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君,張光敏
(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安徽蕪湖241000)
受厄爾尼諾極端天氣影響,2016年6月18日~7月4日,繁昌縣連續強降雨,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峨山鎮鳳形村峨山頭發生5個滑坡地質災害,形成一個縱貫南北長度1305.6m的特大型滑坡群。根據前期“可行性研究報告”及本次勘查:滑坡地質災害總規模60.57×104m3,嚴重威脅坡下鳳峨泉景小區1012戶3364人生命財產安全,周邊停車場、加油站、自來水加壓站、地下天燃氣管線和城市輸電線路等不同程度受損,滑坡還造成S216部分路段交通中斷及附近3個住宅小區5000余住戶斷電、停氣數日,潛在經濟損失約6.8億元。
2.1.1 氣象
根據繁昌縣氣象局(1951~2016年)資料:區內多年平均氣溫16.1℃,年極端最高氣溫39.5℃,年極端最低氣溫-13.1℃;多年平均降水量1144.8mm,降雨年際、年內分配不均。年最大降水量1906.5mm,年最小降水量565.7mm,年內降水多集中在6~8月,約占全年降水總量的60%以上,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降水量最少;多年平均蒸發量1358.3mm,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8%。區內無霜期232d。
2016年6月18日~7月4日8時,縣域內各站點平均降雨量達700mm,離鳳形村最近的平鋪站降雨量達777.5mm,其中7月1日0時~4日8時,全縣各站點平均降雨量達400mm,其中平鋪站降雨量達468.4mm,強降雨造成全縣地質災害多發、頻發。
2.1.2 水文
滑坡發生期間,B8棟西側坡體南部的頂部分布一小水塘,面積為300m2,常年積水,該水塘在對坡體存在一定影響。在應急工程實施后,該水塘被抽水填埋。
研究區位于沿江丘陵平原區低丘、山前斜地區,地形微起伏。研究區地面標高9.8~70.0m之間,相對高差60.2m,地面坡度15°~30°。最高點位于研究區西部,標高+70.0m,最低點位于研究區東部,標高+9.8m。
研究區及外圍處于沿江丘陵平原區,根據地貌形態,結合標高、切割深度等將研究區及外圍劃分為低丘、山前斜地、河漫灘三個微地貌類型。
研究區及周圍地層區劃屬華南地層大區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蕪湖—安慶地層小區,主要分布有三疊系下統南陵湖組上段(T1n2)、侏羅系上統中分村組上段(J3z2)、燕山期花崗斑巖(γπ)、第四系上更新統下蜀組粘性土(Q3x)和第四系全新統蕪湖組(Q4w)地層。
研究區總面積394068.4m2,根據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及分布規模,將研究區分Ⅰ區、Ⅱ區、Ⅲ區。其中Ⅰ區為滑坡區,面積290570.1m2;Ⅱ區為不穩定邊坡區(滑坡隱患點),面積68134.2m2;Ⅲ區為滑坡區,面積35364.1m2。根據本次勘查:研究區滑坡地質災害總規模60.57×104m3,其中H1滑坡體規模為20.7×104m3,H2滑坡體規模為4.5×104m3,H3滑坡體規模為6.5×104m3,不穩定邊坡(滑坡隱患點)規模21.0×104m3,H4滑坡體規模為7.75×104m3,H5滑坡體規模為0.12×104m3。
滑坡平面形態呈似“半圓”形,開口方向70°~90°。長度30~100m,前緣寬度512.6m。滑坡體組成物質為雜填土和粉質粘土,表面雜填土含30%碎石,碎石成分為灰巖,粒徑1~5cm,呈棱角狀,厚度0~2.65m;下部為粉質粘土,黃褐色;稍濕;硬塑;含灰白色高嶺土團塊,含灰黑色鐵錳結核,干強度高,中等壓縮性,中等韌性,刀切面光滑,厚度約1.5~19.7m,平均厚度9.0m,滑面為粉質粘土與下伏灰巖接觸面。滑坡體積為20.7×104m3。滑坡前緣標高18.4~21.9m,滑坡后緣標高42~45m,前、后緣相對高差最大達26.6m。后緣陡坎成“半圓形圈椅狀”,陡坎高差1~2m,坡體表面張裂縫發育,裂縫總體走向為南北向。坡體由于滑動表面多呈階梯狀。現整個邊坡段處于不穩定狀態。滑體前緣修有漿砌塊石擋土墻,擋墻高度3.3m(含基礎),頂寬2.0m,底寬3.65m,墻面坡率為1∶0.5,墻背垂直。基礎底面為反坡,坡度為0.1∶1。墻頂標高+19.49~+21.32m,墻底標高+17.16~+19.88m,擋土墻局部可見裂縫,墻體變形、鼓起。墻頂水溝被擠壓破壞。基本喪失排水功能。該滑坡為推移式土質中層中型滑坡。
