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之一是識別外來者并加以清除,每個人的細胞表面都存在自身獨有的一套識別分子,就像是一套通行證,免疫系統不會攻擊持有全套內部通行證的細胞。
當細菌、病毒侵入人體,免疫系統就會發現它們的通行證和自己不同,于是發起進攻。可是當入侵者足夠多時,免疫系統來不及阻攔,人就生病了。免疫系統為了提高自己防御外敵的能力,會把曾殺死的病原體的通行證記錄下來,一旦同樣的敵人再次入侵,就能快速調集防御大軍,這樣的話,入侵者較多也能確保防住了。
這就是疫苗的工作原理,先送幾個奄奄一息的敵人,或者敵人的通行證到體內,讓免疫系統認識認識,以后再來的敵人就容易堵截了。
由于疫苗是讓一批危害很小的物質入侵人體,激活人體對這種物質的特異性免疫,從而在之后的數年或數十年內,體內都能快速調集針對這種物質的防御大軍,所以注射疫苗后,一部分人出現低燒、局部疼痛、紅腫等程度較輕微的不良反應屬于正常現象,這些反應是免疫系統積極工作造成的。
各種病原體表面的特征分子被稱為“抗原”,免疫系統召集的防御戰士則是“抗體”,抗體可以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啟動一系列免疫反應。抗原一抗體反應具有高度特異性,每種抗體只能識別一種抗原,但一個抗原分子的不同部位可以分別被不同的抗體識別。


抗體組成了“免疫球蛋白”,共有五種類型,分別是IgM、IgG、IgE、IgA和IgD。有時人們會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實質上就是注入抗體,相當于外來的援軍,幫助我們擊退入侵的病原體。
我們體內的淋巴細胞主要分為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兩大類,每類淋巴細胞又分成許多小類,其中“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是主要負責記錄接觸過的抗原的,而“漿細胞”負責在接到信號后大量產生針對特定抗原的抗體,還有很多其他細胞也用不同方式參與到這場保衛戰中。
人體第一次接觸某種抗原時,需要經過一系列抗原識別、呈遞等過程,才能產生抗體來應對這種陌生的敵人。所以感染一段時間后,血液中才能出現抗體,這就是抗體檢測的窗口期。
最早出現的抗體主要是IgM,對抗原的結合能力弱,而且含量低,維持時間短,濃度很快下降,這叫“初次免疫應答”。
在這之后,體內的抗體濃度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但記憶細胞會將抗原信息記錄下來。
如果再次被同樣的抗原入侵,免疫系統就能很快被激活,記憶細胞迅速分裂增殖,產生大量漿細胞,分泌抗體,潛伏期顯著縮短,這叫“再次免疫應答”。
再次免疫應答的抗體主要是IgG,結合抗原的能力強,含量高,維持時間長。接種疫苗之所以能預防疾病,正是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倚仗著這些抗體來戰勝病原體。

在醫院檢查是否罹患傳染病時,檢查項目通常就包括IgG和IgM。如果IgM為陽性,提示近期感染了該病原體;如果IgM是陰性,而IgG是陽性,則說明以前得過這種病,或者曾接種過相應的疫苗。
①亞單位疫苗
通過化學分解或者有控制性的蛋白質水解方法,提取細菌、病毒的特殊蛋白質結構,篩選出具有免疫活性的片段制成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