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源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三隊,廣東肇慶526060)
關健詞:陽春市金坪金礦;外圍地質特征;找礦前景
礦區位于全國重點成礦區帶之一的欽杭成礦帶南西段,華夏系構造吳川—四會斷褶帶與陽春—臺山緯向構造帶的交接部位,屬Ⅲ-85粵西—桂東南Sn-Ag-Cu-Pb-Zn-Fe-Mo-W成礦帶內Ⅲ-85-3①陽春Cu-Pb-Zn-Fe-Sn-W-Mo-Au礦田東緣,納入廣東省十二·五規劃的鼓勵勘查區和陽春—貴子地區錫銅多金屬整裝勘查區。區域上處于粵西地區吳川—四會NNE向新華夏斷褶帶中段的陽春復向斜構造盆地東緣,區內構造線以北東向新華夏系為主,次為東西緯向構造,兩組構造在礦區所屬區域交匯,致使NNE向構造呈現反S型拐彎,區內NE、EW、SN向斷裂發育,為巖漿侵入活動和各種礦床的形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出露地層以復向斜盆地邊緣為界,盆地外以震旦系、寒武系變質巖為主,復向斜內為泥盆系、石炭系為主的上古生代—中生代構造層,巖性整體以碎屑巖為主,但盆地內的上泥盆統至石炭系分布較多的碳酸鹽巖層。
區域礦產有鎢、錫、銅、鉛、鋅、砷、金、鐵、黃鐵礦等礦種,其中以鎢、錫、銅、鉛、鋅礦床(點)及鐵、銅多金屬礦床為主。
區域內的礦床(點)多為與花崗巖有關的熱液型礦床,礦區西側數公里范圍內為與崗美巖體接觸帶有關的矽卡巖型鐵銅多金屬礦床,其中芒餓嶺、黑石嶺、地豆崗三個礦床的鐵、銅、鉛、鋅、銀探明資源儲量達小—中型規模,礦區南側為新發現的寶山鎢礦點,北面幾公里則有與花崗巖有關的脈狀鎢鉍礦,從周邊的成礦環境、結合礦區的基本地質條件及物化探信息,確定本區找礦的目標為與構造斷裂帶有關的巖漿期后熱液礦床,目標礦種為金和多金屬。
區內地層除少量沿溪谷分布的第四系洪沖積層外,只有新元古代的南華系和震旦系。
南華系大紺山群:為礦區的主體巖石,主要為云母石英片巖與變砂巖、變粉砂巖互層夾石英巖、炭質千枚巖和硅質巖,局部見混合巖化。礦區已發現的金礦(化)體均在本層的層間斷裂帶內。
震旦系壩里組:分布于礦區北部,與大紺山群整合接觸,構成東西向高垌背斜的北翼,主要由變砂巖、變粉砂巖及云母石英片巖,千枚巖互層組成,其中夾有含炭質千枚巖及薄層石英巖。
該礦區為陽春盆地東緣一東西向背斜構造。東西長20km左右,背斜南翼被東西走向斷層切割,背斜東西兩端被北東走向區域斷層切割,礦區位置偏北翼,地層傾向北北西,傾角多在60°以上。
區內斷裂目前只見東西走向層間斷裂及規模不大的北西向成礦后斷裂。
(1)東西走向層間斷裂:分布于工作區南部,共見9條,以間距幾米至幾十米成組平行產出在大紺山群的炭質千枚巖層位內,為區內的唯一導礦容礦構造,各條斷裂規模不一,延長小者100~200m,大者可達2km,組成一條長約2km,寬300m的東西向金礦化帶。斷裂帶內大致平行層面的破裂面發育,偶見互相交切,反映該組斷裂反復多次活動的特征。
(2)北西走向成礦后斷裂:走向310°~320°,傾向北東,傾角65°~70°,斷層角礫有石英、黃鐵礦,為規模不大的成礦后斷裂,對礦體有破壞但移動不大。
區內巖漿巖分布廣,出露面積近40km2。主要為燕山早期二、三次中酸性花崗巖類,另在朝其塘燕山早期二次二長花崗巖基內有后期石英斑巖呈脈狀侵入,推測為燕山晚期(五次)產物。
崗美巖體(ηγ52-2):燕山早期二次產物,為近百平方公里巖基,礦區出露為其南半部。巖性以二長花崗巖為主,局部相變為石英閃長巖和石英二長巖。該巖體大致呈NE向展布,沿其NW、SE接觸帶在有利地層巖性地段生成多個矽卡巖型鐵銅、鉛鋅多金屬礦床。
茅田巖體、腰密巖體(γ52-3):燕山早期三次產物,為面積幾平方公里巖株,巖性為花崗巖,目前未發現相關礦產。
石英斑巖脈(λπ):侵入在燕山早期二次二長花崗巖內,應為燕山晚期產物,主要分布于朝其塘附近,以走向北西西為主,也有近東西走向者。巖脈內后期硅化(網脈狀)及礦化明顯,其W、Sn、Bi、Cu、Pb、Au、As等金屬微量元素含量高出圍巖(二長花崗巖)1~5倍以上,是尋找斑巖型礦床的重要標志。
