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潔
新疆天澳牧業有限公司,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隨著奶牛品種的改良、奶牛場飼養水平的提升,奶牛單產水平顯著提高,但奶牛繁殖性能卻出現下降趨勢[1]。繁殖性能的下降將會增加飼養成本,對養殖業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奶牛繁殖性能主要受子宮疾病和卵巢疾病的影響,子宮疾病包括急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子宮內膜炎和胎衣不下等疾病,其中子宮疾病的發病率在20%~40%[2],胎衣不下的發病率在5%~20%[3];卵巢疾病包括卵巢囊腫、持久黃體、卵巢靜止等[4]。奶牛繁殖疾病的誘因有很多,若在疾病發生的早期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奶牛喪失繁殖能力,從而喪失經濟價值。本文對引起奶牛繁殖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繁殖疾病的診斷治療奠定基礎。
1.1.1 卵巢機能不全
卵巢機能不全主要表現為卵巢靜止。由于母牛過度虛弱、衰老、生殖系統紊亂等,引起卵巢靜止,假孕現象也可以導致卵巢靜止[5]。患有卵巢靜止的母牛通常不發情,觸摸其卵巢大小、質地正常,既無明顯卵泡,也無明顯黃體;有些卵巢質地較硬、小,間隔7~10 天再直腸檢查時其卵巢仍無變化[1]。
1.1.2 卵巢囊腫
(1)生理因素:奶牛產奶高峰期時容易出現該病,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足的母牛,在下次泌乳期到來時容易發病。(2)營養因素:長時間缺乏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會導致母牛發病,母牛超量攝入雌激素(E2)也會發病。(3)疾病因素:胎衣不下等產后疾病會引起母牛內分泌異常,引發卵巢囊腫。(4)人為因素:由于工作人員記錄錯誤或其他失誤,不及時配種或多次漏配等情況也能導致該病發生。
1.1.3 排卵延遲
排卵延遲是指排卵的時間推遲,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缺乏促黃體生成素(LH),從而引起激素紊亂,引發該病。外界低溫刺激、營養不足、過度擠奶等情況也可誘發該病,易發于初配奶牛或者體質過瘦的老齡奶牛[6]。
1.1.4 持久黃體
持久黃體往往繼發于子宮炎、子宮積水、子宮積膿、胎兒干尸化等,我國奶牛飼養方式以舍飼為主,大多數母牛運動量嚴重不足,缺乏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均會導致黃體無法按時消退,從而形成持久黃體。
奶牛子宮疾病分為急性子宮內膜炎和慢性子宮內膜炎,產后20~30 天內以急性子宮內膜炎為主,30 天以后以慢性子宮內膜炎為主[7]。于長才等[8]對2004—2006年黑龍江省330 頭不孕母牛研究調查后,發現其中有170 頭患有子宮內膜炎,發病率為51.52%,致病原因有輸精器材不消毒、精液污染、胎衣不下、子宮脫垂等。
1.2.1 急性子宮內膜炎
急性子宮內膜炎病牛會出現產奶量減少、弩背弓腰、反芻活動減少、食欲廢絕、精神萎靡等癥狀,陰道分泌物氣味惡臭難聞。產后胎衣不下,環境衛生較差、操作不規范、消毒不嚴格導致的微生物感染均可引發該病[9]。
1.2.2 慢性子宮內膜炎
圍產期飼養管理不當,胎衣不下等產生的繼發感染可引發該病。陰道檢查、分娩助產、人工授精等環節操作不當,手臂或器械消毒不合格也會誘發慢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子宮內膜炎多由急性子宮內膜炎轉化而來。
2.1.1 卵巢靜止
優先選擇促卵泡素(FSH)對其進行治療,隔天1 次,連用2~3 次[10]。黃寧[11]使用中藥復方對10 頭診斷為卵巢靜止的奶牛進行灌服治療,1 天1 次,連續使用3~10 天,9 頭痊愈。
2.1.2 卵巢囊腫
