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洪偉 胡向陽 王慶波 王建東 郭 晶 李 信
(1.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2.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3.大慶職業學院;4.華駿技術有限公司)
突發事件頻發已成為世界各國共性問題,中國作為當前全球局勢的重要影響力量,其專業化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凸顯。應急管理教育的發展是應急管理人才、專業人才培育和能力提升的支撐力量,是我們應急管理教育的使命。如何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高等教育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已成為應急從教人員必須回答和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國自2003年“非典”事件開始對應急管理事業引起重視,由于當時特定的突發事件對政府應對工作的需求,作為應急科學教育的一部分,應急組織管理層面的人才隊伍需求最為迫切,政府應急組織管理教育得到了關注和重視。時光荏苒,重特大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和破壞性,尤其受此次疫情沖擊和影響,使得國家對應急管理工作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應急科學教育工作更是首當其沖。大力推進應急科學教育,是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提高全民應急意識,建設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及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據此,本研究考慮國內外應急科學教育的發展脈絡,并結合我國應急科學高等教育發展實際,將我國應急科學教育分為4個發展階段,即萌芽階段(1949年以前)、成長階段(1949—2002年)、發展階段(2002—2018年)以及新的探索階段(2018年以后)。希冀通過挖掘對我國應急科學教育歷史脈絡的思考,能為我國方興未艾的應急科學教育事業發展探索提供一定參考。
國際上,這個時期尚未形成明確的或專門的應急管理體制,世界各地主要面臨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等)、瘟疫以及戰亂等生存威脅,全球緊急情況頻發,使得各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打擊,造成大量難民遷徙流亡。當人類社會風險超越了一定歷史階段人類可接受能力,人類就開始在思想文化與教育領域關注此類風險,并逐漸將如何應對此類風險的意識感知、知識惠及和技能提升納入應急科學教育范疇,應急科學教育也在不斷醞釀和孕育中。
我國這個時期處于農耕文明時代,洪水、瘟疫、饑荒等災難橫生,因此備災、抗災及賑災等活動成為了必須要做的事情,如古代糧食儲備的相關成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等都是這方面的生動體現。在這個階段,人們開始對各種災害成因進行探索,并研究相關政策、方針和法規和預防與應對措施等,于是就孕育了我國古代原始應急管理教育思想,而這些原始應急教育思想觀點被提煉總結,并以災害理學、災害工學和災害律學等形式呈現。在這個階段,我國興建了一大批減災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贛州古城等減災工程最為典范,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應急工程技術方面的原始創新思想。這個階段,天人合一的安全思想觀、救荒的管理機構、民間力量參與救荒都已呈現,同時也體現了古代原始應急科學教育初見成效,應急科學教育已處于萌芽狀態。
1950年創辦的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是國際上最早從事應急科學教育的機構雛形,以災難援助和災后重建為教育重心,以危難中的青少年為實施教育的重點,是應急教育的萌芽狀態[1]。應急科學教育以美國較具代表性。1979年,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成立,隨后組建國家應急管理學院和國家應急教育培訓基地,第一個應急管理本科專業在北德克薩斯大學開設。美國應急管理高等教育計劃頒布實施等一系列工作,標志著美國應急管理的高等教育逐漸成長,到1995年后,美國的應急管理專業從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到在職培訓獲得了井噴式發展。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對美國應急管理體制造成了極大沖擊和影響,進一步推進了美國應急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社會、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得到提升。這一階段以改革開放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改革開放前,政府對洪水、地震等災害的預防與應對最為重視,應急實踐大多也是以應對自然災害為主,兼顧事件災難,政府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對口支援”、“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一系列中國特色救災模式初步形成。軍隊作為救災的突擊力量,成為災害救助中急難險重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改革開放后,科技要素在應急工作中的重要性更為凸顯,應急工作呈現出“經濟為先的災害管理”特征,單項災害、區域綜合災害以及災害理論、減災對策、災害保險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這個時期興建了一批防災減災工程,如黃河小浪底工程、黃河下游防洪大堤、三北防護林等工程。在此期間,我國發生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大洪水等特大自然災害,以及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對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地沖擊,以至于人們對于應急科學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應急科學教育開始逐漸融入人們社會生活中,推動應急科學教育事業不斷成長。
21世紀后,國際形勢與政治環境瞬息萬變,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交織,給人類社會安全高效發展提出了極大挑戰。應急科學教育成為解決人類生存與發展問題的必需品。為保護領土安全,美國于2002年頒布了《國土安全法》,并于2003年成立國土安全部。2005年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災害,使美國政府意識到在應急管理中堅持反恐和救災并重的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人們在思想意識上已經逐漸認識到緊急情況應急科學教育的重要作用,應急科學教育已發展成為國際組織關注的一個新領域,同時也是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主題之一。
2003年“非典”事件催生了我國“一案三制”的應急體系搭建、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等綱領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系列應急相關文件法規頒布實施;應急管理教育陸續開展,應急相關協會、組織陸續成立,這個階段應急工作以全面翻譯介紹歐美應急管理為主,對目前我國應急體系設計都有較大影響。
