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華 申小菊
摘 要:政府購買服務是建設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面對北京市激增的養老需求,將這一方式引入到社區養老事業中,對促進養老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大有裨益。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總結當前北京市社區養老中的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剖析政府購買服務的資金來源與支出形式,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該模式的未來發展建議。
關鍵詞:政府購買服務;社區養老;發展建議;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C91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3-0049-03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349.1萬,占北京市戶籍總人口的25.4%。這意味著每四名北京市戶籍人口中就有一名60歲及以上老年人。老齡化較上一年增長了4.7%,快于同期戶籍人口的增長速度(1.2%),老年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帶來了日益攀升的養老需求。社區養老是整個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居家養老的重要支撐,對于解決養老需求,擴充養老服務供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北京市為例,綜觀社區養老發展概況及政府購買服務的具體應用,總結現有社會力量的參與方式,從中發現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瓶頸制約,以期得到關于今后政府購買社區養老服務發展路徑的建議與思考。
一、北京市社區養老中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
2013年以來,北京市政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逐步建設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體系。不斷創新養老服務在社區中的供給模式。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共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11 528個,較2010年增長了近2倍多。綜合性、多功能的社區服務站已經覆蓋每個社區,每個街道都建成有一個綜合性的社區服務中心,在社區內,老年人可享受到日間照料、配餐、康復醫療、精神慰藉、老年教育等養老服務。
(一)日間照料服務
日間照料服務是指由社區提供場所,供老年人白天活動生活的服務。這一服務能夠解決留守老年人獨處家中的問題,能夠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避免精神孤獨,也能夠避免無人照看或應急不當而發生意外。除日常生活,有的中心還提供理發、洗浴等服務,老年人可以與年齡相仿的同伴在此活動,晚上回到自己家中,與子女等家人團聚。甚至子女短期外出,還可以把老人送到驛站臨時托管,這是目前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大都樂意選擇的養老服務之一。《北京市民政統計年鑒(2018)》中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市16個區縣的日間照料中心共有床位數為5 691張,共計照料人數約為3萬人。日間照料人數以各區縣實際養老需求為重點,根據本社區老齡化趨勢,分別設定了三年計劃。
(二)配餐服務
為解決空巢老人的就餐問題,北京市絕大部分社區都建立了老年餐桌。資金來源為政府補助和項目補貼,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選擇有資質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品牌餐飲企業提供社區餐飲服務。經營模式可分為以下兩種:一是企業進駐社區,制備餐食,老年人到社區內的固定場所就餐,或由工作人員將飯菜送到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家中;二是企業設立中央廚房,通過餐車配送到各社區。政府購買的運作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通過補貼購買一部分餐飲服務,減少老年人的自費比例;第二,通過養老服務券與餐飲服務商的對接,實現轉移支付,實現老年福利。
(三)衛生醫療服務
老年人醫療服務目前主要的形式是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場所,開展有關老年慢性病的健康宣教活動與各類診療服務,為轄區居(村)民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定期體檢和日常常規檢查。還包括與附近醫院合作,邀請三甲醫院專家到社區內出診。除生理衛生檢查治療外,社區醫療服務還開展心理健康咨詢等相關活動,避免獨居老人出現焦慮、抑郁情緒。
(四)精神慰藉服務
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依靠社區的活動中心(活動站),老年活動中心一般設有多功能室、棋牌室、閱覽室,配備健身器材和書籍,社區工作人員定期組織唱歌、觀影、知識講座等活動。一些鄉鎮社區還建立了文化大院、文化廣場,形式與活動站類似,場所和設備設施得到擴展。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各級老年活動站6 756個,老年人參與人數約為81萬,全年參加活動約586萬人次。不同的活動得到不同政府部門的支持,政府購買的形式也不同。
(五)老年教育服務
社區中開展老年教育的主要載體是老年人協會,目前全市共有鄉、街道老年人協會5 402個,參加人數約為35萬;老年人協會設置書畫、養生、健身、茶藝、美食制作等課程,為老年人提供閱讀、休閑的場所。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開展多種主題的知識講座與培訓,組織歌唱、舞蹈、太極拳等文體活動,為老年人發放電影票、話劇票,提供免費觀影、觀劇服務。還有的社區根據老年人需要,開展幫助老年人學習智能手機使用的服務。
二、政府購買服務的資金來源與支出形式
(一)資金來源
近些年,在國家政策的倡導下,北京市不斷拓寬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資金來源渠道,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和外資以多種形式捐贈或興辦社區服務事業,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擔機制。統籌資金來源包括公共財政預算資金、福利彩票公益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三個部分。“十三五”期間,根據《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全市養老資金增加至2019年的12億元。
(二)資金支出
支出主要包括老人的養老服務券結算補貼、用于獎勵養老(助殘)餐桌、托老(殘)所及其他簽約養老服務商中的先進單位、社會辦托老所全托型床位運行資助等方面。對于養老購買服務的項目采取綜合評價方式,通過現場觀察、入戶調查、實地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進行考核,根據綜合評價結果給予服務經費補助。具體到居民個體,北京市率先開始實施補貼到人的制度。2020年,海淀區啟動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實施辦法,為困難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所需的經費,由海淀區居家養老服務專項資金負擔。
三、社區養老中政府購買服務的問題分析
