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云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眾多城市出現“千城一面”及“特色缺失”等現象。城市魅力空間作為高品質城市文化生活的空間載體,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自然景觀是城市歷史形成的骨架,歷史遺存是城市重要的魅力要素。在全球化競爭的年代,地域特色與文化個性已成為各國競爭的重要戰略資源和軟實力所在,是吸引高端人才定居和創業的重要環境。因此,建設空間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生態環境友好的城市魅力空間已成為發展趨勢和潮流。城市設計注重城市特質空間與城市形象特色空間生成與發展的內在空間契合,強調從城市獨特的自然環境、歷史文脈的延續與優秀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彰顯城市特色和魅力。新時代背景下,城市魅力空間的塑造更需延續歷史文脈、加強風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實現高品質新型國土魅力空間。
城市魅力空間是指能彰顯城市魅力的空間。從空間維度上看,城市魅力的呈現和感知包括以下3個不同的層面。
1)自然山水空間 自然山水資源是城市本體最直接的空間顯現。
2)歷史人文空間 城市空間特色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存在,是在城市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資源是彰顯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徑。
3)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的優化、細化會產生要素集聚與美學效應,使城市成為良好別致的魅力城市。
城市魅力空間的塑造是從塑造大地景觀、彰顯歷史文化、保護生態基底、建設美好人居、凸顯空間特色角度,在深入分析城市空間特色及認知的基礎上,構建城市魅力空間結構體系。基于城市本身自然的多樣性、文化的豐富性,結合未來城鎮化推進的空間差別化要求,規劃要綜合考慮城市地域特色的自然地理分區、文化分區和城鎮化空間發展格局的不同要求,兼顧傳統文化根基和未來發展,通過更精細的分區引導塑造,使城市魅力空間的塑造更精準、豐富、立體。
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發展的思維方法,與城市規劃思維的發展交織在一起,城市規劃思維的每個環節都影響城市設計的發展。
區位空間審視是借鑒并運用經濟學中經濟區位論——區位空間優化理論展開的城市設計功能、性質、文化藝術審美、形態空間設計、價值評判的區位空間選擇。基于區位主體的區位空間審視是結合城市意象的感知,把握其特質,進而基于區位主體的現狀研析,總結現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通過相關典型案例的研究,發掘城市形態空間的內涵本質,最終確立城市形態空間塑造的基本命題與戰略目標。
特征鮮明的自然環境是城市魅力塑造的立足點。安徽省懷遠縣自然山水資源豐富,在山水城的關系上,懷遠屬于典型的“依山傍水”型城市,位于四水交匯、三山會聚之地,風貌獨特罕見,總體表現為“山體傍城、水體串城、溝渠融城”的特點,近山水而不止于山水,城市發展既可享山水之美,又不受山水之限。
懷遠縣地處吳越、荊楚、齊魯、三晉四大文化交界之地,各家文化思想在此處交匯融合,兼容并蓄,促進了懷遠文化的發展。通過長期的文化積淀,凝練出大禹文化、淮河文化、石榴文化、花鼓燈文化。懷遠歷史遺存久遠,應在今后的城市建設中保護與彰顯,并劃定出一定區域的歷史風貌地區,對現存的歷史遺跡進行保護與利用。在對城市文化區位和城市歷史脈絡研究的基礎上,應針對城市的人文設施進行深入的數據分析。此處的人文設施主要包括遺址、歷史街巷、歷史建筑以及地域文化等。
通過客觀分析城市的自然本底和文化基礎,在自然山水層面,懷遠縣存在以下4個不足。
