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君,李悅斐,李頌舒
(1.廣東省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廣東 廣州511300;2.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勤正院區,廣東 廣州510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指心臟泵血功能異常導致心功能不全,進而使心臟處于高容量負荷狀態,是多種器質性心臟病的最終階段,具有較高的病死率[1]。臨床以乏力、呼吸困難、液體潴留為主要表現,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均產生嚴重影響。臨床治療該病暫無特效方案,治療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緩解心肌重構、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目標[2]。西醫治療如給予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等均能起到一定療效,但無法達到預期。中醫具有辨證論治的獨特優勢,近年來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且取得較好療效,也為CHF的治療開辟了新思路[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采用中藥封包聯合針灸輔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在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及廣州市中醫醫院勤正院區接受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0~70歲,平均(54.39±8.97)歲;病程2~7年,平均(4.71±1.72)年。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40~70歲,平均(55.02±8.93)歲;病程2~8年,平均(4.92±1.7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相關標準[4]。②中醫辨證標準參考《2014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診療專家共識》中心力衰竭氣虛血瘀證標準[5]。主癥:氣短,心悸,胸悶,胸部疼痛;次癥:唇甲青紫,咳喘,面色晦暗;舌脈:舌質有瘀斑或紫淡,脈結代或澀。具備主癥及次癥2項及以上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Ⅱ~Ⅲ級;依從性好;患者及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伴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衰竭者;妊娠、哺乳期女性;針灸不耐受或中藥封包過敏者。
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常規療法治療。根據《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給予常規利尿、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維持、強心等常規治療,并給予貝那普利(上海新亞藥業閔行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840)口服,每次10 mg,每日1次;呋塞米片(福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4020369)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地高辛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8)口服,每次0.125~0.5 mg,每日1次;美托洛爾(湖南威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93)口服,每次25 mg,每日2次。治療30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封包聯合針灸治療。①中藥封包。組成:白術、黃芪各50 g,大黃、當歸、檳榔各20 g,吳茱萸30 g,厚樸200 g,粗鹽250 g,萊菔子100 g。取上藥裝入藥缽內,混合均勻,隨后加熱至60~70℃,裝入布袋內,敷于患者中脘、神闕、大橫、天樞、氣海等穴位,時間為15~20 min,每日2次。②針刺治療。取穴:內關。應用0.25 mm×13 mm一次性無菌針快速直刺內關,行捻轉瀉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隔日針刺。治療30 d。
3.1 觀察指標 ①心功能: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心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及B型鈉尿肽(BNP)。②生活質量:采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量表(MLHFQ)評定。該量表包括情緒領域(5個條目)、身體領域(8個條目)及其他領域(8個條目)3個方面,每個條目0~5分,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心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功能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EF高于治療前(P<0.05),LVEDD、LVESD、BNP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LVEF高于對照組(P<0.05),LVEDD、LVESD、BNP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B型鈉尿肽(BNP,ng/L)觀察組 40 治療前 43.10±5.95 59.43±8.08 54.31±4.50 1 080.17±379.13治療后 57.29±6.17△▲ 53.10±5.05△▲ 47.49±4.03△▲ 351.43±106.31△▲對照組 40 治療前 43.19±6.03 59.37±8.14 54.28±4.62 1 077.32±380.90治療后 53.42±6.27△ 56.31±5.22△ 49.37±4.13△ 417.68±113.29△組別 例數 時間左心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mm)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mm)
(2)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MLHFQ量表中情緒領域、身體領域及其他領域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情緒領域、身體領域及其他領域各項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情緒領域評分 身體領域評分 其他領域評分觀察組 40 治療前 19.47±3.19 32.31±6.09 31.24±6.40治療后 7.69±2.40△▲13.24±4.04△▲ 12.51±3.69△▲對照組 40 治療前 19.43±3.21 32.26±6.13 31.17±6.43治療后 11.14±2.34△ 16.63±4.31△ 15.27±3.73△
西醫認為,CHF與心臟負荷加重、心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縮力下降等因素相關,臨床治療CHF常采用利尿、強心、維持水電解質及酸解平衡等手段,對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均具有一定作用。隨著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等藥物在CHF中的應用,患者心肌重構進程得以逆轉,然而西藥治療仍無法徹底解決CHF患者的主要病理問題,停藥后病情易反復發作,臨床療效欠佳[6]。
中醫認為,CHF是因先天不足或多種后天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臟腑虛損、血運不暢、氣血虧虛等病理現象,屬“心悸”“水腫”“胸痹”“喘證”等范疇。該病病因病機為心氣虛引起血行無力,致使血流不暢,病久導致心脈堵塞而發。心損及肺,可導致肺失宣降,引發胸滿咳喘。可見,CHF以心氣虛為發病基礎,氣虛血瘀貫穿始終,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補益心氣、疏通經絡為原則[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LVEF高于對照組,LVEDD、LVESD、BNP低于對照組,治療后情緒領域、身體領域及其他領域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應用中藥封包聯合針灸輔助治療CHF,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進而提升療效。中醫封包是中醫外治法之一,選取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溫經等藥物,熱敷于特定部位,使封包內活化物質透過皮膚,直接作用于病灶,發揮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補益心氣等功效[8]。中藥封包方中,大黃、黃芪為君藥,黃芪可改善左心室重構,大黃清熱涼血、祛瘀,與黃芪共用,可加強化瘀祛濕、補中益氣之功;當歸、白術為臣藥,可燥濕利水、補腎健脾;萊菔子、吳茱萸為佐藥,可降氣化痰、溫中下氣;厚樸、檳榔為使藥,可化飲平喘、補益心氣、利水化濕;粗鹽行氣活血、溫熱皮膚,調和諸藥,增強藥物療效。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補益心氣、通經活絡、化飲平喘之功效。針灸是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經絡貫通上下,外與皮膚肌腠相連,內與五臟六腑相接。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腧穴,通于陰維脈,有代心受邪的作用,可雙向調節心臟功能。劉聰穎等[9]研究指出,針刺內關可改善心臟血流動力學,保護心功能,緩解心肌肥厚,進而改善CHF癥狀,提高臨床療效。中藥封包、針灸配合西醫治療,能快速改善癥狀,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與陳武君等[10]研究結果相符。本研究存在隨訪時間較短、樣本量選取較少等不足,可能使結果存在一定偏差,故還需進一步探討其療效。
綜上所述,應用中藥封包聯合針灸輔助治療CHF,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