礦區常見的圍巖蝕變有硅化和黃鐵礦化,范圍前者大后者小,從幾十厘米到數米,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特別是黃鐵礦化強者金礦化一般較好。圍巖蝕變較強,主要有黃鐵礦化、硅化等,分布于斷裂破碎帶旁側。通常以硅化為主,并伴生有黃鐵礦化和金礦化、硅化,黃鐵礦化愈強而金的品位愈高。斷裂所引起的蝕變形成Cu、Pb、Zn、As的硫化物。
工作區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反映,工作區以朝其塘為中心形成一個大致圓形的Ag、Au、Pb、Zn、Cu、Sb、Sn、Mo等元 素 組成 的 綜合 異 常,面積 約10km2。經土壤測量剖面檢查,各元素異常值為:Ag一般0.2×10-6,極值32×10-6;Pb一般100×10-6,極值3830×10-6;Zn一般50×10-6,極值1040×10-6;Cu一般50×10-6,極值1610×10-6;Au一般4×10-9,極值1350×10-9;As一般3×10-6,極值10×10-6;Sn一般30×10-6,極值135×10-6;W一般50×10-6。各元素以朝其塘的石英斑巖為中心向周邊呈現高溫向中低溫元素的分帶變化,與斑巖型Cu、Mo礦床的異常模式非常相似。與化探異常對應,異常區巖石從內向外也呈現了明顯的分帶(絹云母硅化帶→黃鐵礦絹云母化帶→纖閃石綠簾石化帶)同樣顯示了斑巖型礦床的蝕變特征。
該礦區為一已知金礦點,目前地表發現一條長約2km,寬300m的東西向金礦化帶。帶內有礦(化)體9個,其中V1、V2礦體較好。其它僅見礦化,工作程度低。礦體呈東西走向,產狀與巖層一致(傾向350°,傾角60°~70°),沿走向局部與巖層呈小角度交切,但整體仍為層狀礦體。
V1:長150m,往東進入混合巖變小尖滅,厚0.1~1.20m,平均0.35m,含Au0.30~10.60g/t,平均3.55g/t。
V2:長500m,厚0.18~1.30m,平 均0.60m,含Au0.30~17.60g/t,平均2.53g/t。
該礦區周邊已知有4個金礦點,2個鉛鋅銅礦點,1個砷礦點。因地質工作程度低,有些做了預查,有些僅僅為踏勘性質。
礦物成分:金屬礦物有自然金、黃鐵礦、毒砂、閃鋅礦、方鉛礦,氧化物有褐鐵礦、孔雀石、銅藍。自然金粒度小,僅鏡下可見,為不規則粒狀、薄片狀、樹枝狀。
非金屬礦物以石英為主,另為硅化的片巖、千枚巖角礫。
化學成分:根據不完整的分析資料,礦石的主要有用組分為Au,其他局部地段含Ag、Cu、Pb、Zn。
礦區礦體受蝕變破碎帶控制和圍巖之間有明顯界線,呈不規則脈狀產出,成礦元素的組合表明,該礦區礦床成因為與巖漿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的巖漿中—低溫熱液充填為主的脈狀礦床。控礦因素主要是裂隙構造及巖漿熱液活動。金礦為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其產狀、形態和規模受構造帶的嚴格控制,如果從該礦區的地質特征、蝕變分帶、化探異常特征看,應存在斑巖型礦床。故此,項目的找礦目標除已知的礦化脈體(帶)外,更應從斑巖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規律出發,探索可能隱伏的斑巖型礦床。
礦區位于全國重點成礦區帶之一的欽杭成礦帶南西段、廣東主要遠景成礦區——粵西—桂東南Sn-Ag-Cu-Pb-Zn-Fe-Mo-W成礦帶內陽春Cu-Pb-Zn-Fe-Sn-W-Mo-Au礦田東緣,區內地表已發現一條長約2km,寬300m的東西向金礦化帶。帶內有礦(化)體9個。工作區周邊有金礦化信息,區內有金的化學異常。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和直、間接的找礦標志、信息。因此通過工作找到一個小—中型金多金屬礦是可能的。
礦區雖位于粵西山區,交通尚算方便,推測礦區可能存礦體埋藏不會太深,無論開展地質工作還是今后的礦床開發的外部環境條件均比較有利,對生態環境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礦區內金礦化嚴格受斷裂控制,金礦(化)體主要是沿北西向斷裂及炭質板巖與砂巖之間的層間破碎帶而分布,多為金礦富集的部位。在北東向構造與北西向構造交匯處,礦體內沿斷裂硅化、黃鐵礦化較強的部位,金礦化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