自北京市的社區養老服務事業引入社會力量參與以來,新增了一些養老項目,擴充了養老服務的內容,繁榮了養老服務市場,切實解決了一些老年人的需求。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地區發展不均衡
從行政區劃來看,北京市的老年人口分布呈現出“城六區集中,遠郊區縣較少”的總體特征。北京市城六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為196.3萬,占全市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為66.16%,而城六區的老年餐桌數、托老所數僅占全市總量的57.1%和57.1%。簽約養老服務商的數量也存在明顯的不均衡,東城區的簽約養老服務商占全市的比例為3.55%,低于老年人口占比的8.39%。而平谷區的老年人口僅為全市老年人口比例的2.8%,卻發展了全市14.29%的養老服務商。北京市城區內老舊小區的改造難度大,遠郊區縣本身養老服務企業較多,基于人力、物力成本的考慮,選址更傾向于遠郊地區。因此,在二三環城中心的老年餐桌、活動中心與托老中心等養老基礎設施,在城區的分布比例均不及老年人口的占比,且在房屋面積、設施配套上均不及城郊區水平。
(二)養老服務供給狀況不佳
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以及中央對養老工作的重視下,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發展的積極性很高,但實際發展卻困難重重。民辦企業需要自負盈虧,需要面對經濟力量薄弱,發展依賴于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多變等諸多風險。另一方面,養老產業是朝陽產業,社區養老又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面臨較高的成本收益風險。一些企業不堪重負,無法等到成本收回的時間即退出,企業的生命周期較短。
其次,居家養老服務的適切性程度受到服務從業人員供不應求、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的限制。目前居家養老的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絕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老年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此外,由于養老服務人員的工資待遇普遍較低,社會身份認同不強,工作人員的流動性大,離職導致的頻繁更替服務人員的情況時常發生。
(三)醫養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還未建立
作為居家養老的補充,社區養老服務往往提供更多的是日間照料與一日三餐服務,以及組織老年人進行各項文娛活動。這些服務對于健康老年人來說較為適用,但考慮到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特殊生理特征,目前社區無法為這一部分老年人提供專業的護理、康復醫療服務。市場上專業的養老護理員大多集中在養老機構中,社區內的護理團隊還未形成規模,也并無專業的醫療設施配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專業技術普遍不如專科醫院,一部分招募退休人員或兼職人員,加之業務培訓的欠缺,不足以應對一些老年人的較為復雜的慢性病。
四、對政府購買服務在社區養老未來發展中的應用建議
“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面對不斷擴大的老年人口規模及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應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原則,引入社會資本,發揮政府購買服務的重要職能,擴充社區養老的規模與內容。本文針對前文中所述的當前問題,提出對未來發展模式的建議。
(一)平衡養老服務資源
利用現有社區資源,增加中心城區養老服務項目與內容。注重各區縣之間的平衡發展,適當進行資金在各區縣之間的調控。補充資金使用政策,力求每一項社區養老服務內容的補貼都有章可循。另一方面,通過建設養老服務中心,分擔社區養老的壓力,結合城市外擴的大背景,合理引導老年人的流動,進行養老疏解,采取城六區和遠郊區縣之間的合作,引入養老服務到市中心城區。
(二)進行多元化資金投入
政府是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資金投入的主體,應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在現有財政預算科目之外,增加“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科目,形成自然增長機制。未來我國將建成一個多層次、多樣化、方便可及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不應是唯一的供給主體,公共財政也無力承擔全部養老支出。為了優化社會融資機制,緩解財政壓力,政府應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啟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的創新模式,保證養老資源充分供給。
(三)給予更多政策支持
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老年大學等服務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其次,建立服務評估和行業監督制度。對服務機構、內容、人員和質量等實施全過程監控;固化服務標準,引進指標考核體系,從而達到提高服務質量的目標;建立從業人員培訓體制,設立專項培訓資金,作為政府購買服務的一部分,促進從業人員憑證上崗制度的建立。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8)[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2]? 北京市民政局.2018年北京市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北京市民政局網站,2019-06-13.
[3]? 鄭杭生,黃家亮.論我國社區治理的雙重困境與創新之維——基于北京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實踐的分析[J].東岳論叢,2012,(1):23-29.
[4]? 劉振杰.關于加快社區養老服務的幾點思考[J].社會福利:理論版,2020,(8).3-5.
[5]? 陳雅玲,羅星樂,陳其華.互聯網+社區健康養老模式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20,(13):40-42.
[6]? 李麗慧.社區養老助老服務的取向,問題與應對方案[J].社會與公益,2020,(4):84-85.
[7]? 龔志文,李丹.從模式到服務:城市社區養老認知的重構——超越養老模式,從養老服務的角度深化養老服務體系[J].河南社會科學,2020,(11).
[8]?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2018年老年人口和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EB/OL].北京市民政局網站,2019-11-26.
[9]?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民政統計年鑒(2018)[K].北京:中國民政出版社,2019.
[10]? 韓宇航.北京地區社區養老驛站建筑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20.
[11]? 北京市民政局.關于公示我市養老服務扶持政策服務標準及服務供需等信息的公告[EB/OL].北京市民政局網站,2019-06-13.
[12]? 陳如丹.供給側改革下社區養老的經濟增長價值[J].時代經貿,2020,(21):8-11.
[13]? 冀然,李盛基.“三工聯動”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發展[J].勞動保障世界,2020,(5):38.
[責任編輯 文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