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洪俊 鄭樂藩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州 510430)
近年來,我國城市交通快速發展,民眾出行的機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近年來私人小汽車的保有量達到了歷史的高位,國內各大中城市陸續出現了交通擁堵的城市病。從國內外先進城市的管理經驗來看,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方法是建設現代化的公共交通體系,而城市軌道交通又是公共交通最為高效的方式。經過50 多年的發展,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已位于世界前列,管理和技術水平也在穩步邁向世界先進行列,正在實現從“城軌大國”向“城軌強國”的歷史跨越[1]。總體來說,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經過了起步階段(1965-1978年)、成長階段(1978-2000年)、提速發展階段(2000-2008年)和2008年以后的快速發展階段[2]。
截至2019年底,我國開通了城市軌道交通線的有42 個城市(包括地鐵和單軌),而開通了有軌電車線的城市有14 個。成績斐然,也面臨諸多問題: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缺乏與產業聯動;線路建設時序安排與城市發展缺少協調[3];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項目對資金投入需求量大,運營收入來源單一,運營補虧過度依賴財政資金,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壓力徒增;城市軌道交通的投融資缺少創新機制[3]。
我國旅游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對促進經濟增長、就業等方面均貢獻突出,2017年旅游業對當年GDP 的綜合貢獻值已超過10%,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也超全國就業人口的10%[4-5]。同時,與旅游業相關的基礎設施配套問題也較為突出,交通設施建設與旅游資源協同發展矛盾較為明顯: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急需優質的基礎交通設施支撐,提高景點的可達性;另一方面交通設施的建設與旅游資源開發不協調,對自然資源和景觀造成一定的破壞。
我國已有部分城市對旅游資源開發與交通基礎設施的協同開發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并獲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其中近年來旅游業與軌道交通相融合發展,催生了新業態“軌道旅游”[6]值得深入探討研究。
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是指,旅游資源豐富或規劃發展旅游產業的城市,在規劃、建設軌道交通時,融合兩者的建設開發需求和特點,實現兩者在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等階段的相互配合、支持,最終實現二者的優質發展。這樣的探索具有現實意義。
(1)有利于軌道交通與城市旅游資源統籌規劃和發展,實現優勢互補。軌道交通的延伸拓展了旅游景點的可達性,為旅行者提供安全、便捷、舒適的交通方式,提升旅游的品質和體驗;而旅游資源的開發可為軌道交通提供穩定的客流,提高軌道交通的客流量。在線網規劃階段,軌道交通線路應與城市旅游資源規劃統籌協調,全局考慮區域內交通+旅游的一體化規劃與發展,提升城市發展的前瞻性。
(2)有利于探索軌道交通TOD 理念的新應用,拓展軌道交通項目公司的經營范圍,解決軌道交通運營補虧的問題。軌道交通TOD 理念的核心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引領城市的發展、站點周邊土地的開發利用,根據實際情況將軌道交通線路的部分站點定位為服務于旅游產業,同時設計科學的投融資(回報)機制,將旅游景點因軌道交通站點的開通而產生的資產升值或收益增加反哺軌道交通經營。