以使用激素調節奶牛內分泌,使卵泡逐漸黃體化,從而恢復發情周期為治療原則。使用黃體生成素(LH)100~200 IU肌內注射,隔天1 次,連用2~3 次;采用黃體酮注射液50~100 mg肌內注射,每2~3 天注射1 次,觀察并記錄治療進展,根據恢復程度決定大概治療時間;使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 000~15 000 IU肌內注射,如果囊腫較大,壁較薄,可以選擇捏破囊腫進行治療,肌注hCG 2 000~10 000 IU[12,13],以上方法選擇一種治療方法即可。梁光華等[14]用中藥制劑理囊散治療卵泡囊腫,每頭每天灌服理囊散400 g,連續治療5 天,試驗數12 頭,治療有效數10 頭,治療有效率83.33%。
2.1.3 排卵延遲
提高奶牛的飼養管理和營養水平,適當使用激素療法。在目前研究中應用于牛排卵障礙的激素有hCG和LH,出現發情癥狀時,立即注射LH 200~300 IU,亦可以注射黃體酮50~100 mg,隔天1 次,連用1~2 次,可以促進排卵[15]。梁光華等[14]用理囊散治療奶牛排卵延遲,每頭每天灌服理囊散400 g,連續治療5 天,試驗數11 頭,治療有效數10 頭,治療有效率為90.91%。
2.1.4 持久黃體
肌內注射FSH 100~200 IU,2 天后進行第2次注射,或者使用前列腺素3.0~5.0 mg肌內注射進行治療,每2~3 天注射1 次。李雅麗[15]使用前列腺素對15 頭患有持久黃體的奶牛進行治療,每次肌內注射6.0 mg,每天1 次,治療3~4 次,治愈率為80%。丁志強等[16]對診斷為持久黃體的10 頭奶牛采用激素治療,每頭牛肌內注射1次氯前列烯醇鈉(PG)0.4 mg,治療有效率為90.00%。
以促進炎性滲出物排出,消除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增強奶牛免疫力為治療原則。治療方法如下:(1)激素療法:多使用PG進行激素治療。(2)子宮沖洗:可使用0.10%高錳酸鉀溶液、0.50%~10%復方碘溶液、3.00%~10.00%鹽水等溶液對病牛子宮進行沖洗,1 天1 次,沖洗3~5 次。沖洗后應當排凈沖洗液[17]。(3)抗生素療法:病牛子宮頸口閉合前,可直接投入1~2 g土霉素片,或用生理鹽水溶解后注入子宮,1 天1 次,治療4 天。(4)中藥療法:范建新等[18]對奶牛進行中藥治療的研究,方選45 g川芎、125 g當歸、45 g桃仁、12 g炙甘草、15 g炮姜、250 mL黃酒,1 天1 次,侯溫灌服3~5次。其中33 頭患有子宮內膜炎奶牛經過治療,痊愈28 頭,治愈率為84.84%。也可用益母生化散治療奶牛子宮內膜炎,研究表明[19,20],奶牛內服益母生化散后,血清中的Ig G、Ig A含量顯著提升,表明復方益母生化散能夠增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強機體的體液免疫功能,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間接提升奶牛免疫力的效果。
一是合理設計日糧配方。減小配方中設計用量和實際飼喂量的差異;增加飼料原料的多樣性;更換飼料時應有過渡;禁止飼喂霉敗、變質、冰凍飼料。二是適當添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可在飼喂道附近放置適量的礦物質舔磚。舔磚含有食鹽和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奶牛舔食后有利于維持機體的電解質平衡,促進機體生長,有利于發育和繁殖,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預防礦物質營養缺乏癥。三是添加維生素。在用藥治療的同時,針對難孕牛要額外添加維生素A、D3、E粉劑,可在精料中拌飼或直接灑在全混合日糧中進行飼喂。
奶牛圍產期是指產前20 天到產后15 天。圍產期奶牛陰門和產道處于開放的狀態,很容易受到細菌的感染,因此必須做好產后護理;及時清理牛舍糞污,保證飼養環境的清潔衛生和良好通風。除此之外,加強圍產期的飼養管理,適當補充維生素和鈣磷鉀等元素和保證適當運動,提升奶牛體質和增強抵抗力,防止胎衣不下及產后癱瘓的發生。
一是完善養殖場基本資料,記錄發情、繁殖、受胎信息,及時處理不發情及屢配不孕的牛。二是做好消毒處理,進行人工授精或助產時,對儀器進行消毒處理,奶牛分娩時需要助產,需要對助產人員的手臂、奶牛后軀、助產器及地面進行徹底消毒處理,防止污染生殖道[21]。三是規范操作方法,進行助產及處理胎衣不下時,應謹慎操作,動作輕柔,防止對產道或子宮黏膜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