1)保護利用不足 山體植被匱乏,建設侵入山體和水體,游憩功能較弱,溝渠水系未利用。
2)視覺融合不足 高層建筑遮擋觀山水視線,近山建筑與山體不協調,近水區域觀水體驗不佳。
3)空間銜接不足 城區綠地與山水資源體系銜接不足,山體水系可達性差,堤壩路阻隔。
4)功能融合不足 近山、濱水空間與城市公共功能結合不足。
在歷史人文空間的研究上也存在問題,例如:歷史遺存缺乏維護、歷史遺存展現和利用不足;歷史遺存、文物古跡分布零散,不成體系,無完整歷史街區;舊城改造忽視文脈,整體拆遷、全部重建、就地平衡的改造模式對老城區歷史文化遺存破壞較嚴重;地域文化展現不足,大禹文化與石榴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只有少量體現、淮河文化與花鼓燈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基本沒有體現。
針對以上現狀問題,如何把懷遠建設成獨具自然風光、地域文化突出、歷史特色鮮明的城市,是規劃問題,更是城市設計的問題。
基于對自然地理環境特征的把握、人文歷史文化特色的認知、魅力空間的審視以及設計命題與靈感的捕捉對整體空間設計意識與形態的理念構筑,運用城市設計的思維方法對城市魅力空間的塑造提出規劃策略和空間的組織和設計。
1)青山綠水 改善荊山、渦河、淮河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并提升其游憩功能。對于荊山,禁止開山采石,加強植被保護,并逐步分類拆除侵山建筑。對于渦河、淮河,宜將部分堤壩內綠地拓展為城市公園,打造濱水景觀,提升濱水區域吸引力。對于現狀溝渠水系,將其與渦、淮河連通,構建城市水安全格局。
2)顯山露水 結合懷遠現狀建設情況,選擇以“重要駐足點觀山,分段看山,形斷意連”的方式對城市進行局部高度控制。并結合現狀道路線性走向,對城區內觀山視廊兩側的建筑高度色彩及形態等進行控制。
3)連山融水 對全城山水脈絡進行梳理、連通,打造多層級、全覆蓋的山水網絡。對堤壩路交通進行優化提升,弱化其空間阻隔效應,疏解其交通壓力。
4)親山近水 于荊山、渦河、淮河周邊增加若干承載城市功能的空間與山水通廊,將城市的運動健身、休閑觀光、商業商務等功能與山水緊密結合。
1)保護歷史遺跡 對于現有歷史遺存,應注重加強保護。對于現狀損毀但價值較高的歷史建筑,進行修繕與保護。對于歷史價值較高但已消失的歷史建筑,進行原址恢復,原址已被其他建筑占據的,進行異地恢復。對歷史街巷進行分類梳理,分為步行街巷、人車混行道路與景觀步行道3類,分別采用不同的保護措施。
2)再現歷史記憶 劃定歷史風情區,作為未來以懷遠傳統民居及教會風格為特征的再造風貌區,以休閑游憩功能為主。以歷史風情區為核心,將周邊開放空間整合成為整體,通過歷史風情區帶動整個老城區的發展。
3)彰顯地域文化 通過不同方式彰顯4種不同的地域文化:以設立景區、組織公共活動的方式展示淮河文化;以修建體現禹文化的景觀、組織傳統祭祀活動、舉辦文化研討會等方式展示大禹文化;以設立民俗文化區、舉辦花鼓燈藝術節與民俗大會的方式彰顯花鼓燈文化;打造石榴景觀節點,將石榴符號融入城市小品等方式彰顯石榴文化。
4)構建文化體系 利用綠道等線性元素將點狀的歷史遺跡及歷史風情區串聯,形成“一橫三縱二片區七節點”的歷史文化體系,從而使市形成完整的歷史體系與格局。
1)重塑魅力空間格局 綜合考慮城市自然山水、歷史建筑、公園廣場、公共服務設施及核心功能區的分布情況,將資源疊加,形成懷遠城市特色魅力空間。
2)增加公共空間總量 按照相關規范及參考案例等指標要求,增加人均公園綠地、人均廣場用地等公共空間總量。
3)建立公共空間體系 對城市中綠地廣場類開放空間進行控制引導,促進城市與自然山水環境相互融合,塑造懷遠特色綠地格局。保證景觀資源的均好性和宜人性,形成總量豐富、體系完整的綠地廣場空間,提升綠地廣場的空間品質,激發城市活力。
在城市中生活,在自然中休憩。每條街巷背后都有歷史名人與這座城市相關的故事。在城市的每個魅力空間,都有某個細微處向世人訴說她的獨到、特質與魅力。面對新時代新規劃的到來,我們應把城市設計好、講述好、宣傳好,讓城市魅力看得見,讓城市故事可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