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明 莫昔興
(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扶綏縣渠舊礦區熔劑用石灰巖礦位于渠舊鎮火車站南側約500 m處,距離南友高速公路渠舊出口約8 km,有縣、鄉公路直達,交通極為便利。該礦區屬于中低山、巖溶洼地地貌,海拔高程一般在140~350 m,巖層裸露,地勢較緩。該礦區冶金熔劑用石灰巖礦資源量達1.96億t,為大型優質熔劑用石灰巖礦床[1]。本研究通過對礦床進行詳細的地質勘查工作,查明出露的地質特征,并探討其成因背景和過程,為區內后續找礦工作提供參考。
礦區位于揚子克拉通(Ⅱ級)滇黔桂被動陸緣東南緣(Ⅲ級)的富寧—那坡陸緣沉降帶(Ⅳ級)西大明山隆起(Ⅴ級)與十萬大山斷陷盆地(Ⅳ級)結合部位[2]。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及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白堊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小范圍出露。其中泥盆系只出露融縣組,中生界三疊系只出露馬腳嶺組,均為開闊臺地相碳酸鹽巖沉積。石炭系包括隆安組、都安組、大埔組、黃龍組及馬平組,為開闊臺地至局限臺地相碳酸鹽巖沉積。二疊系包括棲霞組、茅口組、合山組及大隆組,為開闊臺地至局限、半局限臺地相碳酸鹽巖沉積。白堊系只出露新隆組,為一套湖泊相陸源碎屑沉積。低洼地帶少面積出露第四系殘坡積層。扶綏縣渠舊礦區熔劑用石灰巖礦賦存于石炭系馬平組中,與下伏地層黃龍組和上覆地層棲霞組均為整合接觸關系[3]。
區域構造較為簡單,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甚發育,總體構造線呈北東、北東東向。斷裂具多期活動特點,分北東—南西與北西—南東向2組,前者延伸較遠,規模大,斷面總體傾向北西,傾角一般大于60°,屬正斷層;后者左旋切割前者明顯,但規模較小,斷面總體傾向南西,局部傾向北東,傾角一般為30°~40°。憑祥—南寧區域性大斷層從區外南部穿過,該斷裂對沉積建造、巖漿活動和礦產有著明顯的控制作用[4]。區域巖漿活動不明顯,變質程度較低。
礦區內出露地層有上石炭—下二疊統馬平組和第四系臨桂組,在礦區范圍內馬平組可分為5段,其巖性特征如下。
(1)馬平組第一段(C2P1m1)零星出露在礦區東北、中部,是本礦床礦層底板。巖性為淺灰、灰白色厚層細—中晶白云巖、微—細晶白云巖夾少量微晶生物屑灰巖,頂部白云巖夾少量生物屑鈣質硅質條帶或團塊。厚度>30 m。
(2)馬平組第二段(C2P1m2)分布在礦區大部分地區,是石灰巖礦的主要礦層。底部巖性為灰色、淺灰色中—厚層微晶生物屑灰巖夾生物屑灰巖,中上部為灰、灰白色厚層—塊狀微晶生物屑灰巖夾少量中層生物屑(砂—礫)灰巖、生物屑(砂)灰巖夾少量微晶生物屑灰巖,產豐富的有孔蟲、蜒、海百合莖及單體珊瑚化石。厚度138~251 m。
(3)馬平組第三段(C2P1m3)分布在礦區的西南、中部和東部,為石灰巖礦體的夾石層。巖性為灰、灰白色厚層—塊狀生物屑白云巖夾中層細晶白云巖,產有孔蟲、蜒、海百合莖、珊瑚化石。局部具水平紋層。厚度6.88~13.58 m。
(4)馬平組第四段(C2P1m4)分布在礦區的西南、中部和東部,為石灰巖礦體的次要礦層。巖性為灰、灰白色厚層—塊狀夾少量中層生物屑灰巖夾少量微晶生物屑灰巖,產豐富的有孔蟲、蜒、海百合莖、珊瑚化石。厚度17.49~69.78 m。
(5)馬平組第五段(C2P1m5)分布在礦區的南部和東部,為石灰巖礦體的頂板,巖性為灰、灰白色厚層—塊狀細晶白云巖夾中層細晶灰質白云巖、生物屑細晶灰質白云巖、生物屑灰巖、微晶生物屑灰巖,底部有兩套白云巖夾生物屑鈣質硅質條帶和團塊,灰巖產豐富的有孔蟲、蜒、海百合莖化石。厚度>80 m。
(6)臨桂組(Ql)主要是沖坡積土,為土黃色黏土、含礫黏土為主,含少量灰巖礫石,粒徑為0.2~1 cm。主要分布在礦區的低凹處。
