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華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
“治理體系現代化”一詞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更加明確:到2035年,我國要“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業的發展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產業治理體系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離不開產業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2020年清遠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新進展,169條陶瓷生產線“煤改氣”全面完成,但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還存在水平不高,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生態發展探索有待深化等問題,要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推動陶瓷等傳統行業在綠色化改造中提質。可見,要加快建筑陶瓷產業綠色生態發展,實現現代化,構建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非常重要。
從2002年隨著承接佛山、東莞等地建筑陶瓷企業的逐步轉移,清遠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建筑陶瓷重要生產基地,目前主要有云龍陶瓷產業園(清新)和源潭陶瓷工業城兩個陶瓷產業聚集地,共有建筑陶瓷企業34家,生產線169條。建筑陶瓷成為清遠傳統支柱產業之一。
從2008年開始,清遠便對陶瓷產業開展轉型升級。在2012年的中遠期產業發展規劃中便明確提出陶瓷產業要以結構調整和優化布局為中心,走高效低耗優質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隨后,2013年印發了《清遠市推動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實施辦法》,以此促進陶瓷產業轉型升級。但經過10多年的轉型升級發展,清遠的建筑陶瓷在產業結構、自主創新能力、設計水平、品牌影響力等方面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在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國家戰略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途徑的當下,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城市公共議題,是城市經濟治理的一部分,是城市內部治理的具體內容。在產業轉型升級的不同時期,產業治理體系有所不同。通過文獻研究發現,治理模式經歷了從一元治理到二元治理,再到多元治理的演變和發展[1]。
2.1.1 一元治理
一元治理是以“自由市場”為中心,依靠市場機制通過企業自身實現轉型升級,尤其是行業龍頭企業的榜樣和帶動力量能夠對集群中其它中小企業起到有效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從而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這種由企業自身形成的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主要存在于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初期階段。
2.1.2 二元治理
由于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對稱以及區域經濟不協調等問題,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即市場機制難以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影響和制約產業轉型升級。在上述情況下,需要政府進行干預,充分發揮政府的優勢去制定產業政策、提供資金補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加強生產服務協調等,以此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由此形成了“政府+市場”的二元治理模式和相應的由政府和企業形成的治理體系。
2.1.3 多元治理
由于政府自身行為的局限性和其它客觀因素的原因,政府機制本身也存在低效率現象,由此也會產生政府失靈。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到一定程度,企業難以出現新的突破和提升,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的時候,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多方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制度、技術、人才等各方面協同創新,相互配合,才能有效推動產業的持續轉型升級。在當前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只有依靠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協同創新的多元治理模式和治理體系才能解決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文獻研究顯示,目前關于治理體系的研究主要以國家治理所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宏觀層面研究為主,而具體關于某一產業轉型升級治理體系方面的研究比較少。然而,建筑陶瓷產業的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是清遠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建立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才能快速有效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城市經濟建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建筑陶瓷是清遠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治理的主體不同以及主體間的相互關系不同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當前開展建筑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治理體系研究,對政府、企業、高校及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構建建筑陶瓷現代化產業體系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政府是建筑陶瓷產業治理的主體之一。在建筑陶瓷轉型升級過程中,政府發揮著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制定政策、提供資金補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重要作用。同時,為防止出現“政府失靈”,政府自身要不斷完善制度、法規等建設,提高辦事效率。因而,要構建建筑陶瓷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首先政府要提高自身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由此看見,建筑陶瓷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構建對提高政府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當前建筑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主要存在自主性技術創新不足、人才缺乏、資金難等問題[2-3],政府、企業、高校以及其它社會組織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協同創新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那么如何協同合作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和作用呢?這就需要一系列的規劃、制度、法規、標準等,需要一套比較完善的治理體系。因此要實現建筑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實現建筑陶瓷產業現代化,必須要構建建筑陶瓷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
