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曉玲
(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13)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與區域產業經濟聯系緊密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引領山西省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接我省傳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結合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專業建設基礎,建設特色鮮明、行業優勢突出、社會服務能力強的專業群,通過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促進我省經濟發展。
依托學院優勢特色專業,機電工程系積極探索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集中優勢專業進行“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專業群”的建設,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立足山西實際,凝練發展特色,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現階段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專業群內開設有機電一體化、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等專業。相關的一些專業還在建設。
1.1.1 實訓基地框架需改善
高校實訓基地最初建設是由各專業課程的需要來設置的,對市場的調研不多,專業內以及專業間能共享的資源較少,最終使得實訓基地的使用略顯單一,昂貴的實訓設備也不能充分使用造成設備資源浪費[1]。實訓基地沒有挖掘最大潛力,未充分發掘各專業的關聯性,不能分項目實訓,導致一些實訓資源的閑置。
1.1.2 實訓基地功能發揮不完善
高校校內實訓基地的功能往往與課程教學內容連接緊密,是作為課程教學的一個延伸,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實訓設備的價值。教師上課多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實訓基地仍是作為一個課堂練習的場所,對學生的創新、動手以及職業能力的培養有欠缺。
1.1.3 實訓教學基地管理制度不規范
實訓教學基地作為實踐教學的場所,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提高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實訓基地的建設還在進一步更新完善中,還缺少相應的實訓教學基地管理制度。
1.1.4 實訓基地建設需求
目前,學院師資、建筑面積以及建設經費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專業群理念重新建設實訓基地,主要考慮各專業實訓資源的完善和共享,分成三部分,包括校內綜合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要具有綜合性和共享性,群內專業的學生都可以使用該實訓基地提高實踐能力,老師可以通過該實訓基地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2]。
通過專業群內資源共享的方式,使得師資、建筑面積得到了充分利用,節約了實訓基地建設的經費,并且增強了專業群內不同專業之間的關聯性、凝聚力,有利于各專業的發展。
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多強調的是職業能力、關鍵能力和職業道德,而這些能力需要通過在真正的生產和服務環境中進行磨煉。根據“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專業群”的發展需求,結合實踐類課程體系的特點,建設校內綜合實訓基地。
該實訓基地包括了群內所有專業的實訓內容,包括智能制造實訓基地、數控機床加工區、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和軌道交通綜合實訓區。校內綜合實訓基地可完成“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專業群”內專業課程實訓、課程設計等內容。根據專業特色建設工作室式實訓基地,每個工作室由1~2 名教師負責,承擔日程教學、科研創新等任務,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訓基地。
1.2.1 智能制造實訓基地
智能制造實訓基地主要由電控實訓模塊、電工電子實訓模塊、電力電子實訓模塊、PLC 實訓模塊、信息化管理系統模塊(機房1)等構成。該實訓基地可完成基本的教學實訓和部分簡單的生產加工,可滿足群內專業相對應課程的實踐或教學環節的需求。該生產線還能滿足相關專業或其他系部一些項目式教學的需要。
1.2.2 數控機床加工區
數控機床加工區主要完成數控車床的操作加工和編程。通過現場操作與編程使學生了解數控系統,掌握如何編制加工程序,并且能夠根據已編好的程序,使機床動作并加工零件。滿足群內專業對數控機床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1.2.3 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