2003年,“非典”推動了我國應急科學教育發展,河南理工大學早期通過學習借鑒西方國家的應急管理教育體系,探索符合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的應急管理類專業教學方案、課程體系與培養方案,最終在2004年,依托傳統礦山搶險救災等安全學科優勢,率先在國內開設第一個應急管理類本科專業——公共安全管理,并于2005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開創了我國應急管理學歷教育的先河。與此同時,暨南大學、防災科技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也相繼開設了應急管理專業或方向的本科教育。此后,學院制陸續提上日程,如2007年中央財經大學危機管理學院誕生,2009年暨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成立,2010年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成立等。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也開設了相應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靈活性特點使其發展更為迅速。在這方面,以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教育為例,該校經過早期的辛勤探索,在學科體系建設、科研平臺及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工作,雖然遭遇了公共安全管理專業被撤銷的尷尬,但其認準目標和方向,堅韌不拔,依托其他專業開辟應急管理方向,堅持辦學迄今,最終迎來辦學新契機,即應急技術與管理本科專業獲批(后文贅述)。在今天看來,作為我國礦業高等教育發源地的高等學府,河南理工大學開啟了“小城辦大學”的典范,其堅持應急管理教育辦學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面對重大災害頻發,國家對應急人才隊伍亟需的時代背景下,當年未雨綢繆、開拓創新的戰略眼光是彌足珍貴的。
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組建了應急管理部,對應急科學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新的契機,比如應急信息平臺建設、應急指揮系統建設、應急材料及基層應急工作等具體業務,都對應急信息化人員、應急指揮人員、應急材料研發人員、應急職業化培養和應急人才隊伍專業化提出了巨大需求。針對我國應急學科教育今后的發展與規劃,國內學者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索,張小良等結合我國特殊災情、救災制度和傳統,在當前我國應急管理專業化水平的基礎上,探討了應急學科教育的必要性和差異性,并梳理了應急專業學科的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李穎認為,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數字轉型時期,對我國應急科學教育的創新型、實踐性提出了新要求,提出圍繞應急管理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需求,匯聚應急和安全領域“政產學研用”資源,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實踐的融合創新[4]。
針對應急科學教育,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原應急救援研究所)科研團隊進行了前期初步探索工作。該團隊在汲取該校15 a應急管理教育辦學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考慮國家需要、社會需求等現實情況,認為應急救援與處置不是簡單的應急管理問題,還涉及到諸多應急科學理論挖掘技術、應急科學實驗探索等深度問題。從應急管理到應急科學,催生了應急科學教育,繼而應急科學與工程教育被提上了日程。在此基礎上,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對應急科學與工程教育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索。在系列學術積累及機構組建等支撐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應急科學與工程教育的基本學術觀點和學術規律,包括應急科學的教育維度支撐本質是應急科學與工程教育體系設計,其包括應急科學、應急技術、應急工程、應急產業、應急管理及應急文化等6個分支,提供了對應急科學教育問題認知思維框架、認知的6個維度,進一步豐富既有應急科學教育理論,構成了應急科學與工程教育體系的主要骨架。應急科學與工程教育體系作為一個涉及應急研究領域的交叉學科,其研究對象是突發事件;其研究目的是從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管理及文化等6個維度來防控突發事件,研究突發事件預防、處置及災后恢復整個周期過程,系統性防范與應對策略[5]。2021年新增應急管理本科20家,應急技術與管理本科16家,應急裝備技術與工程(新專業)1家;2020年新增應急管理專業1家,應急技術與管理專業4家;2019年新增應急技術與管理專業2家,迄今44所高校擁有應急類本科專業。應急產業專業尚未出現,應急產業是應急工作的引擎和保障,此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值得探索。目前應急科學基礎工作是困擾應急工作的瓶頸性問題,是關系到應急事業長期發展的戰略問題,亟需引起重視。
此外,一些實體機構開始關注、認識到應急科學與工程教育體系的學術創新潛力和現實戰略價值,開始組建相關機構并探索這項工作,如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建筑大學應急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計量大學應急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等相繼成立。從我國應急科學教育整體戰略發展視角來說,應急技術與管理專業的國家布局是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也是順應應急管理新形勢、加快培養應急專門人才以及著眼新的應急學科增長點的戰略布局需要。同時,從應急管理教育到應急科學教育的探索,最終目的都是服務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及能力現代化建設需要。據此,應急科學與工程教育體系的探索性研究將會進一步深入理論挖掘和實踐探索,依托應急技術與管理、應急管理等專業綜合性特點,重點圍繞應急硬科學、應急軟科學2個視角,從工學、管理學、實訓等層面,交叉并舉,從應急科學、應急技術、應急工程、應急產業、應急管理及應急文化角度,圍繞突發事件防與控,遵循實踐為解決問題的標準前提,突破既有慣性思維框架,以開放、包容、創新、共享的謙卑心態,積極推動新時代從應急管理教育到應急科學教育的新認識和轉型探索研究,講好應急教育故事,推動應急文化建設,為實現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及能力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學科建設需要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規律,一個學科僅為一個部門服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完善的,具有強烈的國家使命感、社會責任感,著眼應急科學理論問題意識及現實命題思路,深入挖掘應急科學基礎理論與探索實踐問題,推動應急科學與工程教育體系建設,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及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是服務國家、社會和群眾的根本遵循。
“應急管理”這個詞因為2003年“非典”而引起重視,當然不是說過去沒有人關注和研究。這個原本教育部專業目錄里不存在的名稱,師資隊伍都是來自不同領域,許多人要么選擇離開原來領域,要么舍棄了博士年華的原有專業積累。也許留下的、堅持下來的都是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這些也算應急科學教育史內容,應該要記錄下來,讓應急工作者都知道,在早期,開拓這項工作是多么不易。同時要提醒剛剛進入應急領域的新人,要認真深入的思考中國的應急科學教育到底該怎么辦,到底需要一種什么辦學精神,這對于推動國家教育事業都是頗具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