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羽雪

春季肝火旺盛,極易“引火上身”。加上氣候干燥、多風,易引發口腔潰瘍、牙齦腫脹出血、口眼干燥、便秘等癥狀。
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醫師賈志遠介紹,每年春季,口腔科都要接診不少口瘡、唇炎、牙齦腫脹出血的患者。他會建議這類患者多喝水,注意增加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的攝取,多吃新鮮蔬果,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口腔衛生,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齒,少吃荔枝、桂圓、榴蓮等。“爛嘴角”的患者可適當攝入維生素,在患處抹紅霉素眼藥膏。
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陳意遇到“上火”問題時,會要求患者忌口、禁酒,不吃辛辣、過咸的食物,多吃苦瓜、芹菜、黃瓜,保持大便通暢。他認為,很多人在冬天進補過度,春天應調節飲食祛“火”。這樣的患者不適宜一開始就用藥,如果能通過多喝水、吃蔬菜的方式,或通過喝綠豆湯解決最好。另外,要想不上火,還須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發怒,因為心情不好更容易助長火熱之邪。浙江省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徐福的“滅火”法便是保持適量運動,運動可揮發陽氣,提高抵抗力,達到陰陽平衡。
每年春天因關節痛、不靈活等就診者增多,中老年人春季最易復發關節炎。因此,專家建議大家做好保暖,局部使用護膝、護腕、護腰、長襪等。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使用溫水洗臉、手,睡前泡腳。天晴時,老年人可以出門曬太陽、散步,如遇天冷就仍像冬天一般御寒,切莫逞強。多吃蛋、奶、豆制品、蔬果等,必要時可遵醫囑補充鈣、硫酸氨基葡萄糖、維生素D等營養素。腰腿痛患者急性期一定要按醫囑臥床,避免勞損加重。
頸肩痛在春季同樣十分高發。北京東直門醫院針灸科主任劉穎推薦在醫師指導下自制寒濕肩痛膏外用,可溫經除濕通絡,對于頸肩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伸筋草、透骨草、千年健、川烏各30克,紅花10克,葛根20克,打粉后與凡士林膏、姜汁拌成糊。中老年人可遵醫囑,取適量敷在患處,外用繃帶固定,每次敷6小時,若皮膚瘙癢、疼痛則應及時取下。
春季面癱患者也逐漸增多,可能與長期外出活動增多、免疫力降低有關。面癱發病看似突然,但有些人有面部僵硬、疼痛等細微變化,往往不當回事。預防面癱,建議不要太早穿低領衣,避免頭面部過度吹風、受寒。
春暖花開、草長鶯飛,本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季節,但對過敏性鼻炎患者來說,是他們最難熬的季節。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春天植物毛絮、花粉等大量致敏物質飄散,導致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高發,要注意預防為主、規范治療。如果確診了這些過敏性疾病,要盡可能找出過敏原,從而減少接觸或應用免疫治療。可在花粉季開始前1~2周就用抗過敏藥,直到花粉季結束。
塵螨、蟑螂、寵物毛是常見的室內過敏原,建議清潔環境,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經常吸塵。戶外過敏原主要為冷空氣、多種花粉等,如果過敏性鼻炎癥狀嚴重,建議避免在春季前往植被豐富的地方。
在中醫看來,過敏性鼻炎常見于肺衛不固證,多與氣虛、肺脾虛有關,可適當吃些玉屏風顆粒、山藥薏米粥等補氣、健脾補肺。同時,建議患者用黃芪、黨參煲雞湯,有很好的補氣作用,還可用黃芪代茶飲,每天泡五六克,喝一兩個月沒問題。
春天疾病多發,心腦血管病也在其中。心腦血管病每年有2次高峰期,一次為11月至次年1月,一次為3月至4月,現在正是第二個高峰期。春季,心腦血管病患者容易感到頭暈、胸悶。
高血壓患者避免心腦血管時間最重要的就是規律服藥,控制血壓,避免血壓波動。除了規范用藥外,早上不要猛然起床,宜在床邊坐1~2分鐘后再起身。同時注意保暖,預防感冒。要切記晨練不宜太早,晨練前要先熱身,運動不宜過于劇烈。
河北省中醫院心血管病科主任苗華為說,在春季,心腦血管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做到“兩保”:一是保持情緒穩定,二是保暖。減衣服不要減得太快,即使要減,也要最后才減褲子,同時警惕部分地區可能出現的短暫降溫。此外,高血壓患者須注意多喝水,宜多喝梨水、菊花茶,多吃山藥、芹菜等,對控制血壓有益。
一到春季,很多人直呼皮膚瘙癢難耐,他們常被診斷為瘙癢癥、濕疹、股癬等。
大部分瘙癢可能是皮膚炎癥引起,尤以過敏性皮炎居多。預防瘙癢癥,醫生建議:遵醫囑用口服藥(如撲爾敏、氯雷他定等抗過敏藥物)、外用止癢劑(如爐甘石洗劑等)、糖皮質激素軟膏(如鹵米松、艾洛松等);日常生活預防中避免過度搔抓造成皮炎加重、瘙癢遷延不愈(可輕輕拍打患處止癢),洗碗、洗衣服戴手套以避免刺激患處,忌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穿棉質、透氣的衣物,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睡眠。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皮膚科主任李詠梅說,廣泛發作的頑固瘙癢者可遵醫囑服烏蛇止癢丸、潤燥止癢膠囊等中成藥,也可外搽三黃洗劑、復方黃柏液、黃柏霜、清涼油乳液等,每日2~3次;也可用荊芥、黃精、蛇床子、川芎、赤芍、苦參、土茯苓、地膚子各20~30克,水煎成2000毫升,微溫外洗。
(編輯? ? 車? ? 翀、周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