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永勝
(寧夏西吉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乳房炎屬于奶牛的常見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和奶致廢率高的特點,不僅對奶牛自身是一種傷害,同時降低產奶量、破壞奶品質,對奶牛業和乳制品加工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并危害人類食品安全。本文首先介紹了奶牛乳房炎的危害,詳細闡述了急性、亞急性和隱性三種類型奶牛乳房炎的癥狀和發病規律,對奶牛乳房炎的發病原因進行多方面分析,根據可能引發疾病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為有效降低奶牛乳房炎的發生奠定理論基礎。
正常生鮮乳中體細胞含量在20 萬~30 萬個/mL,隨著泌乳牛胎次增加,其所產生鮮乳中體細胞含量也隨之增加。頭胎最高15 萬個/mL,二胎最高可達30 萬個/mL,三胎及以上最高可達50 萬個/mL。體細胞含量越高,產奶量降幅越大,一般體細胞含量為100 萬~500 萬個/mL,產奶量降低20.0%。當乳房炎更加嚴重時,病牛乳房白細胞急速聚集,導致乳房部分的乳腺管道堵塞,甚至停止泌乳。
病牛乳腺分泌系統被破壞,使得乳腺分泌機能障礙。首先,乳房血管的擴張壓、滲透壓會發生變化,生鮮乳pH值(正常值為6.4~6.6[1])也會隨著泌乳不暢、代謝紊亂等增高,嚴重時生鮮乳pH值可超7.2,使得口感不佳。其次,生鮮乳中的糖類、脂肪、總蛋白和固體含量都會下降,直接影響乳品質。
急性乳房炎肉眼可見病牛乳房腫脹、變紅、體積變大,發生炎癥的乳區觸摸有硬塊,觸摸時奶牛有煩躁感,按壓奶牛有疼痛感;產奶量明顯下降,乳汁如水狀,其中肉眼可見絮狀物,嚴重者乳汁有酸臭味,甚至停止泌乳;體溫升高,一般高達40.0~41.5 ℃,最高體溫可達42.0 ℃;精神狀態不佳,食欲減退,嚴重者食欲廢絕,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多為俯臥,不進行站立或走動,擠奶時有躲人現象,部分病牛只愿站立;心跳快,可達100~120 次/min;由于持續高溫和食欲不佳,體質越來越差,最后可能因敗血癥而死亡。夏季發病率高于其他季節,可占全年急性乳房炎發病率的44.0%;奶牛在分娩后的10 天內急性乳房炎發病率占所有乳房炎類型病例的11.5%,單乳區發病率高達98.8%[2]。
肉眼觀察癥狀不明顯,病變乳區并不能見明顯的腫脹、變紅,發生炎癥的乳區觸摸有不同大小的硬塊,乳房彈性下降,但病牛沒有明顯的疼痛感;產奶量略微減少,乳汁呈灰白色,乳汁稀薄,擠奶初始時,乳汁顏色呈淡黃色,隨后為灰白色,肉眼可見絮狀物或乳塊;體溫、心跳都正常,乳汁pH值略微高于6.6,且乳汁中的鈉和氯離子濃度明顯增加,可通過連續地探測和收集乳汁電導率值來診斷亞急性型乳房炎,其臨界電導率 為8 000~9 000 umhos/cm;奶牛食欲沒有明顯變化,能自由站立、走動。
隱性乳房炎不會出現紅、腫、熱、痛的臨床癥狀,產奶量也正常,肉眼不能直接分辨病牛和正常奶牛分泌的乳汁,但是通過細菌培養和實驗室理化檢驗,可以檢測出乳汁pH值大于7.0,由病原微生物引發的隱性乳房炎的致病菌數量也會相應增加,常見的隱性乳房炎致病微生物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患隱性乳房炎的奶牛體細胞含量一般大于50 萬個/mL。