(3)有利于軌道交通與城市景觀的協同發展,建設美麗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長期以來,阻礙軌道交通在城市建成區規劃、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尤其是高架或地面敷設的軌道交通;而熱門旅游景點也因缺乏大運量、快速的公共交通接駁,使游客量得不到保障。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可同步考慮軌道交通與城市景觀的協調性,一方面,從車站的建筑美學設計、區間線路的裝飾、降噪聲、防振動等多個角度出發,與城市景觀協調一致,甚至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另一方面,可將軌道交通項目本身設計成集交通、旅游功能于一體的項目,在解決群眾出行需求的同時促進社區的旅游資源開發。
阿里山觀光火車由日據時代的臺灣阿里山森林火車演變發展而來,最初是日本人為砍伐、開采阿里山高價值的珍貴木材而興建的森林登山鐵路。20世紀60、70年代,該鐵路用于開采木材的功能逐漸消退,旅游觀光及旅客運輸的功能取而代之。該鐵路與阿里山的日出、晚霞、云海、神木并稱為阿里山五絕,每年吸引著大批的游客前往觀光游玩,同時具備旅客運輸的交通功能。
阿里山觀光鐵路線全長71.4 公里,包括由嘉義至奮起湖的森林本線及神木線、沼平線、祝山線三條支線。乘阿里山觀光火車游玩的主要特色有:
(1)多種林相的變化。因阿里山鐵路海拔超過2000 米,乘坐一條鐵路可以在隨海拔高度變化觀看到熱帶雨林、亞熱帶雨林和溫帶林三種林相。
(2)線路呈盤旋環山狀,游玩體驗感豐富。火車在獨立山爬行過程中,共繞獨立山三圈約5 公里,穿過10 座隧道,在爬升過程中可以數度觀賞到遠近、大小不一樣的樟腦寮車站。
(3)阿里山神木群。在阿里山觀光鐵路線旁有數量眾多的紅檜,被稱為阿里山神木群,有著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樹齡,具有極高的科研和觀賞價值。
阿里山火車已經成為阿里山旅游必游玩的項目,更成為阿里山的一張靚麗名片。
云軌是比亞迪獨立自主研發、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跨座式單軌,其首條商業化運作的項目線路就是銀川花博園線。銀川花博園坐落于銀川市金鳳區,占地380 公頃,圍繞著花博會主題,展現園林花卉和城市建設的藝術,營造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的融合氛圍。銀川花博園的云軌作為一種低碳、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方式,很好地契合了花博會的主題。
該項目線路一期為7 公里的環線,共設8 個車站和1 個停車場。線路的區間主線設計離地高度為8米,便于游客乘坐云軌從空中俯瞰花博會的美景,通過最好的視角游覽花博園景區;線路的停靠站與相應的場館、景點、汽車停車場無縫連接,旅客可按自己的觀賞游玩需求,便捷地自行選擇上下車地點。另一方面,云軌在智能化運營方面應用人臉識別乘車、全自動無人駕駛和客流實時監測等先進技術,在提高運營效率的同時提升了游客的游玩體驗品質,實現無感乘車,使游客上下車更加順暢方便。
廣州有軌電車海珠示范線是廣州首條開通運營的現代有軌電車線路,全線約7.7 公里,共設11個車站,車站及區間線路全為地面敷設。該線路全程位于海珠區東北區域廣州塔及琶洲島片區,主要的線路沿著濱江東路及閱江西路敷設,途經并服務廣州塔、磨碟沙公園、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沿江廣場、琶洲會展中心、琶洲塔等景點及CBD片區。該示范線有機融合了城市觀光旅游功能和城市發展的交通運輸功能。
在城市觀光旅游功能方面,線路將廣州塔片區、琶洲片區的熱門景點及城市休憩的區域有效串聯起來,更重要的是線路沿著珠江邊及CBD 區域,旅客和群眾在乘坐公共交通的同時可以觀賞到珠江兩岸的城市景觀,也可便捷地到達相關的熱門景區游玩;另外,列車采用超級電容儲能供電技術,列車在車站停靠時可快速充電,線路區間無接觸網,實現交通設施與城市景觀的完美融合。在交通運輸功能方面,地面敷設的有軌電車相對于地鐵而言,其建設成本相對較低,建設周期短,可減少對現有地面交通的影響;而列車采用低地板技術,方便乘客快速上下車;運營則采用信號優先系統,協調列車與行人、社會車輛的通行,提高運營的效率。
綜上所述,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面臨諸如產業聯動、資金等問題;近年來崛起的旅游產業也面臨著缺乏快速公共交通設施支撐、可達性差、游客量不足的問題。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協同發展的契合點,國內已經有部分城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城市軌道交通屬于新時代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領域,而旅游業作為“十四五”規劃中擴大內需、消費升級的主要產業,努力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展、融合發展,是高質量完成新的五年規劃相應行業目標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