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貴蘭,郭本羽
(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自2000年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經濟社會化的發展,根據民政部作出的預測“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目前的養老機構根本無法滿足老齡人口日漸增多的需求。根據國情,我國提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的養老策略。現階段,我國的適老化設計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更有針對性地對老年人的生活進行研究,提升適老化設計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讓老年人能夠享受舒適的生活。
JGJ 450—2018《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設計標準》將老年人分為3種類型: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我國住宅建設標準規范更多的是基礎性標準要求,大多強調基礎建設,強制性界定標準與前者相比相對較少,基礎性規范標準在設定過程中是以“平均值”為基礎,包括居住者的平均年齡段、對空間的平均使用情況、各個年齡段的身體情況等。但在多樣化發展時代,基礎性標準規范面對多樣化居住需求、突發問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更缺乏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在進行適老化設計過程中參照籠統的標準(該標準主要對介護程度要求較高的老年人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卻并未考慮健康老人的居住需求。因此,我們應適當借鑒國際成熟的通用設計標準,采取適老化分級解決方法對平均值進行不同層級的細化,制定符合不同年齡段、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的適老化設計標準。在設計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老年人的生理狀態,還要考慮老年人的心理特點、行為特征等,提升適老化住宅設計的自由度,滿足不同居住者的需求,符合多元化時代的適老化住宅設計發展趨勢。
我國社會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這對適老化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老年人住宅設計與傳統建筑設計不同,它是隨著老齡化時代的發展提出的一種新概念,所以行業內將與老年人相關的項目統稱為“老年建筑”。民政部針對社會老齡化現象提出了3種養老方式,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但3種養老方式無法在建筑實體上進行清晰的劃分。居家養老為住宅模式;社區養老也是以居家為主,社區上門服務;機構養老也不能排除將機構設置在社區內。因此,我國制定的3種養老方式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對應的建筑類型,完善養老模式。同時,應當以住宅為依據建立針對性的適老化通用設計標準,以促進我國適老化住宅的發展。
適老化公共空間包括社區公共生活空間、樓宇內部公共空間。在適老化設計過程中,公共空間設計屬于薄弱環節,但是公共空間對老年人的生活非常重要。比如很多老舊底層住宅沒有設計電梯,也無法改建添加電梯,導致很多老年人無法正常下樓參與社區的老年活動。為了不麻煩子女,不少老年人只能長期蝸居在家中,這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調查普通住宅項目中的適老化設計進行了解,發現部分較為人性化的建筑項目基于老年人的自身需求設計了相應的環形步道。現有住宅設計中,即使是中低層建筑也會配置電梯,這是適老化公共空間通用設計的要求。在住區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需要關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安全問題,如老年人步行速度緩慢,為了避免其在住區活動過程中遇到雨雪天氣無法快速回家,可設置遮風擋雨的連續長廊與各個樓棟進行合理串聯,讓老人們在任何天氣情況下都能安全地在住區活動;樓棟公共空間區域的設計,需要適當放大空間尺寸,并設置無障礙扶手,滿足多種類型老年人的出行需求。
套內空間是老年人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在設計過程中增加適老化設施能夠有效減少老年人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這也是每個老年人對套內空間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因此,需要將套內空間設計作為提高老年人高質量生活的重點。對比普通住宅和適老化住宅設計的特點可以發現,適老化設計中存在一定的創新性設計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適老化功能空間設計更具普適性,能夠作為適老化通用設計原則使整體空間實現一體化、集約化。老年人由于身體原因行動不便,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設計相應的輔助工具,并確保室內空間的視線良好,便于老年人日常更好地活動和交流,且在老年人出現突發情況時能夠及時發現?;谏鲜鲂枨?,需要在套內空間設計中以大空間結構體系為基礎塑造完整的集約型空間,與老年人有較強關聯性的空間,如起居室、廚房、餐廳等可以構成一體化空間。同時,適老化設計還需要關注不同年齡段居住者對房間的需求,在設計過程中需要保持居住空間的靈活性。
普通適老化住宅設計以能夠自理的健康老人為主,酌情考慮行動不便的人和幼兒,所以在主要功能空間設置上是對正常范圍內的無垂直型高差和空間制度進行考慮。但專門適用于老年人的住宅,在適老化設計方面需要對老年人的特殊行為習慣加以考慮,如對借助拐杖、輪椅等輔助工具才能在住宅空間內行走的老人,該種情況下便需要盡量擴大空間的尺度,但并非單純的比例縮放,還需要考慮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在有限的居住面積范圍內,取消利用率較低的次臥,將老年人經常使用的起居室空間放大,然后通過回路設計將起居室、臥室、陽臺等室內空間進行有效串聯。
隨著現代適老化設計的逐漸發展,新建普通住宅中也開始添加各種集約部品,為居住者打造高品質的居住空間。本次提出的適老化集成部品設計為適度選擇適宜的產品,比如傳統適老化設計中需要在居住空間設置相應的扶手,但新的普通住宅適老化設計則是以滿足住戶連續界面形式的支撐、依靠、俯臥等需求。因此,在設計與安裝適老化集成部品時,不能以犧牲他人利益來滿足某個人利益,而是需要盡量為每個人創造共同便利。有老年人居住時,必須設置連續扶手才能滿足老年人生活起居的需求,因此需要在承重墻體和輕鋼龍骨墻體上進行預埋構件的設計,為了能夠在未來對扶手進行改造,可以采取潛伏設計。
適老化住宅在設計過程中,集成部品設計更加直接,基本不會設計在隱晦之處來弱化功能部品,而是盡可能在老年人需求的地方增加適老化的部品?,F今,我國有很多空巢老人在家獨自居住,安全性沒有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拋開空間設計手法差異等,對比普通住宅和適老化住宅的集成化部品配置,兩者之間并無太大的不同,且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部品配置越來越完善,以老年人為主體的集成部品適老化設計已經逐漸提升。
在適老化住宅設計過程中,運用綜合性集成技術能夠滿足老年人對高質量居住環境的需求。適老化專項技術并非技術創新,而是對現有技術進行整合,以集成技術體系全面提升居住的功能性。普通住宅需要根據項目建設情況選擇對應的技術體系,適老化住宅則需要對“老年”加以關注,如在設計中應用可視門禁系統、住區定點監控系統、公共空間標識系統等。套內空間采用適老化集成技術能夠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如采用自動警報器、健康監控設置、照明、綠色建材等,可全面提升適老化住宅的居住功能。
在住宅成為普遍需求的時代背景下,適老化設計更具普適性的意義,為了更好地應對老齡化社會,需要將滿足老齡化需求作為所有住宅的基本功能品質,只有形成該種觀念,才能讓老年人的居家養老生活更加舒適,這也是適老化設計的核心觀念和追求的目標。因此,需要將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融入適老化住宅設計中,樹立適老化住宅建設理念,在解決老年人住宅問題的同時優化建筑設計,讓全社會能夠從全新的層面理解與分析適老化設計,以應對未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老齡化危機。
適老化設計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在住宅設計、建設以及后期維護的過程中都應將適老化以動態的形式貫穿始終,并針對具體發展情況進行適時更新和改善,便于未來使用過程中隨著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以及精神需求的變化進行相應的改造設計。因此,必須在住宅設計過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從建筑領域有效解決未來人口老齡化的危機。
應對現代社會人口逐漸老齡化的趨勢,必須從住宅設計入手為老年人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居家養老是目前我國老年人的主要養老方式,因此需要關注住宅的適老化設計,并堅持“以老年人為本”的理念,從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發,設計適合老年人的室內空間環境,滿足老年人高質量、高保障的居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