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孟偉
我在內蒙與霧凇有過一次約會,那時興安嶺上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天地整個兒都被雕琢成一個圣潔的童話世界。
我曾在廬山與霧凇不期而遇,在一個氣溫驟降的深夜,迎來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清晨。
我也在戈壁灘與霧凇邂逅,皚皚白雪給戈壁穿上了潔白的冬衣,東一叢西一叢的駱駝刺仿佛是海中的珊瑚,一片片胡楊林變成了一處處玉宇瓊樓。
這次,我在天姥山上見到了久違的霧凇,并對霧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天姥山早在唐代以前,就已成為一座文化名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詩人踏著前賢足跡,幾度尋訪,并留下了《夢游天姥吟留別》《壯游》等千古絕唱。
我們一行人車過半山,霧越來越濃,車越來越多,我們只得下車步行,刀似的寒風吹得我們直打冷戰。我們順著南坡向山頂攀登,樹木間都是濕漉漉的雨霧,針尖葉梢流淌著亮晶晶的水珠。“今天能看到霧淞了!”好友贊嘆著。
我們從南坡一轉向北坡,才領略到風的峭厲,霧的厚重。忽聽得好友一聲喊:“霧凇!”我抬頭一看,啊!那一棵棵、一株株的樹上,開滿了一團團、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花朵,構成了一個絢麗無比的童話世界,身旁這株婀娜多姿,仿佛是個冰清玉潔、輕歌曼舞的少女;那邊一棵憨態可掬,好像是位身披白袍、銀發飄飄的仙翁;這株如古樸典雅的“白蘭”,開出玲瓏剔透的花朵,仿佛還散發著迷人的清香;那棵枝節連接處,一朵朵毛茸茸的雪球,很像圣潔高雅的“白梅”,堅貞不屈的花蕾即將怒放;那邊遒(qiú)枝上綻放著端莊的“銀菊”,這邊柔條上擺動著飄逸的“蘆花”。那些霧凇隨所遇的枝杈化作不同的形狀,有的像鹿茸,有的像柳絮,有的像珊瑚,有的像星星……
霧凇,因美麗皎潔,晶瑩閃爍,所以被稱為“冰花”;因凌霜傲雪,不畏嚴寒,又被稱為“傲霜花”;因色如白玉,狀如蝴蝶,晶瑩剔透,寓意美好,又被譽為“瓊花”;因附著于草木之上,輕盈潔白,清秀雅致,又被稱為“樹掛”(或“雪掛”)。霧凇的形成需要兩個共同的條件:一是氣溫很低,二是水汽充足。也就是說,霧凇是霧中無數零攝氏度以下的水蒸氣直接變為固體,隨風附著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
我沉思著,這潔白似玉、晶瑩如雪的霧淞,它的降臨要經歷比雪復雜百倍的物理變化。霧凇非冰非雪,它是霧的化身,云的精靈。它在嚴寒中孕育出純潔和壯麗,在濃霧下煉就自己的眼力和膽識,氣溫稍稍升高,風力微微改變,美麗的霧凇就不會出現。
我們在溜滑的山道中攀登,在雨霧中前行,越往上爬,風也越大,風聲越發響亮。我停下腳步尋找,四周風聲響成一片,單調而清脆,飛揚而執著,像馬夫駕車的抽鞭聲,像美人夜歸的環佩響。好友輕輕地說了一句,那是霧淞在唱歌!對,那是霧凇在唱歌!極寒天氣里,寒風吹拂下,霧凇才發出生命的絕唱!
我們終于攀上了天姥極頂——北斗尖,頂上云霧彌漫,四顧蒼茫,我們仿佛登上玉宇瓊樓,徘徊在水晶宮中。
我們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碑前合影留念,朋友的身旁,一樹“傲霜花”開得正艷!
霧凇是冬天非常美麗的景觀。本文不僅描繪了霧凇美麗的形態,而且講述了霧凇形成的科學原因,請分別找出來,讀一讀,并模仿著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