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娜,梁心陽,黃文雯
(西華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3)
社區規劃是社區發展及治理的重要依據,同時在社區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受我國快速城市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影響,城市新建社區規劃設計在新建社區治理、建設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是新建社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因而,社區規劃設計顯得更為重要。
回顧已有研究,國外有關社區規劃伴隨社區發展而產生,旨在通過“社區居民自身的努力與政府合作,從而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等,并最終將社區納入國家生活中,為推動國家進步作出相應貢獻”。進入21世紀以來,社區規劃開始面向更多全球化的新問題、新挑戰,包括災害應對、能源問題、可持續發展等。總之,在地方性和全球化相互交織的視角下,總結國外社區規劃,其主要呈現出如下發展趨勢:①多學科、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明顯,眾多諸如城鄉規劃、社會學、公共管理等學科共同探索這一主題;②社區規劃從政策工具向行動過程轉變,更加關注社區主體性建構、社區自身能力建設等;③社區規劃從“為人”的規劃向“與人”的規劃轉變,強調社區的公眾參與性。
我國有關社區規劃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住房體制改革的推進和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社區規劃的總體發展脈絡則從早期的單位制住區規劃到商品房小區規劃再到當前的社區規劃。總體來說,我國社區規劃在早期社區規劃大致是在城市規劃的視野下展開,借鑒國外城市規劃的經驗,并強調“空間的生產”。歷經30余年的城市建設和商品房開發浪潮之后,目前國內社區規劃大致遵循“兩結合一轉向”的原則。所謂兩結合是“需求為本”與“資產為本”相結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轉向是由政府主導的規劃向公眾參與的規劃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已有研究發現,有關社區規劃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規劃過于偏向具體細節及具體功能,規劃對社區治理的核心問題——社民關系的構建及其對社區發展的影響等相關問題思考甚少。
2019年10月,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在《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2018—2035)》中明確指出,各社區需結合目前實際及未來社區發展場景,制定相應的社區發展規劃。在此背景下,本文結合成都市龍梓社區規劃設計項目,提出社區規劃設計應對社民關系的構建進行思考:如何構建有效且持續的社民關系?社民關系的構建對社區建設過程中社區的差異化即社區品牌的形成有何影響?從而得出,社區與居民的關系乃是社區規劃設計、社區治理及社區發展等均需關注的議題。與此同時,結合前期對社區的相關調研發現,筆者認為可從社區空間、社區文化記憶及社區公共服務等規劃設計方面深入思考社民關系。
龍梓社區是成都市郫都區犀浦街道新成立的社區,社區目前主要包含4個住宅小區,居民9 200余戶,常駐人口3.2萬,且該社區大部分居民是外地落戶的“新移民”。根據前期相關居民問卷調查,主要有如下特點。
1)從社區開發模式來看,龍梓社區目前土地使用性質單一,主要為居民用地。社區是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間,由于現居住區一般采用由開發商或政府投資、分規模整體開發的模式,存在開發建設只關注地塊內的規劃建設,缺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銜接,此外,社區缺乏從片區整體層面考慮分級設置居民的生活設施配套,使得大面積社區功能單一。社區內目前缺乏相關產業支撐,由此體現出社區長遠發展的動力不足。
2)在商品房經濟的帶動下,社區內外來人口與流動人口占據相當大比例,社區內部居民群體的職業、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差異性較大,且均頗為關注個體成長;此外,社區居民休閑娛樂需求多樣,但居民之間交往頻率較低,且缺乏對公共空間的有效利用。
3)大多居民仍缺乏社區意識,社區管理與居民的參與性相對不足引發重重矛盾。根據前期調研,由于居民仍未形成社區參與意識或者社區提供的社區參與平臺與居民的實際需求有出入。一方面,由于社區內部居民人員構成的復雜性,不同的社區群體有不同的利益表達,而缺乏社區參與和自治往往使利益表達渠道溝通不暢產生矛盾沖突。另一方面,社區自治組織日益增多,但尚屬松散狀態,張力和活力亟待激發。
以“城市化”與“鄉愁記憶”兩大關鍵詞引領本次社區規劃設計。“城市化”是目前我國城市邊緣社區發展至今仍在經歷的過程,也是本文涉及案例龍梓社區正在經歷的事實。在這一過程中,城市新建社區目的在于為社區居民創造現代化的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且與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社區發展策略協同一致。“鄉愁記憶”則是要求在社區規劃設計中注重社區居民共有文化記憶的構建,從而使社區居民對社區產生依賴感、認同感、歸屬感等。故而針對本案,社區規劃從社民關系構建的視角提出“育道-踐道-樂道-智道-慧道”的“有道-新梓里”的規劃設計方案。
關系視角下對城市新建社區的規劃設計,重在重塑社民關系,從而實現社區的長遠發展。規劃設計針對龍梓社區存在的問題,在關系視角導向下從社區空間、社區文化記憶及社區公共服務3個重要方面提出相應的對于社民關系構建與重塑的策略,從而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體現在接下來的整體規劃設計當中。
