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 津
6月13日,湖北十堰市張灣區艷湖社區艷湖集貿市場發生燃氣爆炸事故。調查結果顯示:首先,燃氣公司內部管理不善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其次,相關主管部門違規審批,監督管理不力,也難辭其咎。其三,主管部門對燃氣公司督導不力,缺乏應急響應機制。燃氣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作為保障城市燃氣供應安全和使用安全的兩道“安全閥”雙雙失靈,折射出燃氣行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隨著我國城市燃氣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內燃氣公司數量迅速攀升。北龍澤達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城市燃氣公司總數超過3500家。近年來,隨著國家優化營商環境的大力改革,燃氣公司收入大幅減少。在冬季氣源緊張時燃氣企業購氣成本大幅提高,但受制于價格機制,成本上漲未能及時順利傳導。現行燃氣公司的配氣價格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則制定,直接鎖定了燃氣公司利潤天花板。眾所周知,安全投入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重頭戲”。燃氣管網維護費用、隱患整改費用等始終是燃氣企業的主要支出,然而在近幾年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部分民營企業為搶市場、增利潤,壓減涉及燃氣安全的各項支出,管道隱患整改積極性普遍較低。
當前我國城市燃氣行業相關法規實際執行不暢,存在執法不嚴、違法少究甚至不究的情況。《城鎮燃氣管理條例》《城鎮燃氣設計規范)》《城鎮燃氣設施運行、維護和搶修安全技術規程》已分別施行多年,但燃氣安全事故屢見不鮮。部分從業人員對隱患及事故缺少應有的警惕。個別主管部門人員因組織、協調不力及懶政、怠政,對上報的非法違法行為置之不理,未能履行職責給予查處、取締,致使重大安全隱患未能及時消除或長期存在。
城市燃氣公司正面臨日益復雜的內外環境,市場空間逐步縮小。越來越多的燃氣企業意識到并開始注重服務質量的提升,而安全運營是一切的前提,需要企業、政府合力推動,發揮各自的作用。
2021年6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決定。新法提出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三個必須”原則,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與政府監管責任,進一步明確了各方面的安全生產責任,建立起一整套比較完善的責任體系。因此,應依托相關法律制度及安全規范,明確燃氣管道運維責任主體,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各級管理干部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健全安全監管體制,由各省市燃氣辦、安監局、發改委等構成,各司其職,共同確保天然氣管道的安全平穩運行。職能部門不定期開展區內各項燃氣設施輪檢、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錯、整改,對未認真履行職責的主管部門人員視情節給予懲罰乃至提起訴訟。
企業要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安全管理意義重大,忽視安全的逐利行為,猶如鏡中月水中花,一旦出事故將成為燃氣企業難以承受之重。在燃氣從業人員方面,應通過強化培訓提高整體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不斷增強安全責任意識,將生產安全方面的知識技能、應急處置等能力作為人才考評的主要指標。在燃氣管道工程建設方面,應注重燃氣工程建設、燃氣燃具及設備公司的資質水平。在日常檢測方面,應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流程和方案等,尤其重視泄漏現場處置環節,匹配強有力的事前、事中及事后處理方案。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可視化燃氣管網地理信息系統、智能化應急解決方案等均可助企業大幅提升安全運維管理效率。應推廣用戶端安裝智能燃氣泄漏報警裝置,切實解決影響燃氣安全突出問題,堅決防范事故發生。
燃氣是城市的基礎設施,也是城市安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關系到燃氣行業生存發展的基礎。燃氣行業從業者一定要有底線思維,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核心利益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融為一體,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