礦區地質構造簡單,總體為一傾向南東的單斜構造,傾向為120~160°,傾角為10~23°。僅在礦區西部及中部各發育1條正斷層(F1、F2)。其中,F1呈北北東向,傾向西,傾角為75~80°,破碎帶寬幾米至十幾米,斷層角礫巖發育,表現為西盤下降、東盤上升的正斷層。F2呈北東向,傾向北西,傾角75°,破碎帶寬幾米,斷層角礫巖發育,膠結物主要為鈣質和少量泥質,斷層附近灰巖均產生方解石化。斷層表現為北西盤下降、南東盤上升的正斷層。
礦區內未見巖漿巖、變質巖出露
經詳查發現冶金熔劑用石灰巖礦體2個,編號灰-1、灰-2號礦體,分述如下。
灰-1礦體賦存于上石炭—下二疊統馬平組第四段中,由16個探槽和5個鉆孔進行控制。礦體呈層狀,其分布范圍受地形控制,平面呈不規則的多邊形,出露面積為0.18 km2。礦體地表出露最高標高為325 m,最低標高為140 m,控制最高標高為300 m,最低標高為130 m;巖性為灰、淺灰色厚層—塊狀微晶生物屑灰巖、生物屑灰巖夾少量微晶灰巖;礦體產狀為130~180°∠12~17°,厚度為16.10~39.78 m,平均厚度為25.02 m,厚度變化系數為14.84%,類型系數為0.6,屬穩定型。
灰-2礦體賦存于上石炭—下二疊統馬平組第二段中,由22個探槽和14個鉆孔進行控制。礦體呈層狀,其分布范圍受地形控制,平面呈不規則的多邊形,出露面積為0.50 km2。礦體地表出露最高標高為290 m,最低標高為125 m,控制最高標高為260 m,最低標高為130 m;巖性為灰、淺灰色厚層—塊狀微晶生物屑灰巖、生物屑灰巖夾少量微晶灰巖;礦體產狀為132~175°∠11~17°,厚度為19.59~195.95 m,平均厚度為123.54 m,厚度變化系數為14.84%,類型系數0.6,屬穩定型。
礦石自然類型劃分為生物屑泥晶灰巖,主要為含粒屑泥晶結構和含生物屑泥晶結構,次為含粒屑亮泥晶結構,含生物屑亮泥晶結構及亮晶泥晶結構。中厚層狀致密塊狀構造。礦石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及少量白云石、褐鐵礦,方解石含量達97%以上,白云石含量為1%~2%,褐鐵礦為少量。在鏡下方解石無色透明,呈他形粒狀,粒徑大小不等。白云石無色透明,呈半面形菱面體。礦石由粒屑和填隙物組成:粒屑主要為生物碎屑,少量內碎屑。生物屑含量8%~32%,由由孔蟲和蜓類組成,內碎屑含量小于4%,由砂屑組成,粒徑在0.064~0.16 mm,分布不均勻,隙填物由亮晶膠結物和泥晶基質組成,亮晶膠結物含量為8%~10%,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粒徑在0.024~0.64 mm,個別粒徑可達1.92 mm,泥晶基質由粒徑小于0.01 mm的方解石組成,表面散布粉塵狀褐鐵礦。
CaO含量為40.52%~56.06%,平均為54.85%,品位變化系數為2.39%;MgO含量為0.18%~13.67%,平均為0.67%,品位變化系數為227.19%;SiO2含量為0.001%~9.110%,平均為0.090%,品位變化系數為81.06%;S含量為0.002%~0.014%,平均為0.009%,品位變化系數為65.15%;P(組合分析)含量為0.001%~0.005%,平均為0.002%,品位變化系數為30.04%。礦石的有益組分含量符合熔劑用石灰質原料礦石化學成分一般要求,有害組分含量基本符合熔劑用石灰質原料礦石化學成分一般要求,礦石質量良好,礦床礦石工業類型劃分為單一的黑色冶金熔劑用石灰巖礦。
礦層的頂板為馬平組第五段灰、灰白色厚層—塊狀中細晶白云巖夾中層生物屑灰巖、微晶灰巖及硅質條帶和團塊。
礦層底板為馬平組第一段淺灰、灰白色厚層中細晶白云巖夾少量白云質灰巖、微晶灰巖及少量硅質條帶或團塊。
礦體內共圈出夾石層1層,夾于灰-1和灰-2礦層間,為馬平組第三段灰、灰白色厚層—塊狀生物屑含白云質灰巖夾中層狀中細晶白云巖。夾層分布穩定,厚度4.11~15.88 m,平均9.44 m。該段因含白云質,CaO含量未能達到工業指標,且厚度大于2 m,而作為夾石剔除。
區域地質研究成果顯示,研究區在早石炭世以來,區內已形成廣闊的淺水碳酸鹽巖臺地[5]。扶綏縣渠舊礦區熔劑用石灰巖礦體賦存于上石炭—下二疊統馬平組第二段、第四段中,巖性主要為微晶生物屑灰巖、生物屑灰巖,灰色、淺灰色,中厚層—塊狀層理,產豐富的有孔蟲、蜒、海百合莖及單體珊瑚化石。綜合分析區域成礦條件,礦體地質特征,認為該礦床主要為淺海開闊臺地相化學或生物化學沉積型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