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熱愛科學或是《課堂內外·科學Fans》的老粉,一定聽說過我們的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如今,大賽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自2015年9月首次舉辦以來,累計參與人數達60余萬,影響力大,反響良好,已成為重慶市科技教育的一項品牌活動。
目前,已經全面啟動的第五屆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分小學低年級組(1-3年級)、小學高年級組(4-6年級)、初中組、高中組四個組別,設有科學實踐、智能創意、科幻繪畫、科幻寫作四個比賽內容,選手參賽完畢后可在線查看《青少年個人科學素養測評分析報告》,讓選手更科學、客觀地了解自身優勢與不足。
為推動各地區科學教育發展,助力學校師生科學素養提升,守護學子夢想,大賽組委會整合科學教育專家資源與公益力量,開展“科學成長”助力計劃,包括“尋找科學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科學專家校園公益大講堂、科學主題等特色活動。
2015年首屆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
全國首檔青少年科學素養類電視競賽節目《激戰·科學少年》
“很多人喜歡吃辣椒,那么辣度的單位是什么?”“自來水、礦泉水、純凈水有什么區別?”“你覺得計算機有智能嗎?”……不管是這些具有科學精神的競賽問題,還是院士專家們的輪番拷問,選手們都表現出了良好的科學素養,從容應對。

科學知識競賽+科學實踐競賽
萬州沙河小學的王語琦為奶奶設計了一個智能拐杖,“它用了光敏LED、循跡模塊、電池盒、杜邦線等材料,當循跡模塊感應到前方有障礙物時,拐杖就會自動抖動,提醒使用者;天黑了,光敏LED還會自動亮起。老年人、殘疾人和野外探險都可以用。”江北鯉魚池小學的雷閔茜展示了他設計的智能環保家居系統,“太陽能板吸收光能后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給房子、汽車、路燈供電。路燈有光敏傳感器,天亮后會自動關閉,房頂的LED燈定時亮起,提醒飛機建筑物高度,屋內的熱敏傳感器遇到高溫也會引發蜂鳴器報警,可以預防火災”。巴川中學的邢鋮洵設計出一套智能門系統,把門把手變成門鈴感應器。

2016年
第二屆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
2018年 第三屆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
大賽自主研發了“智造未來”科學盒子及系列STEAM課程,向大賽復賽選手公益開放
大賽以探討人工智能+教育,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計劃為主旨,特別邀請了人工智能領域的高新企業科大訊飛進行最新語音人工智能產品展演,南京大學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詹德川博士進行關于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的精彩講座,以及多次邀請汪集旸、張景中等院士專家入校開展科普講座,開放人工智能等主題的科技科普課程資源,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2021年 第五屆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
未來智慧 無限想象
本屆大賽由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科學技術局、共青團重慶市委員會、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少先隊重慶市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課堂內外雜志社承辦。
利用“人工智能3D創意云平臺”讓所有的青少年可以在線創造各種形態的機器人,培養三維幾何空間感和抽象思維能力,了解、學習編程,鍛煉和啟發邏輯思維和數學思維。
科學知識競賽+科學實踐競賽
以“人工智能,領創未來”為主題的科學知識、科技作品、科學調查、科幻畫的比賽,自動澆水器、全息實時紅綠燈、物聯網智能分類垃圾桶、基于視覺識別的兒童坐姿提醒……一個個緊跟熱點、貼近生活、關照現實的科技作品,都出自重慶中小學學生手筆。

2020年 第四屆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
其實,所有的小發明、小創意本身并不需要高精尖的技術含量,同學們靈機一動的金點子都值得鼓勵,而很多發明的靈感也都來自大家對生活的細微觀察。課堂內外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信中曾談到:“青少年科學素養的高低決定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敗,大賽將繼續踐行為青少年打開科學萬千之門的初心,助力青少年在科學的陽光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