建筑陶瓷生產企業是轉型升級的主體,也是產業治理體系的主體之一,只有依靠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不斷促進轉型升級,才能實現企業的不斷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建筑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高校要充分發揮好知識與技術創新服務和高質量人才培養與輸送的功能,需要通過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構建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產教融合協同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證明只有創新才能更好地發展,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對于建筑陶瓷傳統產業更是如此。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比較復雜、科技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開放、合作、共享的創新模式是提高創新效率最有效的途徑,只有建立多元協同創新的模式企業才能獲得競爭優勢[4-5]。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指政(政府)、產(企業)、學(高校)、研(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以市場(目標用戶)為依托,本著取長補短的原則,通過整合優勢資源,促進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各主體的共贏。其實質是通過合理配置政產學研各方資源,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5]。清遠建筑陶瓷產業開展轉型升級的現代化治理已十多年,但從效果上看,還不盡如人意。從陶瓷產品技術創新分析[6-7]以及佛山陶瓷產業和深圳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治理模式和治理體系等可以看到,只有創新產業才能更好地發展。當前,只有進一步加強政產學研相互合作,構建“政產學研”多元主體的現代化治理體系,走協同創新之路才能有效促進清遠建筑陶瓷產業在綠色化改造中提質。
國家要實現治理體系現代化是為了更好、更快地促進國家發展,同樣一個產業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應該能夠從根本上促進該產業的發展。因而要帶有前瞻性、能夠與時俱進、結合創新思維和現代化手段,以及結合清遠地方特征,科學構建清遠建筑陶瓷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
5.2.1 明確治理體系所包含的內容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陶希東認為國家治理體系應該包括治理結構體系、治理功能體系、治理制度體系、治理方法體系、治理運行體系五大基本內容。分別要解決“治理主體是誰”與“治理主體之間是什么關系”、“治理體系主要發揮什么作用”、“如何保障治理結構有效運轉”、“具體靠什么手段進行治理”、“治理體系采取何種方式、何種路徑運轉”五個方面的問題。對于清遠建筑陶瓷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構建,同樣也應該從解決以上問題去研究,明確治理體系所包含的內容。
5.2.2 完善治理體系制度建設
政、產、學、研作為建筑陶瓷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的主體,只有提高各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各主體的優勢,積極探索,協同創新,才能有效發揮治理體系的作用。當前,清遠建筑陶瓷產業治理體系在法制、激勵、協作等制度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至2019年底,清遠34家陶瓷企業169條生產線全部完成“煤改氣”改造工作,但由于氣源短缺且處于獨家壟斷,有的企業因供氣不足被迫停產。同時,氣價居高不下,甚至收費不統一也時有發生。因此,如何規范天然氣供應與收費還需進一步完善,應做到依法收費,確保每個企業氣價平等。在人才培養方面,盡管國家政策不斷提倡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但實際上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意愿和積極性依然不高,導致人才培養不夠精準,究其原因還是激勵制度不夠。此外,在政產學研多元主體構成的現代化治理體系中,各主體之間要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的伙伴關系,亦需要相關的協作制度。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國家制度的集中體現,在產業治理體系中,制度建設同樣是根本。
5.2.3 加強產業交流與合作平臺建設
從佛山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治理情況來看,以政府為主導,充分利用行業協會及社會組織等團體通過平臺建設,加強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之間以及國內外之間的技術交流,對促進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及衛浴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陶博會”)從2002年開始,每年舉辦春秋兩屆,至今已舉辦35屆。每一屆陶博會都對建筑陶瓷的發展和佛山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產生重要影響,引導行業和企業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渠道創新以及營銷創新等,陶博會為佛山乃至中國陶瓷連接世界、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的平臺和窗口。清遠從2002年開始承接珠三角建筑陶瓷企業的逐步轉移至今,陶瓷企業不少,但尚未形成良好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從而導致各企業缺乏平臺帶來的創新引領帶動作用。此外,平臺也是政產學研各方交流與合作的橋梁與紐帶,通過平臺舉辦各種活動能加強政產學研相互之間的聯系,為協同創新提供更有利條件。
5.2.4 加強產業人才治理建設
在產業現代化歷程中,核心是發展,關鍵靠創新,根本在人才。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中講到,要更好地用人才“第一資源”推動發展“第一要務”。清遠地處粵北山區,在建筑陶瓷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與其它陶瓷產區如江西高安、四川夾江一樣存在人才匱乏的問題。在對源潭陶瓷企業的調研中發現,部分高薪技術企業技術人員平均年齡40歲以上,尤其缺乏在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等方面的青年創新人才。因此,在構建清遠建筑陶瓷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中人才治理也是一個重要內容。目前清遠正在建設廣東省職教城,預計到2021年,將擁有13所高職和本科院校,每年為珠三角地區和全省培養輸送約4萬名高技能人才,提供20萬個培訓崗位。要充分利用省職教城的優勢,加強政府、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打破傳統局限,在人才引進、人才培養和人才管理方面創新政策制度、方式方法、管理理念等,使產業鏈上中下游各方面的人才能夠引得進、留得住、培得準、用得好,為清遠建筑陶瓷產業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建筑陶瓷作為清遠地方經濟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其轉型升級早已成為清遠城市治理的具體內容。充分發揮政產學研各方優勢,協同創新,構建清遠建筑陶瓷產業現代化治理體系,將會促進清遠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