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1947年3月起,國民黨軍對陜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毛澤東等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部隊,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兵團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在彭德懷、習仲勛等人指揮下,與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展開周旋,在撤離延安僅6天后就通過伏擊戰取得了第一仗——青化砭戰斗的勝利。
1947年3月19日,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占延安,一時得意忘形,急于尋求共軍主力決戰,卻始終偵察不出我野戰兵團的動向。其實,毛澤東、彭德懷早在撤出延安的時候,就已經謀劃下一步該怎樣消滅胡宗南部了。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抓住胡宗南部求勝心切的弱點,一方面命令野戰兵團主力隱蔽集結于延安東北的甘谷驛、青化砭地區,另一方面又命令野戰兵團第一縱隊獨立第一旅第二團第二營佯裝我軍主力,故意擺開陣勢,大搖大擺地向延安西北方向的安塞轉移,以迷惑敵人。
這樣一來,國軍果然上鉤,誤認為安塞方向的部隊即為西北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隨即以5個旅的兵力,由延安沿延河兩岸向安塞前進尋求決戰。同時,國軍為保障其主力的側翼安全,另以整編第二十七師之三十一旅(缺第九十一團),由臨真鎮向青化砭前進,建立據點。

青化砭,位于延安東北30余公里處,南北是一條15余公里長的蟠龍川,咸(陽)榆(林)公路蜿蜒曲折地從中間穿過。公路的東西兩側都是連綿起伏的山地,山上長著密密的雜樹,很利于部隊隱蔽并出擊。毛澤東在撤離延安路過此地時,就曾感到這是一個打伏擊戰的好地方。
3月21日晚,西北野戰兵團截獲并破譯了胡宗南發給三十一旅的電報。彭德懷、習仲勛等領導人在深夜到作戰值班室查看地圖,分析研究敵情。在判明國軍三十一旅向青化砭進發后,決定采取伏擊戰術來殲滅這個側翼之敵,全力打贏撤離延安后的第一仗。彭德懷把主力部隊部署于青化砭附近蟠龍川東西兩側及以北地區,形成了對沿咸榆公路北進敵軍的“口袋陣”。為確保此戰的勝利,旅以上的指揮員還到青化砭四周察看地形,并就地分配作戰任務,部署兵力。彭德懷一再強調注意隱蔽,并鼓勵大家“要突然,要猛,一鼓作氣把敵人殲滅在這溝槽子的公路上”。
3月24日拂曉前,西北野戰兵團各部隊全部進入了預定的設伏陣地。時值春寒料峭,指戰員們伏在冰冷的山嶺上,嚴密注視著下面河川地帶的一舉一動。可是從天明一直等到下午5時,卻始終未見國軍三十一旅的蹤影,士兵們都犯起了嘀咕。于是,彭德懷命令各部于下午6時后撤出陣地休息。當晚,彭德懷、習仲勛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報告了情況,并猜測敵軍可能是待補糧食。事后才了解到,敵軍在到達拐峁鎮時,果然因補給糧食不得不在拐峁鎮住了一宿。
國軍三十一旅未按預定計劃出現并沒有打斷我軍的戰斗準備,當晚彭德懷電令各部隊:明日我軍仍以伏擊態勢,按24日部署堅決執行伏擊。25日凌晨4時左右,西北野戰兵團主力部隊再次進入各自設伏陣地,嚴陣以待。早上6時許,胡宗南軍第三十一旅由川口、拐峁沿公路向青化砭前進,其空中偵察和地面的火力搜索都沒有發現野戰兵團的伏擊部隊。上午10時左右,其先頭部隊進至青化砭附近,主力部隊進到石綿羊溝,后衛部隊也過了房家橋,整個行軍縱隊完全進入我軍的伏擊圈。
隨即3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西北野戰兵團立刻按照預定部署投入戰斗,在南面石綿羊溝擔任截尾任務的獨立第四旅緊緊封住“袋”口,在北面擔負攔頭任務的新編第四旅迅速堵斷敵人,掐住了脖子,收攏了“袋”底。與此同時,在東西兩側山頭上蟄伏的戰士們也躍出了陣地,以排山倒海之勢猛烈夾擊敵人,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青化砭一時間槍聲大作,炮聲隆隆,硝煙翻滾。
國軍遭遇到多自己6倍的兵力和突如其來的打擊,在兵力尚未展開的情況下,被包圍壓縮在 10多里長、二三百米寬的山溝里,完全喪失指揮,頃刻間亂作一團。敵軍還企圖搶占石綿羊溝西側山梁來發動攻勢,不料剛爬到半山腰就被我軍擊退。空中有幾架胡宗南派來的戰機,但因為敵我雙方交互混戰,無法投彈、掃射,只能不停地在山溝上空盤旋。最終經過一番激戰,我軍以犧牲256人的代價殲滅國軍三十一旅直屬隊及第九十二團2900余人。
青化砭這一仗,正如彭德懷所說的那樣,從槍聲響起到撤出戰斗用時不到3個小時,卻繳獲頗豐,在當時也被新華社稱贊為“模范戰例之一”。青化砭戰斗的勝利,打擊了國軍的囂張氣焰,給了蔣介石和胡宗南當頭一棒。