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潔 田小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重點強調“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也陳述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提出“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引入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見,社會工作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撤村并鎮是指把多個相鄰村莊的村民整體搬遷上樓,同時將其所屬的村委會整合為一個居委會,形成居民同質性程度高、社會分化程度低的新社區。近年來,在撤村并鎮的背景下,城鎮化進程加快,改善了拆遷戶的居住條件,但也帶來了部分居民和政府的矛盾激化、新社區的治理機制沒有及時理順、社區治理成效不佳等問題。從文獻來看,大多數學者認為“村改居”社區治理和農村社區治理中存在許多問題。劉鑫、王瑋認為在當前“村改居”社區治理實踐中,政府行政力量過度介入、其他治理主體參與不足[1]。胡振光認為,“村改居”社區面臨的關鍵問題具體表現為居民間信任不足及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緩慢等問題[2]。曹慶新、徐晗等認為農村社區治理存在文化基礎弱、生態環境差、經濟主體單一等問題[3]。實際上,在撤村并鎮背景下社會工作機構作為社會組織,能夠在政府和居民之間起到協調作用,應該擔當起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責任。
從社會工作者(以下簡稱“社工”)與服務對象的角度來看,優勢視角相信人們天生具有通過利用自身的資源來改變自身的能力。社工應著重于挖掘村民的優點,幫助村民認識自身的優勢,從而利用優勢預防和解決問題。從社區發展的角度來看,優勢視角強調社區發展應該重視資產建立和能力建設。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社工要意識到農村社區具有自然資源的優勢、人際關系與生產合作關系的優勢、政策關注的優勢等。
村民產生不滿情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部分村民不了解撤村并鎮的相關政策緣由;開發商和政府給予村民的補償標準不符合村民的預期;沒有失地的農民拆遷后因社區距離耕地較遠而不方便耕作;部分失地農民擔心面臨就業難的問題,且失去了農產品這一收入保障,較少享受市民待遇和社會保障;也有部分村民認為撤村并鎮后生活開支增加,所以,一些村民對撤村并鎮產生不滿情緒,給基層政府治理造成困擾。
當前我國取得了絕對貧困人口全部清零的勝利,但是生活在偏遠山區、災害易發地區和扶貧項目存在政績化的地區、依靠單一企業扶持脫貧的地區的人口返貧風險較大。另外志氣不高的脫貧人口、收入剛超過貧困線的人口返貧風險較高。
受傳統社會的影響,農村居民形成了較為嚴重的小農意識,雖然在市場經濟影響下我國農村小農經濟意識有所轉變,但是根本上廣大農民的思想觀念陳舊保守的狀態還是依然存在,并阻礙了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政府急于追求經濟發展和政績,村民缺乏文化自信,鄉村富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文化沒有得到保護、傳承和合理的利用,鄉村公共文化體系的建設和鄉村文化氛圍的營造常被忽視。較多的村民缺乏對鄉村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的機會和意識。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到,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堅持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也對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綱領性的指引,這些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為我國農村地區撤村并鎮工作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從專業價值觀的角度看,社會工作能夠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的行政人員價值觀向積極的方向轉變。社工對任何服務對象及其言行、價值偏好、習慣、信仰都保持由內而外的包容與尊重的態度,從內心接納他們,用心傾聽他們的訴求,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需求,充分保障他們獲得基本的資源和可靠的專業服務的權利,同時還應將他們視為工作中的重要伙伴從而針對村民的個性化需求、問題及優勢和每個原始村、社區的實際情況,做到一人一策、一戶一策、一村一策、一社區一策。
另外,社會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對于農村社區治理非常有效。運用個案工作方法,能夠以個別化的方式對潛在的返貧者、遇到困難的村民進行精準、持續幫扶,切實有效幫助村民解決問題、提高能力。運用小組工作方法,社工不僅能夠幫助組員解決問題、共同成長,還能以小組工作為契機,引導小組這一社區社會組織的幼體成長為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運用社區工作方法,可以幫助村民改善社區衛生環境、生態環境、治安環境、文化氛圍,提高村民的公民意識,幫助村民發展特色產業,營造相互關懷的社區氛圍,建設友好型社區。
第一,社工的身份優勢能夠起到協調作用。一方面是為村民和政府搭起橋梁。社工在開展服務時不會給村民帶來因權威產生的壓力和距離感,村民在社工面前比在政府官員面前更愿意展現真實的生活狀況、表達真實的訴求。社工可以將這些訴求形成報告反映到政府相關部門,也可以向村民解讀相關的政策、文件,形成政民的良好互動。另一方面社工貼近村民,具有在場優勢,能向村民提供零距離、全方位的專業服務。
第二,注重服務對象的內生動力。“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社工運用專業方法和技巧,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最終達到服務對象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預防問題的目標。這一理念與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所倡導的“內源發展”和“內生動力”理念是高度契合的。社工可以通過提高村民的公民意識、培養公民的參與能力、糾正村民的偏差認知等方式,提高村民的內生動力。
從優勢視角來看,村民和政府產生沖突,說明村民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沖突原因是雙方信息溝通不暢。政府沒有及時向村民宣講相關政策,沒有及時聽取民意,村民不知道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向政府表達訴求。社工可以在村民和政府之間進行協調,向村民宣講和解讀政府的政策,同時將村民的需求、意見、建議反饋給政府,實現政民良好的互動和溝通。
一是社工應對精準扶貧對象開展脫貧后的跟蹤幫扶,并鼓勵村民發現自身的優勢,提升持續改變的信心和能力。二是社工應發揮政策倡導的功能,將專家的建議和村民的意見傳遞給政府相關部門,幫助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防止返貧現象發生。三是社工可發揮資源鏈接者的作用,既可鏈接專業的社會組織為扶貧對象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又能鏈接多家優質企業對農村社區進行對口幫扶。
村民是鄉村社區的主人翁,社工應積極培育和提高村民的公民意識,才能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一是運用社區教育的技巧提高村民現代公民意識。可以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在線下,可以采用橫幅、社區大喇叭、熟人口口相傳等手法進行宣傳。在線上,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為村民推送有關提升公民意識的內容。二是發掘和培育村民帶頭人。因為他們本身比社工更具有“熟人”優勢。社工在與村民打交道、開展小組工作及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時,應留意觀察村民中的輿論領袖,主動邀請他們參與社區工作,為他們提供獨當一面的機會。三是培育鄉村社區社會組織,提升村民的自治能力。社區社會組織既可以帶動村民參與社區事務,也可以為村民提供激發潛能、相互學習的平臺。社工利用熟人社會本身就有很多小團體的優勢,開展小組工作、滾雪球式地壯大志愿者隊伍,將小組、志愿者隊伍培育成社區社會組織,從而實現社區居民自治。
農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社工要利用這一優勢,打造農村社區的休閑娛樂文化品牌和旅游文化品牌。農村社區文化品牌的營造要分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社工應通過政策倡導的方式,促進政府出臺加快農村社區文化營造的政策,對社區進行資源支持;同時社工通過田野調查、故事匯編、文獻查閱等方式,發掘和保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村民的參與意識、文化自信和歸屬感,從而推動農村社區文化品牌的營造。第二階段,在資源保障的前提下,社工可以帶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文化品牌的塑造工作。社工可以協助社區社會組織定期開展活動,服務并吸納更多的村民,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可以針對鄉村的特色文化,定期舉辦鄉村旅游文化節,助力休閑娛樂文化品牌和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
綜上,社工機構和社工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在撤村并鎮加速的情況下,應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服務優勢,解決農村社區治理的問題,提升村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