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原因,包括細菌、真菌、支原體和病毒等。常見的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微球菌等,真菌感染如念球菌、隱球菌、諾卡氏菌、毛孢子菌等,支原體感染如牛生殖道支原體和微堿性支原體等,病毒感染如牛痘、口蹄疫、牛乳頭孢疹等。從臨床數據來看,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率最高,無乳鏈球菌的致病率也較高,作為專門寄生在奶牛乳腺的病原微生物,兩者都可以通過擠奶進行病菌傳播。對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導致的病牛乳汁進行檢測發現,94.0%~100.0%包含莢膜多糖,這種外源性多糖物質會阻礙奶牛體內中性粒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和吞噬,使其無法進行免疫殺菌的功能,從亞臨床向急性乳房炎發展[3]。支原體也可以由擠奶機械進行感染,大腸桿菌也是常見的奶牛乳房炎致病菌。
牛舍和擠奶區環境衛生對乳房炎發病也有影響。首先,牛床上的糞便和尿液沒有得到及時沖洗,牛舍地面污垢過多;其次,奶牛乳房在擠奶前沒有按流程進行清潔沖刷,有污物附著在奶牛乳房和乳頭上;最后,牛床或墊料更換不及時,有糞污殘留,當空氣濕度較大時,容易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
不規范的擠奶操作是人為引發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原因。首先,擠奶前沒有消毒擠奶工具,對奶牛乳房和乳頭沒有徹底清洗;其次,擠奶后沒有及時對奶牛乳頭進行藥浴,從而引發感染或滋生細菌;最后,人工擠奶時,沒有清洗雙手,或一條毛巾擦拭多頭奶牛,致使致病原微生物傳播。
科學飼喂對強化奶牛體質有非常重要影響,一旦飼喂不當,就容易引發乳房炎或其他疾病。首先,飼料中的營養成分不足,如微量元素硒、維生素E含量不足,都容易誘發乳房炎;其次,牧場為了增強奶牛的乳腺分泌功能,飼喂精飼料過多,高蛋白和高能量日糧的攝入增加了乳房負荷,也會誘發乳房炎;最后,奶牛其他疾病也會滋生病原微生物,使得體內毒素增加,誘發乳房炎。
第一,對奶牛乳房和乳頭進行定期檢查,每季度檢查1 次,夏季每月檢查1 次。在奶牛干奶期前5 天、10 天分別進行檢測。第二,早發現,早治療,擠凈患病乳房乳汁,肌內注射青霉素300 萬IU或四環素30 萬IU,早晚各1次,連續注射3~5 天;對于病情嚴重的,還需要靜脈注射葡萄糖或生理鹽水,并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B。
第一,強化管理,注重生物安全,嚴格按照奶牛飼養標準和規范,科學合理飼養。第二,每天進行牛床、牛舍和擠奶區的衛生和消毒處理,做好降溫、通風工作,對糞便及時處理,保持欄舍干燥。第三,擠奶前注意對機械消毒,人工擠奶注意擠奶人員手部衛生,嚴禁多頭奶牛共用一條毛巾。第四,堅持擠奶后對乳頭進行藥浴或擦拭消毒,消毒處理后用干奶劑、花生油或豆油封閉乳頭孔。
第一,規范乳頭清洗過程,淋洗、擦干、按摩每個操作都做好衛生及消毒工作。第二,擠奶前對奶牛乳房和奶頭進行觀察,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同時擠奶前先棄掉第1~2把奶,并觀察乳汁中是否有絮狀物或其他異物。第三,擠奶機械要進行消毒,手工擠奶注意時間,在擠奶后的15 min之內進行藥浴,減少因乳頭孔開放導致的病原微生物污染。
第一,合理喂養精料和粗料,按最適比例精∶粗為4∶6進行配比,避免因能量飼料攝入過高加重乳房負擔。第二,在日常飼糧中增加維生素A、D、E和微量元素的添加,保證營養均衡,增強奶牛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