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星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當斯定律”揭示:通過擴大城市道路規模來滿足日益增長的機動車出行需求,只能助推私人小汽車的迅猛增長,使城市交通陷入“短時擁堵緩解—機動車激進增長—更嚴重的擁堵”的惡性循環。相關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道路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數高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非機動車交通事故占比較大,解決城市交通安全問題迫在眉睫。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理念以來,我國城市建設逐漸向生態低碳轉變,城市用地逐漸向空間集約化發展,部分大城市出現了局部空中步行連廊慢行交通,局部空中步行道路系統忽略了非機動車慢行需求,如何構建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集人行與非機動車慢行交通于一體的綠色空中慢行廊道值得探討。
目前,我國空中慢行廊道的研究內涵缺少具體定義,筆者將其定義為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在城市地坪以上,同時支撐城市步行交通和非機動車交通需求的三維立體交通空間。它主要由空中慢行基面和豎向交通體系構成,在空間上將機動車流和人流兩種流線分開,進而降低安全隱患、提高交通出行效率。
筆者將城市空中慢行廊道系統定位為將核心、節點、空中載體、豎向聯系要素、基面支撐體系等通過空中慢行廊道連接的有機整體。
工業化以后,建筑與城市研究學界提出降低中心區密度的多種理論,如沙里寧提出有機疏散理論,強調城市內部功能重組,通過功能有機重組來疏散人口、緩解中心區壓力?!岸稹敝?,美國為了遏制城市中心區衰退,實施大批城市更新計劃,城市空中步行系統漸漸成為改善城市中心區活力的重要工具。空中步行系統是為解決人車分流而生,主導汽車在地面行駛,行人在架空平面行走,從而解決步行交通與機動車交通的矛盾。在共享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共享單車行業迅速崛起,單一功能的空中步行系統已經不能適應慢行需求。一方面,現有城市空中步行系統不成體系,多以獨立的過街天橋為主或在城市中心區局部串聯;另一方面,城市道路被機動車完全占據,非機動車和步行空間不完整,環境污染、交通安全和交通擁堵問題較以往更加突出。因此,在發展城市空中慢行廊道時,要重塑以人為本的城市慢行空間環境,創建點、線、面完整統一的有機整體,將非機動車交通需求和步行交通需求進行空間整合,進一步構建空中綠色慢行交通系統,實現“機非”分離,緩解城市交通問題。
城市空中慢行廊道系統由核心、節點、空中載體、豎向聯系要素、基面支撐體系等構成,各個要素通過空中慢行廊道聯系成為相互獨立、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
1)核心 主要由能夠產生集聚吸引力的城市功能載體構成,如商務辦公區、商業中心區、交通換乘樞紐等。
2)節點 主要為廊道系統中提供高程轉換的空間,如商業綜合體、停車樓等公共空間節點。
3)空中載體 是構成廊道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即城市空中慢行廊道,它是連接核心和各節點的“橋梁”,也是城市空中非機動車、步行等空中活動運作和展開的主要空間載體。
4)豎向聯系要素 應在人體工程學的基礎上,保持不同高程上活動的連續性和舒適性,需要充分結合廊道系統的核心、節點以及空中載體等系統要素。
5)基面支撐系統 主要由地面通行界面、空中慢行廊道地坪入口和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等要素構成,與空中廊道、豎向聯系要素共同構成空中廊道交通系統。
城市空中慢行廊道空間是以人為本的慢行空間,研究過程中不能將其視為孤立的個體,應考慮其所處的環境以及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城市空中慢行廊道在以往單一交通功能的基礎上應涵蓋城市立體交通、城市景觀界面、城市商業活動、城市游憩交往等功能。
1)城市立體交通功能 城市空中慢行廊道最基本的功能是在滿足非機動車和步行交通活動的同時,進一步實現人流和車流的分離,為市民提供安全舒適的慢行交通空間環境。
2)城市景觀界面功能 包括系統內部景觀效應和系統外部景觀效應。內部景觀效應主要指空中慢行廊道為使用者提供怡人的綠化景觀,最大化地發揮城市空中慢行廊道的景觀性地標功能,塑造空中花園,重新激活失落的城市空間。
3)城市商業活動功能 主要是指城市慢行廊道系統與相關聯的商業建筑之間的互動,它能夠使使用者通過空中慢行廊道快速到達商業建筑內部進行商業活動,而商業設施通過空中慢行廊道連接起串珠狀分散的設置。