位于研究區中部,邊坡長度90~95m,前緣寬度300m,土體厚度6.4~8.5m,平均厚度7m,為滑坡隱患點。總規模21.0×104m3。分布標高19.25~43m。本區自東向西分3級陡坎式的切坡段,單級切坡高6~10m,坡度74°~85°,坡向90°,該段邊坡一級平臺臺階高8~10m,從南到北依次分布為順捷道路施救有限公司、加油站、自來水廠等,本次調查發現一級平臺已經開裂變形,裂縫寬度3~5mm,延伸長度2~3m。二級平臺臺坎高7~8m,高度5~6m,局部邊坡已開裂、變形。三級平臺臺階高度3~4m。邊坡上部巖性為第四系的粉質粘土及其含碎石粉質粘土,下部為南陵湖組的灰巖,推測滑動面為松散層與下伏灰巖界面。
位于研究區的北部,滑坡平面上呈不規則形,前緣平直,滑體上部土體大部分已經下滑,滑坡寬度125m,長度76m,厚度5.0~12.6m,體積77500m3,滑坡體的物質為第四系上更新統殘坡積粉質粘土及全—強風化的安山質沉凝灰巖,滑坡體后緣呈弧形,滑床為中風化安山質沉凝灰巖及灰巖,滑動面為全—強風化與中風化安山質沉凝灰巖、灰巖界面,滑動面高低起伏。
滑坡體的滑落方向為48°。滑坡為土體淺層滑坡,滑坡的運動類型為推移式。
滑坡的產生不僅造成整個邊坡變形,坡體及坡后產生圓弧形的拉裂縫,坡體中部裂縫長65m,裂縫寬度3~8cm,深度為10~50cm;后緣裂縫長70m,裂縫寬度5~15cm,深度為10~50cm。滑坡后緣陡坎清晰,陡坎高度4.1~9.08m。
由于治理區面積大,土體厚度大,因此,本設計僅對部分土體較厚,難以通過工程支擋的方式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或采取工程支擋措施代價大的地段采用。
設計截面:頂寬0.7m,底寬為2.5m,高度6.0m,基礎入穩固持力層埋深不小于1.5m。基礎入巖埋深不小于0.5m。墻身部分:C25鋼筋混凝土,墻面內外配?16@200,墻走向配?16@200并設?16@400拉結筋。
4.3.1 抗滑樁
1排,設計樁頂標高為21.5~42.0m。間距5.0m(中對中),樁長度9~18.0m,地面以上長4.0~5.5m,樁體斷面1.2m×1.5m,外設0.2m厚的C20鋼筋混凝土護壁,孔內灌入C30混凝土,樁內配筋采用HRB400、HPB235鋼筋,其中主筋采用HRB400型。
4.3.2 預應力錨索
設計的錨索錨固深度在中風化土層內為6m。錨索孔徑:?130mm,孔內注入M30砂漿或水灰比0.50的水泥漿,水泥級別不低于42.5級。錨索位置:距離地面1.5m左右,可適當微調。錨索傾角:25°。
4.4.1 格構
格構采用矩形布置,間距2.0m×2.5m,格構實施前必須適當清坡。 設計邊坡坡率:盡量恢復到原開挖時形成的坡度。格構斷面:橫縱采用相同的斷面,均為0.25m×0.25m。格構配筋:主筋為4?22HRB400,箍筋為?10@200HPB235。
4.4.2 錨桿
錨桿間距:縱向×垂向=2.0m×2.5m。錨桿長度:根據計算校核,實際設計錨桿長度取9~12m。錨桿孔徑:?110mm,孔內注入5m2砂漿或水灰比0.50的水泥漿,水泥級別不低于42.5級。錨桿傾角:25°。錨桿桿體:2?25HRB400三級鋼筋。
4.4.3 植生袋綠化
將植生袋裝滿種植土等綠化基材,碼放于框格梁內,并進行有效固定。植生袋內的種子吸收袋內營養萌芽生長,植物根系可將邊坡連接成整體,從而實現邊坡防護、水土保持和綠化功能。植生袋一般分為5層:最外及最內層為尼龍纖維網,次外層為加厚的無紡布,中層為植物種子、暢銷復合肥、生物菌肥等混合料,次內層為短期內降解的無紡棉纖維布。植生袋設計規格:采用0.4m×0.6m規格,滿足框格內便于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