了人們現在看待景觀設計的審美標準之一。雖說現代景觀是為了各式各樣的目標而設計,但它始終繞不開為人類使用功能而創造空間的范圍。在1937 年,埃克博提出:“人,而不是植物,是園林中最為重要的東西。每一個園林都是一個舞臺,每一個擁有者都是一名演員[7]。”
在他的設計中不僅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還強調“人”的重要性,以及充分發揮藝術、文化的功能作用。其中不得不提他的代表作,即“弗萊斯諾步行街”,這是一個橫跨10 個街區,對振興市中心商業及社區活動場所起著重要作用。設計中沒有遵循傳統園林對稱、矩形的構成,而是采用了自由曲折的布置方式,使場所內的各種元素被動態化連接起來。功能與自然是弗萊斯諾步行街設計過程中的重要考慮因素,其不僅為行人提供了休憩、駐足的娛樂場所,還為片區的商業振興提供有利條件。這再次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景觀設計核心理念。
傳統景觀中的構圖形式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例如西方古典園林中是以中軸對稱為基本構圖原則,中國園林講究“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由此可見園林的設計就是在規則式與自然式間擺動。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的改變,景觀設計中也開辟了新的構圖原則;抽象幾何和現代藝術中的有機流動線的合成設計,延續了傳統景觀的自然風格的意義,更是發展了規則式設計的內涵。
例如古埃瑞克安設計的“光與水的花園”是一個幾何的規則式園林,打破了原始的規則式傳統,采用一種現代的幾何構圖手法組建而成。該花園位于一個三角形的草坪上,上面的鮮花、水池和其他元素等都被按照三角形字母劃分,空間結構形成于不同的坡度角從而產生立體圖像[8]。這種現代藝術審美觀念下催生的多樣化構圖,也促進了原本規則式園林的發展[9]。
現代景觀設計的覆蓋范圍已極其廣闊,設計師在設計中也不再局限于景觀本身,人們對景觀審美標準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密斯·凡·德·羅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建筑便提到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問題。正是因為有了如建筑這樣的其他元素的介入,使得景觀領域更為廣闊,也更具有包容性。
如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流水別墅,建筑與小溪、樹木的組合似乎是在地面上自然形成的,而外部空間的景觀則被視為建筑空間的延伸。建筑堅實的外形與自然環境中的山、樹、水緊密交融,即是建筑與自然相互滲透,使得瀑布形成的外部空間更為完美。換一種說法而言,建筑與景觀超越了本身,在人們的意識中創造了一種新的、不可磨滅的審美體驗。由此可見,審美意識的更新換代促進了建筑和景觀的融合發展。
景觀設計在既定的條件下注重滿足人們對自然、生活、文化的追求,可見其并不是單一的設計活動,缺乏任何一個元素都可能造成設計的缺陷,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促使著人們在景觀設計中的審美觀念發生轉變。本文通過對傳統到現代、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環境、文化追求的轉變分析,探討了景觀設計中審美觀念的變化及誘因。從而概括出時代設計審美觀念的變化對景觀設計產生的影響以及其催生出的理論和設計手法,體現景觀設計中的理性審美趨向[10]。期望以此遵循景觀設計理念體系的發展,能促使景觀設計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功能及審美需求,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