該實訓基地配備有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實訓考核系統設備,該設備以ABB6 軸工業機器人為中心,配置了多種任務載體,不僅培養學生對機器人基礎知識的認知,還強化了學生創新意識、責任意識以及安全意識。除了基礎技能培訓應用設備,還安裝了3D 仿真軟件,可切換工業機器人工作站,使得機器人根據不同的工作任務完成不同的運動。通過實際操作不僅使得學生對工業機器人本體有了基本結構認知,也能利用虛擬仿真軟件熟練掌握工業機器人的基本操作、示教編程及其典型功能應用。
1.2.4 軌道交通綜合實訓區
該實訓區擁有軌道交通機電技術、鐵道調度與編組沙盤、鐵道交通信號綜合三個分區。其中,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實訓區配有城規車站綜控IBP 盤、虛擬屏蔽門、全高站臺屏蔽門、城軌消防聯動報警(FAS)四個實訓系統。鐵道調度與編組沙盤實訓區配有鐵道調度與編組沙盤實訓系統。鐵道交通信號綜合實訓區配有進站信號機點燈綜合實訓平臺和仿真信號柜。可滿足群內專業對《鐵道信號基礎設備與維護》《鐵路車站自動控制系統維護》《鐵路信號電源設備維護》等實踐課程或教學環節的需求。該實訓基地還可以作為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平臺。
專業群建設必須積極主動的與社會產業和行業結構、職業崗位相適應[3]。實現協同發展是高校專業群和區域產業經濟共同前進的根本保證,而產教融合是實現兩者協同發展的先決條件。因此,產教融合的有效機制對高校專業集群建設至關重要[4]。
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由于機電專業教學中存在成本高、安全隱患大、實訓場景單一、實訓人機比低的問題,以及目前的人才培養難以復合智能制造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學模式需要融合與企業一致的新技術。通過學校派專業老師深入企業參與一線工程實踐項目,真正做到了解企業所需的技能人才;同時企業可以根據崗位需要參與指導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真正做到人才培養專業應該以應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為根本,引領學生走進行業發展前沿,了解企業需要的技能。
校內綜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滿足了專業課程實踐環節的需求;為學生提供了職業所需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為主的實踐教學條件。
根據專業群特點,建設工業機器人創新中心、智能制造創新中心、電氣工程創新中心、PLC 創新中心、光伏發電創新中心、軌道交通創新中心、3D 打印創新中心等,各創新中心為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職業教育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提供了保障。
利用校內綜合實訓基地先進的設備條件, 智能制造實訓基地已經申辦了國家職業資格鑒定所。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職業標準,做技能鑒定服務,對合格的考生頒發相應的證書。
針對實訓系統的進一步完善和更新,可面向社會針對性開展部分崗位技能以及職業素質訓練,有利于學校與社會經濟的融合。
校內實訓基地可為教師承擔各類科研課題做依托,提高學校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產訓學研相結合,將科研成果應用于企業,真正實現創新價值。
基于專業群實訓基地的建設,進一步優化了實訓基地教學條件,老師學生的滿意度提升。該實訓基地的實踐效果如下:
1)完成了正常的的教學實訓。《工業機器人》《電機與控制》《電工電子》《PLC 可編程控制技術》《變頻技術》《數控機床與編程》《鐵道信號基礎設備與維護》《鐵路車站自動控制系統維護》等課程的實訓項目全部在校內綜合實訓基地完成。
2)教學之余,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完成多項教研、科研項目,在北大核心及省級刊物發表多篇論文,發表專利多個。
3)學院組織職業教育周宣傳,機電工程系認真籌備,精心規劃開展了緊扣主題的各項活動,主要活動形式為:UG、CAD、電子調試、產品展示。
4)產業研活動。以實訓基地為載體,該實訓基地承擔了一些教研課題和一些項目。
5)資源共享。光伏發電板安裝在實訓室附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為實訓室提供電力資源。
6)產教融合基地建立。我院與昆山丘鈦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產教融合實訓室成立。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深化產教融合,探索校企協同育人,協調創新。
7)校外實訓基地建立。目前,我院已經與昆山丘鈦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施耐德電氣、吉利汽車等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加強產學項目緊密合作關系。
8)各類技能大賽。利用實訓基地開展各類技能大賽,深化創新教育改革,既豐富了學生的大學生活,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基于專業群的實訓基地建設重新整合了校內資源,充分利用專業群內專業資源共享的原則,大大提高了實訓基地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訓基地建設完成后,如何科學有效地管理將是面臨的一大難題,需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做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