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軍
(四川華鋒鉆探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91)
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尚未完全走出經濟蕭條籠罩的陰影,經濟發展盡顯疲態。受此影響,全球礦資源產品需求持續走弱,礦業發展的下行趨勢沒有根本轉變。我國作為礦產資源生產和消費大國,難以獨善其身,隨著社會資金投入的減少,地質勘查行業發展也步入低速軌道。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礦業的生產嚴重受挫,很多大型礦業項目停滯。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產量排前20位的礦山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其中銅產量下降4%,鎳產量下降4%,金產量下降9%,標普預測2020年全球采礦資本支出將比疫情暴發之前減少15%。地質勘查行業正處在深度調整、變革和轉型的關鍵階段,必將在新舊動能的轉換過程中孕育出新的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地質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此宏觀背景下,我們正面臨哪些新的形勢?
一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期,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產業將逐漸被更環保、節能的綠色產業代替;二是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深化期,全國各地的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深入開展;三是國家管理體制進入改革期,涉及資源環境管理的新法規與政策不斷出臺;四是地勘單位改革進入攻堅期,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為切入點的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深化;五是全球礦業發展的調整期,全球礦產資源需求減緩,礦業發展仍在波動與調整。
我國地勘行業在近年來的發展中呈現出“兩降兩升和一大”的特點。
一是社會資金投入持續減少,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資金投入也出現持續性減少。我國地勘行業在經過10余年的強勁增長之后,從2013年開始進入下行趨勢,2019年地質勘查投入的資金已趨近2006年的投入水平,觸及上一輪低迷周期的底部區間。與此同時,國際礦業資本市場也在疫情沖擊之下出現萎縮。
二是礦產勘查的成果明顯減少。隨著投入的持續減少,取得的勘查成果也不斷減少。與此同時,找礦難度和成本在不斷加大。盡管稀土、石墨等戰略性新興礦種的勘查資金投入有不同程度地增長,但仍不能抵消大宗礦產勘查投入減少的下降速度。
三是環境地質調查的資金投入持續回升。在地勘行業整體走低的趨勢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災調查的資金投入在2018年實現了回升,在地質勘查總投入中占比不斷增加。
四是新領域的探索成效上升。根據經濟發展需求的變化,地勘行業積極融入自然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經濟等方方面面,不斷伸入新領域開拓新的服務,增強了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五是重點區域地勘投入力度加大。地勘投入逐漸由過去的西部為重向東西并重轉變,并不斷向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區域戰略深入。這一區域格局的變化,原因是東部地區重點加大了環境地質調查投入力度,西部地區減少了礦產勘查投入。
隨著地勘行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地勘行業通過各種努力不斷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困擾著自身的發展。
一是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地勘單位待遇普遍偏低,難以吸引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地質勘查野外工作艱苦,周期長,作業危險,多數地勘職工開展野外工作主要是考慮有補貼收入,在工作一定時間以后,大部分人員會選擇向政府機關、科研院所甚至其他行業轉移,造成了人才隊伍的流失,嚴重影響了單位的人才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二是勘查裝備的問題。裝備是一個單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地勘單位裝備普遍偏低是不爭的實事。各國有地勘單位采用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無財政專項,且利潤微薄,設備基本得不到及時的更新和改造,降低了勘查服務的能力水平,同時還影響生產效率。
三是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紅線大大壓縮了地質勘查工作空間。全國各地地勘隊伍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大致相同,造成了隊伍之間為爭取到同一個項目開展了激烈的同質化競爭,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進一步制約了地勘單位的良性發展。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產業相關的礦產開發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地勘行業當前呈現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新變化。傳統增長動力逐步減弱,新的發展動能正在形成,熟悉的傳統工作方式正面臨巨大沖擊。下面,就如何在新形勢下實現新的發展有幾點建議。
一是著力解決行業發展的環境與機制問題。2020年,自然資源部發布了《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地勘單位改革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要“跳出行業看行業”,要從更高的站位來審視行業發展的方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設計自身發展的路徑;要緊密結合自身實際,聯系新時代賦予地質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作為,精準職責定位,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全力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切合實際的地勘單位企業化之路。
二是加強地勘文化和軟實力建設。老一輩的地勘人一直有“三光榮”的優良傳統。如今,年輕一代的地質人成長與生活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面對精彩紛呈的世界,如何靜下心來建設地勘行業,需要我們思考。地勘行業的發展要從“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的高度,研究和重構地勘文化的內涵,奠定地勘文化的深度,建設地勘行業的精神高地。將地勘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融合,引導廣大地勘職工對地勘文化的認同,使之成為地勘行業特別是年輕一代地質人員價值觀的基因,作為地質事業薪火相傳的思想靈魂和精神力量。
三是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將“走出去”開疆拓土作為發展的常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國地勘行業必須要走出去,謀求新的發展。近幾年來,我國“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在基礎地質調查、資源能源合作開發等方面的合作日益深入,為創新地質礦產合作模式、打造全球地勘產業鏈提供了新契機。“一帶一路”建設沿線上的國家,礦產資源豐富,隨著我國與沿線各國合作的進一步深入,以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需求的日漸增多,正是發揮我國勘查開發優勢的大好時機。從長遠來說,只有通過參與全球合作、并購與投資,學會在國際市場上生存與發展,才能做大、做優、做強企業,壯大行業,才能在全球舞臺長袖善舞。
本文分析了新形勢下地勘行業當前的現狀、面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性地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但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希望地勘行業從業人員結合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采用具體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不斷提升工作能力,適應新形勢下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