4)城市游憩交往功能 是在城市立體交通功能的基礎上衍生的空中游憩空間。城市空中慢行交通廊道通過人流和車流的完全分離,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空間,而城市游憩活動一般發生于城市空間環境質量較高的區域。城市游憩功能的引入在優化空中慢行廊道系統使用功能的同時,為市民塑造了完整的慢生活空間。
根據城市經濟學在城市交通中的應用,城市機動車或非機動車出行方式的最佳數量是在城市交通條件最理想的情況下機動車等于或小于非機動車的使用量。由于外部效應的存在,每增加一輛小汽車,其所帶來的交通問題要由所有交通參與者平分,而非由小汽車本身承擔,造成城市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均衡數量始終大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最佳數量。倡導城市空中慢行廊道,有效分離交通參與者,將不同類型交通參與者的交通成本分離,即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行人分別承擔。建立交通成本平衡體系,即地面每增加一輛非機動車,其所帶來的交通時間成本由所有參與的非機動車來承擔,空中每增加一輛非機動車或行人所帶來的交通問題由非機動車和行人來承擔。通過經濟學方式,引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均衡數量向最佳數量改革,促進機動車出行方式向慢行交通轉變,減少城市交通帶來的擁堵、污染等城市病,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1)堅持土地使用與城市交通一體化協調,以綠色交通引導城市緊湊發展。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應注重考慮城市空中慢行廊道的構建:①優先考慮改造城市中心區傳統獨立的過街天橋,建設空中慢行廊道,連接不同的主體建筑,構造綠色和諧的空中慢行系統,形成互通有無的高品質城市立體空間;②改造城市中廢棄的高架天橋,融入綠植、游憩設施,建設綠色循環的空中慢行廊道,創造舒適宜人的城市立體公共空間;③考慮城市土地的整體開發,在構建城市路網骨架的同時,重點考慮城市空中慢行廊道系統的規劃,引導城市土地立體集約化發展,優化城市空中廊道的網絡規劃和設施配套,構建公平、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交通體系,建立空中慢行生態城市。
2)堅持綠色出行優先 將城市空中慢行廊道體系納入城市綠道系統規劃和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穩步有序地推進城市空中慢行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城市空中慢行廊道在城市綠色交通體系中的核心作用,促進城市慢行空間立體化發展,減少不同使用需求的交通個體之間的矛盾沖突,轉變以車為主的城市道路空間組織方式,重塑以人為本的綠色交通發展體系,建立舒適安全、連續的城市空中慢行空間,創造空中慢行空間的微循環體系,引導城市居民選擇非機動車出行。
3)協調城市空中慢行廊道與交通管理 在發展城市空中慢行廊道的同時,合理制定空中慢行系統的管理措施,引導其向綠色交通出行模式轉變。例如:規定非機動車空中騎行的秩序,引導非機動車的合理使用;協調好城市空中慢行廊道系統各項要素的土地使用與慢行廊道的相互關系,注重城市慢行廊道沿線的土地開發性質與慢行立體空間之間的呼應。
樹立“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優化慢行者的物質和情感體驗,營造最佳精神場所,從而建構可認知、可識別、安全、積極、有生命力的空中慢行情境。城市空中慢行廊道人性化設計應包括標志系統設計、空中慢行活動場所創造、場所精神營造、無障礙通道設計等。
城市空中慢行廊道設計應統籌考慮整體功能與城市風貌協調統一,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城市設計路徑、邊緣、節點、地標、地區等要素,全面考慮慢行廊道系統與其所處環境的協調性,與城市各項要素如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城市商業空間、城市開放空間形成互動,通過無縫銜接,為不同需求群體提供方便、健康、安全的空中慢行空間,減少地面地上交通沖突,提高城市慢行的通達程度和交通效率。
空中步行系統雖是空中慢行廊道系統的組成部分,但其在本質上和技術上皆有所差別。由于筆者專業和研究方向限制,本文未對空中慢行廊道的工程建設技術作出論述,而是通過對未來城市空中慢行廊道發展情境分析,勾勒城市空中慢行交通體系,為城市集約發展、城市人車分流、城市交通安全、城市生態環境等城市問題提供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