2.2.1 社區空間肌理——關系實踐的場域
空間是社區規劃的依托和歸宿。社區空間肌理指依托于一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環境而構建起來的區別于其他的場域特質。社區的空間肌理記錄著社區發展的時代脈絡,同時也是社區內居民得以行動和關系搭建的場域。在城市化與現代化的沖擊下,城市社區居民對于社區空間的需求日益增多,新建社區在空間營造過程中,如何在既有的社區空間基礎上,既注重保存原有空間的肌底,又能對社區局部空間節點進行一定的翻新、改造,要求社區根據居民的需求做出相應調整。如居民在社區內的部分行動屬于感性行動或是隨意行為,居民更注重對社區空間的沉浸式體驗,因此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需將社區部分空間留白,讓居民自身體驗,從而幫助居民建立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社區體驗。
2.2.2 社區文化記憶——關系重構的核心
如前所述,社區的行為主體——居民是感性人群,社區可充分運用諸如講故事的形式,重新梳理社區曾有的或是正在發生的文本故事,濃縮展現社區的故事及背后蘊含的人情味、鄉愁情,從而構建社區獨有的文化記憶。這一過程中,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屬于社區居民關于社區的集體記憶則是居民關于社區的重要記憶節點。這種記憶節點對社區居民生產生活眾多方面有著關鍵影響,是精神層面社區文化的生長點,也是社區區別于其他社區形成社區品牌的底蘊所在。
2.2.3 社區公共服務——關系促優的關鍵
社區公共服務是社區居民能夠過上城市現代化生活的體現,同時也是社區居民關系有效互動的重要保障。首先,在社區公共設施方面,社區規劃需結合城市規劃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做出相應調整,同時也需結合社區的現狀設施來統籌安排公共服務設施,補足和完善原先缺少的設施,以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使其享受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其次,就具體的社區公共服務而言,社區需通過愛與關懷的行動想居民之所想,只有如此,社區居民才會有被認可、被關懷、被愛的社區體驗,這也是社區構建社區認同感的關鍵。
總之,通過上述空間、文化記憶及公共服務等的社區規劃設計的制度化手段的介入,社區與社區居民的“關聯性”由此而產生,且此種關聯性也從一開始的“喜歡我”到“與我相似”,最終將社民關系上升到“在我之上”。具體而言,第1個層面“喜歡我”指社區在意居民,是社民關系得以重塑的基礎。社區與居民需要基本的“意氣相投”和相互信任。在這一層次上,只有當居民覺得社區是真正“珍惜”且在意作為社區中的“我”,“我”才會給予社區一定程度的關注;第2個層面,社區幫助居民找尋他們在社區的“關聯”,至少在興趣上要有交叉點,使他們彼此產生共鳴。好的社民關系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幫助社區居民找到與自己相像的其他;在此基礎上,第3層面是最重要的,社區只有給居民提供“我”沒有的東西,不僅是居民在社區功能上的滿足,更是社會心理上的滿足,帶給居民“在我之上”的感覺,才能真正打動社區居民,構建出人性化、感情化的社民關系。
本案規劃設計在注重保存龍梓社區原有空間的基礎上,不破壞原有社區的總體肌理,對局部進行一定的改造與再開發。根據前期社區相關負責人員收集有關居民需求調查得知,居民有社交、照顧家庭成員、自我提升等日常生活需求,“龍梓七景”的空間場景打造,也使居民對本社區產生新的認同,而社區場景空間的打造也是社區別于其他社區的特色所在,這一過程中,規劃充分利用社區內現有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打造文創綠道的空間呈現形式,構建諸如“龍梓七景”——一個新的空間連續場景,從而將社區內部設計為一個循環交疊的空間。
社區文化記憶是社區人文發展成就和歷史文化底蘊的體現,同時也是社區居民共享的知識記憶。龍梓社區通過“一堂”——“龍梓堂”的構建,重新梳理社區居民記憶猶新的家鄉堂屋習俗、講堂文化等,從而延續他們的鄉愁記憶。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社區也將結合社區實際重新梳理相關的人文故事,從而增添居民對于龍梓社區的獨特記憶。再如本案社區規劃中提到的“一節”——“龍梓文化節”,社區通過有計劃地籌辦文創、文藝等活動,讓文化繼續為龍梓社區的未來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重塑該社區的文化生長點,進一步加深社區居民對其的記憶。
為滿足社區的公共需求,為全體社區居民提供以公共物品為內容的社會公共服務,龍梓社區在規劃中提到諸如“一館”——“龍梓小沙龍會館”及“一團”——“龍梓藝術團”的志愿服務隊等的初期規劃。其中,“龍梓小沙龍會館”借助折疊式的公共空間擬提供滿足社區居民的眾多公共服務需求,如針對社區媽媽的手工、育兒等需求,針對社區兒童的游耍娛樂等需求;再如,社區在新建初期已經開始留意培養社區志愿者、社區自治組織及“龍梓藝術團”的成立,希冀通過多方的努力使社區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及公共物品,從而滿足社區居民眾多的公共需求等。
在關系視角下打通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聯系壁壘,使社區產生吸引力并凝聚社區居民,是社區有效治理和長遠建設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社民關系的建構最終是要豐富并提升居民的生活。社區所能給予居民的一切,需要居民能夠強烈感受到社區給居民自我認知、自我認同等帶來的持續、內在的影響,甚至是以此為基礎來構建居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在社區發展之初的規劃設計中,只有將社區看成是構建居民關系的媒介平臺(點-線-面),從社區內部提升的方面挖掘獨特的社區功能及社區發展定位,達到獨特的社區風貌,才能實現社區間的差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